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痉咳方

徐迪三,《名医秘方汇萃》

桑白皮、杏仁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黄芩、百部各9克,天浆壳4只,天竹子、腊梅花各9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清肺降逆、化痰止咳。

方中天竹子与腊梅花,为《本草纲目拾遗》三奇方中的主要药物。通常用于阵发性剧咳,为治疗

久咳及顿咳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已证明,天竹子中所含的南天竹碱,具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因此对

阵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掌握药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中毒。桑白皮具有清泻肺热

的作用。黄芩、石膏都能清肺胃之热;杏仁宣肺止咳;百部及天浆壳为治疗久咳及百日咳的要药。天浆壳

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与百部同用,更能增强其止咳的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亦证明百部中所含的百部

碱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百日咳痉咳期。

凡症见咳声连连,甚至达数十声不止,咳后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常于呕吐痰涎后方少定,并往

往少定又作等。百日咳痉咳期可选用本方。若热盛加板蓝根、射干、野菊花、芦根等,咳剧加紫菀、款冬

花、桃仁等;气逆加葶苈子、白芍等;痰多加海浮石、海蛤壳、莱菔子等;干咳加川贝母、黄精、人参等;

咳血加墨旱莲、茜草根、藕节、仙鹤草、白茅根等;阴虚舌剥加乌梅、南北沙参、天冬、麦冬等。

百日咳脑病变可应用下列药物:高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牛黄清心丸之类;抽搐可加用羚羊角、

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之类;神志昏迷者可用苏合香丸之类。

多年使用,疗效满意。一般服3剂即见效,8~10剂可获痊愈。

百马汤

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

百部10克,马兜铃3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降气止咳、补益脾肺。

方中百部、马兜铃擅于降气止咳,对于痉咳连连之证颇有捷效。而证多起于体虚,久咳必伤肺气,

若专于攻邪则重伤其气,此病势缠绵之因也,故对体虚者,能否恰如其分地运用攻补兼施之法,是速愈本

病之关键。本方用大枣、炙甘草即示扶正之意,惟马兜铃性寒而味甚苦,婴儿服之易吐,当以轻剂取效(3~

4克),配用枣、草可调其味。体若虚寒者,更助以温补之品,则量虽小而可获事半功倍之效。临证时,据

其证候特点,加味调治。

百日咳,不论证属何型,皆可加减用之。

本方为治百日咳的基础方。若外感风邪,痰热束肺,症见发热、流涕、咳嗽阵作,夜间尤甚,痰

黄、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滑数,可选加麻黄、防风、前胡、桔梗、大青叶、连翘等;若痰浊互结,肺络

受阻,症见痉咳连连,面赤发憋,涕泪俱出,痰黏难咳,咳甚呕吐黏痰或伴食物,可选加苏子、葶苈子、

鹅管石、沙参、地龙;偏热者再加毛冬青、蚤休;若肺阴不足,正虚邪恋,病久阴伤,余热留恋,症见低

热不退,或五心烦热,咳嗽痰少,盗汗、口干、咽红,本方加青黛、海蛤粉、沙参、麦冬、五味子、天花

粉;若中运不健,肺脾两虚,素体虚弱,或病久正伤,症见面色萎黄、咳嗽无力、纳呆便溏、自汗盗汗,

本方加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鹅管石、五味子。

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获痊愈。

缓痉镇咳汤

陈光祖,《名医治验良方》

蜈蚣2克(冲服),僵蚕4克,地龙、鹅不食草各6克,南天竹子、天浆壳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清热化痰、缓痉镇咳。

本病系因蕴痰伏络,肺金失其清肃,肝火偏旺,反侮肺金所致。治当肝肺同治,以清金抑木。故

方中蜈蚣辛温以解痉挛、止咳嗽;僵蚕辛咸入肝肺二经,既能解痉,又能疏散风热、化痰散结,合蜈蚣以

增强缓痉镇咳之作用;地龙咸寒降泄,下行走窜,善清肝热,既有解痉止咳平喘之功,又有化痰通络之效;

南天竹子、天浆壳、鹅不食草为治疗百日咳之良药,功专清热止咳化痰,与缓痉之药相伍,则效更宏。

百日咳痉咳期。

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临床屡用,每获佳效。一般服5~10剂即可痊愈。

百日咳方

徐小洲,《名医治验良方》

蒲公英30克,北秦皮、天竹子、炙百部、炙甘草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清热解毒、降逆止咳。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感受时疫邪毒,邪热蕴肺,煎熬津液,酿液成痰,痰阻气道,而肺失清肃,肺

气上逆所致,故方用蒲公英、北秦皮清热解毒,且秦皮尚可祛痰、镇咳、降逆;炙甘草润肺祛痰,用量偏

大;炙百部润肺止咳;天竹子具有较好的止嗽镇咳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降逆润肺止咳之功。

用治百日咳最为恰当。但临证应用须灵活加减,用之方能得心应手,效佳。

百日咳。

眼睑浮肿,加冬瓜皮10克;寐后汗出,加麻黄根10克;咳嗽不畅,加桔梗3克;痰多便结,加

礞石滚痰丸10克(包煎);咯血,加鲜茅根30克;病情较重者加鱼腥草30克,北秦皮剂量可增加到20~

30克,天竹子可改为15克。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10剂左右可获痊愈。

麻杏代赭汤

张贵印,《名医治验良方》

麻黄、杏仁、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清半夏、茯苓、前胡、枇杷叶、百部、鹅不食草、甘

草各适量。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降肺和胃、化痰散邪。

本病的发生,虽然以时邪为外因,但必须在素体脾胃不调、痰浊内蕴的条件下,方可发病。若脾

胃不调,即古谓:“小儿脾常不足”,土不生金,必致肺卫气弱,每易感受时令风邪、内外合邪而成顿咳。

其治必须重视脾胃,降胃即降肺,化痰即利肺,健脾即益肺,故宜肺胃同治。方用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止咳平喘;旋覆花、代赭石化痰行饮,降胃气之逆;清半夏、云茯苓散凝结之痰饮,健脾以绝生痰之源;

前胡、枇杷叶、百部、鹅不食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合而用之,共奏降肺和胃、化痰散邪之功。用治顿

咳,疗效可靠。

百日咳痉咳期(顿咳)。

胸满者,加瓜蒌;痰多者,加浙贝母;大便干结者,加桃仁、冬瓜仁;热壅者,加生石膏;气虚

者,加人参、五味子。

屡用屡验,疗效满意。一般服2剂见效,5~10剂即收全功。

红百煮散

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百部根、紫菀、生地、苦葶苈各15克,红花3克,杏仁、旋覆花、浙贝母各9克。

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分小包。每日1包,水煎,分2~3次温服。5岁以下儿童酌减。

止咳化痰、降气逆。

方中以百部、紫菀、杏仁宣肺止咳;生地、红花养血活血;旋覆花、葶苈子、浙贝母降逆化痰。

采用煎散法,用药量少而效宏,值得推广。

顿咳(百日咳)。

验之临床,屡获佳效。

温肺化饮汤

张先五,《中医杂志》(10)年

半夏、麻黄、五味子、干姜、天竹黄、贝母、甘草各10克,细辛3克,百部、葶苈子各15克。

用水先煎麻黄,除去浮沫后再加余药,水煎30分钟至煎成药液毫升。1~3岁每日服70毫

升、4~10岁服毫升,11~16岁服毫升,分早、晚两次服。

温肺化痰、降逆止咳。

百日咳始见于明·冠平《全幼心鉴》。因此病有传染性,故又称“疫咳”。方中麻黄、细辛、干姜温

肺散寒;半夏降逆除痰;贝母、百部、葶苈子、天竹黄行气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全方共收温肺化

痰、降逆止咳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有较强的镇咳作用,其作用原理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浙贝

母所含生物碱,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细辛、百部具有抗菌作用;麻黄碱对支气

管痉挛有较持久的解痉作用;五味子的乙醚提取物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非特异性

抑制能力的作用。这些证明,本方与现代医学对百日咳的抗菌、镇静、镇咳祛痰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

治疗原则近似。

百日咳(属寒邪束肺者)。

腹胀便溏者,去葶苈子,加白术、茯苓各10克,砂仁6克;自汗者,加桂枝6克,白芍10克;

寒热互作者,加柴胡10克。

作者应用于临床40余年,屡获良效,一般连服5剂左右即愈。

镇肝止咳汤

郑启仲,《中医杂志》(10)年

柴胡6克,白芍8克,龙胆草6克,代赭石12克,钩藤9克,僵蚕5克,蜈蚣1条,胆南星3

克,硼砂1.5克,枸杞子6克,甘草3克,青黛3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加冰糖频服。

清肝泻火、化痰解痉、镇肝止咳。

小儿肝常有余。百日咳初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咳由肺起,其制在肝。故立“镇

肝止咳”之法。方中柴胡为君以疏达肝气;青黛、龙胆草清肝泻火;白芍平肝解痉;代赭石重镇降逆;钩藤、

胆南星、僵蚕、蜈蚣平肝熄风、化痰解痉;硼砂清热化痰;枸杞子配白芍养肝缓急解痉。诸药合用,共奏

清肝泻火、化痰解痉、镇肝止咳之功。

百日咳(痉咳期)。

治疗例,结果:痊愈(痉挛性咳嗽消失)例(占73.7%),显效(痉挛性咳嗽基本消失)33例(占

13.8%),好转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5.4%。

解除痉咳汤

林文宗,《浙江中医杂志》(1)年

僵蚕、全蝎、蝉衣、地龙、杏仁、胆南星、天竹黄各3克,青黛、甘草、黄芩、地骨皮、瓜蒌实、

百部各4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频服。

凉肝解痉、清肺豁痰、抑菌止咳。

方中用僵蚕、蝉衣、全蝎、地龙以疏肝祛风通络止痉。肝得疏泄,痉挛松弛,则痉咳自止;青黛、

黄芩、地骨皮以凉肝清肺、泻热解毒;天竹黄、胆南星、瓜蒌实清热化痰;百部、杏仁润肺抑菌止咳;甘

草缓急解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凉肝解痉、清肺豁痰、抑菌止咳之功。

百日咳痉咳期。

呕吐者,加旋覆花3克,代赭石10克;白睛溢血,或痰带血者,加藕节、鲜白茅根各6克,菊

花3克。

治疗50例,年龄8个月至6岁之间,病程最短1周,最长6周以上。结果痊愈37例,显效13

例,总有效率为%。

紫茶二仁汤

黎仲慈,《湖南中医杂志》(1)年

紫草、矮地茶、沙参、桑白皮各10克,杏仁、贝母、桃仁、甘草各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7天为1疗程。

活血解毒、祛痰止咳。

本病系由病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郁化热,酿液成痰,阻遏气道所致。方用紫草解毒透瘀凉血;

矮地茶解毒祛痰、凉血;沙参、甘草以养脾肺;杏仁、贝母以利肺;桑白皮、桃仁以消痰血。药虽8味,

诚为解毒祛痰活血之良方,故收效满意。

百日咳。

痉挛性阵咳者,加葶苈子(包煎)10克,地龙5克;咳痰多者,加天竹黄、胆南星各3克;痰呕甚

多者,加代赭石10克,清半夏5克;面目浮肿者,加肺经草10克(又名小金尾草、地竹柏)、鸭跖草10

克;咳血较多者,去桃仁,加白茅根30克,藕节10克;肺气虚者,沙参加至30克。

治疗例,年龄均为9岁以下,病程为1~3个月。结果痊愈85例,好转10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5%。

顿咳汤

彭永礼,《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枇杷叶(蜜炙)11克,白芥子2.5克,苦参15克,麻黄7.5克,大黄2.5~5克(此为1周岁剂量,其他年龄视病情增减)。

先将前3味药用水毫升煎沸后,再加入麻黄、大黄煎至45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宣降肺气、豁痰清热、解痉止咳。

方中以麻黄宣肺解表、止咳平喘;枇杷叶清肃肺气、降逆平喘,与麻黄同用。一宣一肃,使肺行

宣降之职;白芥子善祛胶稠黏痰,镇咳止痉;苦参清热解毒,并可监制麻黄、白芥子之热性;大黄通大肠

而涤垢。药仅5味,其效颇著。

百日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兼虚寒腹泻者,去大黄;恢复期可加杏仁、紫菀、百合等。

治疗例,结果痊愈(症状消失)例(服药一周以内治愈者例,1~2周以内治愈者69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3%。

百旋龙赭汤

陈建平,《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百部10克,旋覆花6克(包煎),地龙5克,代赭石15克(打碎),大贝母、天冬、麦冬各6克,

黄芩3克,炙枇杷叶1张。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肃肺解痉、化痰止咳。

方用百部、贝母止咳化痰;黄芩清上焦肺胃之热;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止呕;地龙解痉;天

冬、麦冬养阴肃肺;枇杷叶理气化痰。本方适用于百日咳肺阴虚之证,具有较为可靠之疗效。

小儿百日咳之肺阴虚者。

咳而呕吐痰涎者,加川连、陈皮、法半夏;舌苔黄腻者,加蒌仁泥、黛蛤散(包);痉挛性咳嗽较

剧者,加白僵蚕、制胆南星、全蝎;咳而鼻衄及球结膜出血者,加白茅根、藕节炭、生地炭、蒲黄炭。

治疗例,结果全部治愈(以痉挛性咳嗽完全消除,血白细胞检查正常为痊愈),其中服5剂而

愈者10例,10剂26例,20剂80例,30剂4例。

百龙汤

马莲湘,《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年

百部、南沙参、天冬、麦冬、浙贝母、瓜蒌皮、炙紫菀、车前草各9克,化橘红、地龙、姜竹茹、

鹅不食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化痰降逆、清肺养阴。

百日咳痉咳期,多因疫邪郁闭肺经,此不仅邪壅肺窍,肺失肃降,而且肺阴日渐暗耗。肺为娇脏,

不耐邪侵,喜清肃而恶燥逆。故治宜清润肺金、化痰降逆。所以方用百部、天冬、麦冬、南沙参养阴润肺

化痰,其中百部据药理试验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地龙性寒味咸、清热解痉,据药

理试验证明,有一种含氮的物质,对支气管有显著扩张作用,从而促使痰浊从呼吸道排出;浙贝母、姜竹

茹、瓜蒌皮清热润肺化痰;姜竹茹兼能和胃降逆;鹅不食草宣畅肺窍、止咳化痰,为百日咳痉咳期的有效

药;炙紫菀止咳化痰;车前草具有清化热痰之功,药理试验证明,其能营养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以减少上

皮细胞脱落,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深大而且慢,故有显著的镇咳作用;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

聚,气顺则痰消,故配入理气降逆化痰之橘红,性虽偏温燥,但在清热养阴润肺药中温燥之弊得制而专于

顺气消痰。正如《证治准绳》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诸

药配伍,显效益彰。肺金清肃,气道畅通,痰浊排出,痉咳亦止。

百日咳痉咳期。

咳久伤及肺络而见咳血、衄血或巩膜出血者,加鲜生地、白茅根各9克,以凉血止血,或生山栀

清热止血;咳痰稠黏不易咳出者,加竹沥半夏6克以清热祛痰;呕逆频作,加炒枇杷叶、代赭石各9克以

和胃降逆止呕。

多年使用,效果颇佳。一般服药10~15剂,即获痊愈。验之临床,疗效显著可靠。

百远葶苈汤

周文华,《四川中医》(2)年

炙百部10克,炙远志6克,葶苈子10克,杠板归20克,海浮石、黛蛤散(包煎)、炙冬花各10

克,姜半夏6克,象贝母9克,生甘草4克(婴幼儿药量酌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泻肺降逆、镇咳化痰。

方中以百部镇咳,远志化痰,葶苈子泻肺,共为主药;再配以海浮石;黛蛤散、象贝母清肺消痰;

半夏、冬花降逆下气止呕;杠板归为民间治疗百日咳之草药。诸药合用,共奏泻肺降逆、镇咳化痰之效。

百日咳痉咳期症状较重,非用重剂难以奏效。本方重剂投之,故收效颇捷。

百日咳痉咳期。

肺热痰稠不易咳出者,加天竹黄、鲜竹沥;湿盛苔腻者,加陈皮、川朴;目浮肿明显者,加车前

子、桑白皮;伴有鼻衄及巩膜出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

治疗例,其中服药10剂以内,阵咳停止者92例(占67.6%),阵咳减轻者37例(占27.2%),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8%。

百咳汤

李年春,《湖南中医杂志》(1)年

当归、桃仁、桔梗、儿茶、麻黄、杏仁、法半夏各10克,冬瓜仁12克,枳壳6克,仙鹤草15

克,陈皮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7天为一个疗程。

活血化瘀、宜肺化痰。

临床观察:百日咳患者常有眼结膜充血和痰中带血倾向的这一特征。故治以活血化瘀止血,宣肺

化痰为法。方中当归、桃仁、仙鹤草、儿茶活血化瘀、止血;桔梗、陈皮、法半夏、麻黄、杏仁、冬瓜仁

宣肺止咳化痰;且桃仁、杏仁配枳壳通腑理气,通大肠而泻肺之郁热。运用于临床,收效良好,且无副作

用。

百日咳。

治疗60例,年龄为2~14岁。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治疗1周内痊愈者35例。2周19例,3周6

例。

百日咳方

汤浦康,《千家妙方·下》

生熟地各12克,天冬、麦冬各12克,百部9克,陈皮6克,葶苈子15克,苏子3克,桑皮9

克,贝母3克,沙参、枇杷叶、车前子、冬瓜仁各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浓煎),分4~5次服。

清肺下气、滋阴化痰。

疫邪伤肺,痉咳不已。方用二地滋阴;二冬润肺;百部清热化痰;陈皮调中;葶苈子泻肺邪;苏

子降肺气;桑皮泻肺火;沙参、枇杷叶养肺阴;贝母、冬瓜子化痰;车前子导邪外出。合用则阴复肺润、

火去热清、痰化咳止、症消而病自愈。

百日咳(痰热交阻,肺气不利)。

临床屡用,效果颇佳。一般3剂即愈。

加味苇茎汤

刘弼臣,《名医治验良方》

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苏子、葶苈子、车前子、钩藤、全蝎、炙枇杷叶、白茅根各适量(剂

量可视病情酌定)。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清热泻肺、豁痰降逆。

百日咳多因风寒或瘟疫之气侵袭肺卫,深蕴气道未得透达而成。加以伏痰内蕴与外邪搏结,势必

郁而化热,煎熬津液,酿成痰浊,阻塞气道,壅塞不宣,以致肺气上逆所致。方中芦根性味甘寒,大量用

之,能泄气分之热,有清肺泄热之功;桃仁善化血分热结;生苡仁清肺利湿化痰;冬瓜仁上清心肺蕴热,

下导大肠积滞,四味合用有清肺化痰;通瘀排脓之功。加入苏子、葶苈子,降逆化痰,利气消肿;钩藤、

全蝎镇痉止咳;枇杷叶降逆化痰;白茅根凉血止血;车前子镇咳利水消肿。合而用之,常可缩短疗程,迅

速达到制止痉咳的目的。

百日咳。

临症应用,若辅以鹭鸶咯丸,则收效更佳。

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点击下图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zz/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