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xwdt/150727/4663997.html

《溪山秋霁图》,北宋画家郭熙创作,绢本墨笔,纵32.4厘米,横.8厘米,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溪山秋霁图》绘秋日雨过天晴后的山青水秀。图上群山叠嶂起伏,江水空阔浩淼,近处雨后树木更显翠绿,江边草屋掩映于树林中。山中可见数座屋脊,远处云雾下的山峦更显妖娆。该卷画风清润秀雅,用笔尖利。本图以高远、深远开篇,高山耸立,远山缥,表旷野秋天的一派平和意境。树木茂盛,水边两人执杖而行,远处一骑驴高士携书童阔步前行。整幅画面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如郭熙《林泉高致》里所写:出于可游可居之景。

由于年代久远,也或许是当初作者用墨的问题,所以画面较为模糊。淡墨双勾树干,轮廓线内以稀疏的淡墨沿树干皴擦而上,受光线似有似无。树干直立而上,蟹爪枝、仰叶点描绘晚秋的枯树寒林景象。

郭熙(约-约),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人。因传李成之法而与之并称为"李郭"。其画风早年工巧,晚年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古木遥山图》、《溪山秋霁图》、《树石平远图》等。

林泉高致(二)

山水训

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出,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仆。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可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仆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至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百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山因藏其腰则高,水因断其湾则远。盖山尽出,不唯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兼何异画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

画意

世人只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晋人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志意已抑郁涩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摅发人思哉!假如工人斫琴得峄阳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脱然已在于目。其意烦体悖,拙鲁闷嘿之人,见铦凿利刀,不知下手之处,焉得焦尾玉磬扬音于清风流水哉!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理之谈,此言吾之所师。

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生意,亦岂易有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世人将率意触情,草草便得。思因记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者,并思亦尝旁搜广引,以献之先子,先子谓为可用者,其诗虽全章半句及只一联者,咸录之于下,好事者观此,则古今精笔,亦可以思过半矣。

先子尝诵诗可画者:

女儿山头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怅回车下野桥。羊士谔《望女儿山》

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长孙左辅《寻山家》

南游兄弟几时还,知在三湖五岭间。独立衡门秋水阔,寒鸦飞去日沉山。窦巩《寄南游》

钓罢孤舟系苇梢,酒开新瓮鲊开包。自从江浙为渔父,二十余年手不交。无名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老杜

渡水蹇驴双耳直,避风羸仆一肩高。雪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摩诘

六月杖藜来石路,午阴多处听潺湲。王介甫

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魏野

思尝助记: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老杜

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李拱《村舍》

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夏侯叔简

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姚合

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钱惟演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郑谷

画诀

凡经营下笔,必全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遽把笔下,去与不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

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意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林石先理会大松,名为宗老。宗老意定,方作以次,杂窠、小莽、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

山有戴土,山有戴石。土山戴石,林木瘦耸;石山戴土,林木肥茂。木有在山,木有在水。在山者,土厚之处有千尺之松;在水者,土薄之处有数尺之蘖。水有流水,石有盘石;水有瀑布,石有怪石。瀑布练飞于林表,怪石虎蹲于路隅。雨有欲雨,雪有欲雪;雨有大雨,雪有大雪;雨有雨霁,雪有雪霁;风有急风,云有归云;风有大风,云有轻云。大风有吹沙走石之势,轻云有薄罗引素之容。

店舍依溪不依水冲,依溪以近水,不依水冲以为害。或有依水冲者,水虽冲之,必无水害处也。村落依陆不依山,依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也。

大松大石必画于大坡大岸之上,不可作于浅滩平渚之边。

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即焉得成妙绝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学书,正与此类也。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谓善画者往往善书,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或曰墨之用如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详见下文。

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

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既以了然,然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重重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同而泽之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捽,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

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松针。雪色用浓淡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画之处所须冬燠夏凉,宏堂邃宇。画之志思须百虑不干,神盘意豁。老杜诗所谓“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蹙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斯言当矣!

以上文字转摘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xw/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