作者

郭钰麒

春寒已褪,紫金港各处樱花盛开,不少女孩喜欢穿着汉服与樱花合影。谈到汉服,便不得不提与之搭配的妆容。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服装都各有特色,妆容亦是如此。

也许,你眼中的古代女性妆容都是这样的:

但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送上真人照一张

虽然从图示上看,古代妆容与现代审美有些差异,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讲究。在中国古代妆容发展史中,汉代与唐代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两个朝代。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汉朝以前,女性化妆步骤简单,大多以粉敷面,妆容素朴。汉代由于化妆品制作技术的成熟,妆容造型得到极大丰富,是素装时代到彩妆时代的重要转折点。

首先,在面妆上,可分为白妆与红妆。白妆即不施胭脂,但以妆粉敷面。如《中华古今注》中记:“梁天监中,武帝诏工人梳迥心稷······作白妆青黛眉。”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在两眼下沾白粉,犹如啼痕,名为“啼妆”,曾风靡一时。

而由于红蓝花自匈奴引入,胭脂逐渐流行。年轻女子多以胭脂涂抹双颊,额头与下颔则呈白粉色,使面部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同时显露出年轻女子娇羞的姿态。如今的腮红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由汉代民歌发展而成的《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红粉妆即以胭脂、红粉涂染双颊,浓者明艳娇媚,淡者优雅动人。此外还有一种“慵懒妆”,即薄施朱粉,浅描双眉,给人以慵懒倦怠之感。如《赵飞燕外传》中记载:“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红妆与白妆对比图

画眉之风形成与战国,汉朝描眉承前启后,成为中国眉妆历史的第一个鼎盛期。汉代女性非常重视修眉施黛,这是因为在严苛的封建礼教背景下,“眉听目语”是汉代女性传递情感的特殊方式。这一时期的眉妆有蛾眉、长眉、远山眉、八字眉、愁眉、广眉等诸多名目。

蛾眉细长而弯、长眉由蛾眉发展而来,《上林赋》中说:“长眉连娟,微睇绵藐……”郭璞《索隐》曰:“连娟,眉曲细也。”由此看来,长眉亦是细长而弯曲的一种眉形。

蛾眉

而远山眉则是由知名美人卓文君发明的,《西京杂记》说她“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直到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入宫之时“为薄眉,号远山黛”,可见此眉妆在上层女性中的流行。

卓文君远山眉

八字眉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史载汉武帝极其喜欢这一眉式,甚至让宫女都将眉化成八字状,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浓,眉梢广淡。愁眉为“啼妆”的发明者孙寿的另一个发明,其特点是眉毛细而弯折,眉梢上翘,色泽较远山眉浓重,显露出女子忧思百转的愁态。

八字眉

当代人喜欢小酒窝,古代人也一样,女子的两腮上一笑如漩出两只小小的涡来,颇为妩媚。有涡者愈要显示,无涡者便想效尤,于是便在面颊处施以红点,这种妆容在汉代名为面靥,亦叫妆靥。

事实上,最初这种面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皇帝的临幸,但又难于启齿时,只能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女史见到了,便不列其名。宫女和舞姬见朱红圆点十分可爱,便进行效仿用作脸妆,后传到民间,逐渐成为一种风尚。汉代妇女的面靥,一般用胭脂点染成黄豆般大小的两颗圆点。繁钦《弭愁赋》赞叹道:“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傅玄《镜赋》中也说到:“点双的以发姿。”足见这种装饰对女性姿态的展示有很大作用。

面靥

汉代妇女点染朱唇,先用朱砂后改用从西域传入的胭脂。汉代妇女妆唇一般以较小浓艳为尚,她们认为最美观、最理想的唇形,应该像樱桃那样娇小可爱、浓艳欲滴。于是妇女们在涂抹妆粉时,便将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用胭脂重新点画唇形,描画出有如樱果一般可爱的红唇。有诗叹云:“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汉阳陵出土女佣的红唇,艳艳夺目,正反映汉代妇女的妆唇时尚。

魏晋时期由于玄学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了较大改变,标新立异成为新风尚。有的人用“紫粉”敷面“,称为紫妆;有的人只化半面妆。在眉毛样式上,兴起了连心眉、黄眉。唇妆样式演变为扇形,南北朝时期还兴起“嘿唇”,即以乌膏染唇,状似悲啼。而且男子比女子更加注重敷粉。

魏晋嘿唇

娇羞不肯出,尤言妆未成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王朝,人们的审美也偏向富丽堂皇。此时女性的装束海纳百川,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唐朝的妆容是史上最繁复的,其余朝代的妆容都是唐朝妆容的部分衍化。

唐朝女子化妆共有七个步骤:敷粉,抹胭脂,画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化妆顺序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唐代女子更是将此话演绎地淋漓尽致。她们会在自己的面部和手部涂上厚厚的铅粉,据说当时的女性翻书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在书页上留下自己的指痕。当时这种浓墨重彩不仅宫廷贵妇们喜爱,而且也很受欢场女子的推崇,并且远渡重洋传到了日本,如今日本的艺妓妆容便是来源于此。

日本艺伎妆容

由汉代传承下来的胭脂在唐代也被更加重视,女性为了凸显娇羞之姿,通常会将胭脂涂满整个面颊,许多贵妇甚至将上眼睑和耳朵都涂上胭脂。如此浓艳的红妆与白粉底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他朝代是绝无仅有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她洗漱完毕之后,脸盆里就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厚重程度可见一斑。

脂粉的涂抹方法不同,其所饰效果也略有不同。唐宇文氏《妆台记》中写得很是清楚:“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唐代眉形可谓是五花八门。唐代以前的眉形多为细眉,初唐融合新时代气息形成了“柳叶眉”,眉形两头尖细,中间较宽。与以往的长眉相比略粗,但仍属于细眉。徐贤妃《赋得北方有佳人》诗云:“柳叶眉问发。”却月眉,又称月棱眉、月眉。比柳叶眉略宽,也更弯曲,形如新月,色较浓。张鸷的《游仙窟》中这样描写:“乍出双眉,渐觉天边失月”、“眉似嬗娥送月来”。

随着却月眉在初唐的流行,唐代眉妆的时代特征——粗阔已露端倪。阔眉,又名广眉,汉代便已出现,在短时间的流行后归于沉寂,至唐代再次复兴。唐初僧人法宣在《和赵王观妓》中写道:“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

盛唐时期,眉妆以阔眉为主,多种眉妆并存。蛾翅眉,眉形极其短阔,末端上扬,是周畴《簪花仕女图》中女子所画的眉妆。倒晕眉,眉头尖细,逐渐用浅黛色晕染,越来越宽。分梢眉,眉头较细,然后渐宽,至眉稍处分叉,有如毛笔墨不足时写出字的效果。

而到了中唐以后,女子眉妆随着时代的衰落逐渐走向淡雅和复古,从前的八字眉、远山眉、长眉又重新流行。

花钿。又名花了、媚子,是用纸剪成花样贴于眉心,多见红、黄、绿三种颜色。唐代女子还流行点鹅黄,这种装扮起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

唐代花钿示例

描斜红即用胭脂在女子两眼角旁各画一道竖立的细弯月。唐罗虬《比红儿诗》第十七写到:“一抹浓红傍脸斜”。

描斜红

最后是唐代的唇妆。当时的唇妆种类异常丰富,仅晚唐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等,可见当时妆容风气之开放。而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樱桃小口”出自白居易家蓄养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樱桃樊素口”之称。

大唐盛世之后,古代女子的妆容逐渐从华丽走向淡雅。而从古代妆容的演变中不难看出,当代女子的化妆步骤与画法其实与古代妆容一脉相承。

最后,春天到了,姑娘们也都是时候给自己画个美美的妆出门踏青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术编辑

郭钰麒

责任编辑

胡佳凤

郭钰麒

赞赏

长按







































头皮白癜风用什么药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