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专项复习第12章考点全解
快点设置星标吧~ 不然以后你快看不到我啦~ ■■■ 今天为大家划的重要考点是《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1章、第2章的内容,如下: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效。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即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过四气的范围。 所示效用 凡寒凉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四气对人体的作用也有两面性,倘若使用不当,即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此时,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性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另能解药食毒(甘草、蜂蜜),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五倍子、乌梅、山茱萸,另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 (1)能泄--通泄(大黄泄热通便);降泄(杏仁降泄肺气;赭石,治呃逆呕喘);清泄(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2)能燥--苦能燥湿(苍术、厚朴治寒湿;黄柏、苦参治湿热)。 (3)能坚--苦能坚阴(黄柏、知母泻火存阴);坚厚肠胃(黄连厚肠止泻)。 苦味药大多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海藻、昆布、鳖甲、芒硝。 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 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龙骨、赤石脂)。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 能渗、能利,渗湿利水作用(茯苓、猪苓)。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8)芳香味 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单味药的配伍 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物辅助。如独参汤。 2)相须: 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杀半夏。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方剂的组成 组方原则 毎一首方剂的组成,同然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但在配伍组成方面,还需要遵循严格的原则。方剂组成的原则如下: 1)君药 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其用量也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2)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使药的药力小于臣药,用量亦轻。 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病症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但是,每一方中必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用量要比臣、佐、使药大。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1)川药 主产于四川、西藏等。如川贝母、川芎、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川乌、附子、黄连、黄柏、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花椒、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 又称“南药”,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桂枝、桂莪术、益智仁、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槟榔等。 3)云药 主产于云南。如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马钱子、儿茶等。 4)贵药 主产于贵州。如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5)怀药 主产于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6)浙药 主产于浙江。“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口诀:二杭二白二玄加山贝);温郁金、莪术、杭白芷、栀子、乌梅、乌梢蛇等。 7)关药 主产于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如人参、鹿茸、细辛、辽五味子、防风、关黄柏、龙胆、刺五加、升麻、桔梗、蛤蟆油、甘草、麻黄、黄芪、赤芍、苍术等。 8)北药 主产地河北、山东、陕西以及内蒙古中部。如党参、酸枣仁、柴胡、白芷、北沙参、板蓝根、大青叶、青黛、黄芩、香附、知母、山楂、金银花、连翘、桃仁、苦杏仁、薏苡仁、小茴香、大枣、香加皮、阿胶、全蝎、土鳖虫、滑石、赭石等。 9)华南药 主产地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如茅苍术、南沙参、太子参、明党参、枳实、枳壳、牡丹皮、木瓜、乌梅、艾叶、薄荷、龟甲、鳖甲、蟾酥、蜈蚣、蕲蛇、石膏、泽泻、莲子、玉竹等。 10)西北药 主产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如大黄、当归、秦艽、秦皮、羌活、枸杞子、银柴胡、党参、紫草、阿魏等。 11)藏药 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甘松、胡黄连、藏木香、藏菖蒲、余甘子、毛诃子、麝香等。 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中药材的釆收原则及注意事项 (1)采收原则:包括植物药(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藻菌地衣类)、动物药、矿物药。 (2)注意事项:采收器具、综合利用、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拣洗、切片、蒸煮烫(含淀粉、浆汁、糖类较多的药材,或动物药如五倍子、桑螵蛸)、揉搓(玉竹、党参、三七)、发汗(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干燥。 ▼▼▼ 还在夜以继日刷题库?! 时间紧迫,精力不够用?! 漫天题海,不知重难点?! 不如在最后来一波考前冲刺 以「考前密卷」为跳板 实现医考完美一跃! ▼ 这是一次考前全真模拟 更是一次精准的绝密押题 性价比超高的优惠活动开始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z.com/qdzz/2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杏林文艺中药名悠长,诗意袅袅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