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制剂类型,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掌握中药汤剂科学的煎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

  用具篇

  1.容器以砂锅、瓦罐、陶罐为好,搪瓷罐次之,这些容器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保温性强、水分蒸发慢,忌用铜锅、铁锅、铝锅。铁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过程中可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如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等发生反应。铜器煎药在煎出液中可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还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铝锅不耐强酸、强碱。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不建议使用矿泉水,因金属离子易与中药中的生物碱、鞣酸等发生反应。自来水含氯,氯是较强的氧化剂易与多种有机物发生反应,建议将自来水烧开放凉再煎药。

  流程篇

  1.浸泡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出售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前没必要淘洗。如淘洗会将炮制辅料洗掉,或使水溶性成分丢失影响疗效。如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影响中药疗效。

  一般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叶、茎类药材为主的组方,可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化石、贝壳类为主的组方,可浸泡60分钟。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2.煎煮

  火候:“武火”火力猛,火势急,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文火”火力弱,火势缓,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缓慢。一般用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次数:一煎煎出率大约为30%,二煎为40%~50%,2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10%~20%。所以一般煎药两煎就可达到治疗效果,基本不用第三煎。末煎应将药渣挤压,使药渣内药液残留量减至最少。

  时间:一般药品一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一煎30~35分钟,二煎20~25分钟,如需三煎则煮沸后煎15分钟;感冒药和芳香性药品一煎15~20分钟,二煎10~15分钟。

  将两次或三次煎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次约毫升。

  3.特殊煎法

  煎药代水法:即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

  分煎合汁法:即将需水量大的与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出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多汁浓缩法:即将药合在一起煎,煎2次~3次,将每次煎取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毫升左右服用。需注意的是,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

  4.需单独处理的草药

  包括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另煎药、贵重药,需烊化和冲服药等。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增加药物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有毒药物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目的。另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久煎才有效。先煎药需要在一煎煎煮前,先煮30分钟~60分钟,再放入群药一起煎煮。

  后下:后下的目的是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番泻叶、薄荷、豆蔻、砂仁等均应后下,后下药需在一煎煎好前5分钟~10分钟放入。

包煎:花粉类、细小种子类、药物细粉等易浮于水面,含淀粉、黏液较多的药物,煎煮中易粘锅糊,旋覆花等因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这些药都需包煎,即纱布包好与其他药物入砂锅中同煎。

  烊化冲入:一些胶类或糖类,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黏性大,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煎汤代水: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生汁兑入:如鲜生地汁、梨汁、姜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划重点(特别注意篇):

  煎前不要用水洗中药。煎药前宜用水将药物浸泡10-30分钟。煎煮前将中药饮片用水浸泡一定的时间,既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煎煮时间过长导致中药有效成分散失或破坏过多。用水量视药物多少而定,一般以浸过药物少许为宜。

  对于中药的煎煮,很多人认为煎煮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殊不知,这样既浪费了药材,又无益于疾病。其实,中药的煎煮方法都很讲究。有些药煎几分钟就行,有些中药要煎几个小时,如果没有按规定煎煮,药效就出不来,就会影响治疗效果。

  煎药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质地。一般先武火后文火,即先用武火将药液煮沸,然后改用文火。对于解表药、芳香化湿药,应避免久煎,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这是为了避免久煎使其挥发性成分过多损失而导致药效降低;同时,不要在煎药期间反复揭盖和搅拌,通免芳香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影响疗效。对于补益类和毒性药物多宜久煎,以使补益药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煎出,毒性药通过久煎达到一定的降低毒性和解毒的作用。

  特殊药物篇:

  对于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一般要在处方中予以标注或向用药者作特别交代。汤剂煎煮时特殊处理的药物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煎:多为矿物、贝壳类质地坚硬以及有毒的药物。如石膏、龙骨、磁石等,可先煎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2)后下:多为质轻力薄、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应将其他药物将要煮好时再加入,稍煮3-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等应后下。

  (3)包煎:为防止药液混浊或有绒毛脱出,服用时刺激咽喉,如辛夷、青黛、滑石粉等宜包煎。

  (4)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使其药物成分煎煮得更充分,避免被其他药物所吸附,采用单独煎煮的办法,然后与其他药液同服。如人参、藏红花等宜另煎。

  (5)烊化:胶质类药物,黏性大,为防止糊锅煮焦和黏附其他药物而影响药效,宜另行烊化,即用开水将其溶化,再与其他药液同服。如阿胶、鹿角胶等宜烊化。

  (6)冲服:有些中药经煎煮后有效成分会被破坏,使药效丧失。一般如液态药物或不宜煎服、贵重的中药,不宜入煎剂,而应冲入其他药汁中混合一起服用。不宜煎煮的中药有以下几种。

  贵重药:如三七、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等均含皂甙、蛋白质、脂肪、激素等成分,由于皂甙化学结构比较复杂,蛋白质不稳定等,煎煮时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影响疗效。

  因而,这些药物应该研末冲服。

  芳香药:如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均含有在常温下极易挥发的有效成分,一旦被煎煮,药效几乎全失,故不宜入煎剂。

  消食药: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主要有效成分是所含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不耐高温。所以,这些药物宜用生品或微炒后研末冲服为佳。

  驱虫药:如雷丸驱虫的主要成分是雷丸素,加热至70℃时,雷丸素便会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驱虫时必须冲服。

  胶、糖类药:如阿胶、龟板胶、鹿胶等大多是高分子物质若与其他药物共煎,既易粘锅烧焦,又易黏糊。所以,这类药物适宜溶入汤剂后服用。

  常见问题:

  1.假沸

  一些药物含皂苷等成分,如柴胡、款冬花、远志、沙参、牛膝、甘草、桔梗等,这些药低温时即可产生泡沫,让人误以为水已烧开,这是假沸现象。要注意,未煮沸的水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完全溶出,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煎煮时可通过搅拌避免假沸,等水开后再关小火。

  2.煳锅

  煳锅是指药锅底部的药液变成煳浆状态。有些药物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易引起煳锅,比如一些胶质性、粉性大而易于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因易煳锅,应单独加温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解。如加热过度熬焦了,整副药最好不要服用,其有可能变成“毒药”。

  有许多方法可避免药液煎煳,具体如下:

  全面清洁锅具:煎药前要彻底清除锅底污垢,预防煎煮时不洁物质粘附。

  加盖:如采用文火煎药不加盖,会出现上面的药材胀燥、下面的煳锅。加盖后可避免这种情况。

  煎法要正确:秫米、菟丝子、葶苈子、车前子等大都含有黏液质、树脂类等,如与其他药材同煎易煳化,需事先用布包捆扎包煎。另外,龟版胶等应烊化后冲服,饴糖则可直接冲服。针对不同药物性质,使用不同煎熬方法。在煎煮中,要适度搅拌,以免煳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正确喝中药的方法:

  1.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决定。

  病在上焦(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易吸收。所谓空腹服指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可提高杀虫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利发汗。

  2.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有特殊治疗情况应按特殊服法。

  服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3.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每次服用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岁~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岁~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岁~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用成人药量。

  4.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每日服3次~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次~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下期讲解主题:

中药代煎VS自煎代煎中药好,还是自煎中药好4月29日

敬请期待...

壮阳之最—鹿茸|鹿身百宝鹿茸宝中之宝世界自闭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pz/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