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造园的生态智慧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即是“天人合一”,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自然观。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模拟自然山水,以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圆明园承袭了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匠,在公顷的广阔土地上,因地制宜地运用了充满生态智慧的造园手法,挖湖堆山、建屋植木,构筑了宜居的皇帝理政悠游的园林空间,创造了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典范,“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潜而自集”。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对当前造园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一相地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园冶》),造园之前的相地选址乃是营建园林的基础,优良的场地条件往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圆明园所处的海淀地区,西面和北面有玉泉山、百望山、香山、红山等组成的大小西山山脉,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气势雄伟磅礴的西山群峰成为阻挡西北寒风天然屏障,创造了相对优良的小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更为营建园林提供了绝佳的借景条件。海淀地区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北部,处在古清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它的东南面是开阔而高爽的“海淀台地”,西北面是低平多水的河谷低地,圆明园就位于这片低地中,曾是永定河河道所经之地,地层沉积颗粒粗大,地下含水层具有优良的富水性。这一代“平地涌泉,奔流??”,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海淀的人工园林开发始于元代,明代以后,随着人们对清河洼地的开发,稻田、莲藕得到广泛种植,形成了“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文征明),沃野平畴的水乡景色。清华园、勺园等著名明代园林相继在此修建,明人在描述勺园时说,“又北为水榭,最后一堂,北窗以拓,则稻畦千顷,不复有缭垣焉。”。圆明园就在这片区域,建园之前应是稻田密布,水文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建成后周边亦被稻田环绕,成为园内田园风光的良好借景。 二掇山理水 雍正即位前,出于自身皇子地位和政治的需要,圆明园还只是面积五、六百亩的赐园,风光自然而恬淡,满足了胤禛韬光养晦、修身养性的目的。待雍正二年,即请深谙风水之道的山东德平知县张钟子等官员查看圆明园风水,依照华夏地貌布局,理清了园内山势水系的脉络。《赤霆经》云:“天下山脉皆发于昆仑”,整个中国西北高、东南低,北京作为帝国都城,亦是如此;圆明园的风水局按照顺应龙脉的基础上,确定了圆明园山水定位及走向,山连绵起伏,不以气势取胜,水妩媚多姿,不以辽阔取胜,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最终形成山环水绕、层叠不穷的风水格局。 掇山 园内山体的形状和走向根据造园立意和使用功能进行总体布局,形成不同围合变化的园林空间。遵循“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园冶》)的生态智慧,不但解决了挖湖泥土的堆放和运输问题,也堆叠了起伏变化的山体。圆明园域内并无真山可资利用,考虑到土方平衡,挖湖之土就近堆山,造景必要的山石多就近选用房山北太湖石与青石,充分利用了地表熟土与施工渣土加高山体,创造了局部相对高大的山体。通过人为创造不同山体走向、形态与围合方式,营造出尺度多样、藏风聚气的生境体系。蜿蜒曲折的土山,不仅大幅度增加了绿化的面积,同时有利于雨水的汇集;连绵起伏的山体降低了整体风速,对风向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创造出更为舒适的局部小气候环境。除了采用泥土堆培,局部山体利用人工叠石增加山势、模拟自然界山体形态和地形地貌,形成峰、峦、崖、洞、涧、谷、岛、渚、矶等自然造型,不但美化和丰富了山体与地形,也为动物提供生存及藏身之所。 理水 由于古清河故道湮废的时间较短,河床砂砾层上的覆土并不是很厚,在海淀地区大约有2米左右,海淀园林的湖泊在开挖时很少挖入砂砾石层,避免破坏湖底结构。这样做不仅减小了挖湖的工作量,保留了一部分土壤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同时也可避免山体的沙化,保证山体植被的生长,反映出古人挖湖堆山的生态智慧。根据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圆明园的水上交通专用的河道,其深度一般在1.5-2米左右,为防止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拥塞河道,河底专门铺设了砂石;而观荷植稻的景区,水深一般为0.8-1.5米左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乾隆25年御制诗记录了湖中藻类和荇菜泛滥,利用鯸鱼(一种食草的鱼)来进行防治,算是一种生态除水草的方法。 圆明园水面面积占全园五分之二,充分利用了玉泉山的泉水、万泉河河水及园内的水系与泉眼。为与龙脉的走势吻合,水从西南二龙闸入园后,由西长河流向西北角,分数支流向后湖,后至福海,流向长春园、绮春园,出七孔闸,流入清河;此外还有多处小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与周边河道相通。通过闸、堤、坝的的分级控水策略,使圆明园水系成为具有调蓄功能的人工水库,全年水系涨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侵袭。同时整个水系充分参与生态循环,与园内外的水系和河道相贯通,成为“活水”,是西北郊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水系时充分考虑了水位高低变化,不仅保证了湖水的流向,还在局部创造出瀑布、叠水、曲水、山涧、水洞、水法的景观,理水的手法可谓登峰造极,大大增加了水景的意境表达,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景大观园。多样的水系形态与大面积的水域不仅为水生植物生长和造景及动物们栖息提供了优良环境,也改善了局部的小环境与气候,在京城夏季炎热的时候园内则尤为凉爽宜人。 三花木种植 圆明园的植物种植遵循适地适树和兼顾季相的原则,全园以松、竹、柳、桃、荷作为基调植物,各景点都有种植。山林之美,贵在自然,山体植物模拟西山天然植被的生态群落,以常绿的松柏作为绿化背景,落叶树则以山桃、山杏、元宝枫、五角枫等形成春秋两季景观的主调,间植以槐、榆、栾等常见的乡土植物。一方面利用植物弥补山体的高度不足,一方面按照各景区的景观主题,应用不同植物的片植、群植,以表达不同的景观意境。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步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由落叶乔灌木为主的植物群落,还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植物覆盖地面,一年三季花开不断,四季常青。庭院中的植物配置承袭了中国古典园林配置的技法,更讲究画理,松柏森森,绿竹猗猗,营造了如诗如画的园居空间。湖面大量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荷花,保留了众多的野生植物如荇菜、芦苇、香蒲、水葱、藻类等,流水淙淙,岸边柳枝拂岸,桃花照水,形成了自然而富有野趣的湿地景观。 园中植物种类丰富,除常见的乔灌木、果蔬、稻麦等,也有很多观赏植物的珍稀品种。通过藩属国进贡与中西交流,还经常引种、试种外来的植物种类。据记载,雍正三年暹罗国进贡了19种果木,少量试种于圆明园中,露地引种了金莲花、落叶松等植物,庭院中种植了多种西洋菊品种以及芭蕉、梅花等不耐寒植物。园内外多处花洞培育各种花木盆景与兰花、茉莉、栀子、桂花等南方盆栽植物以供庭院和室内陈设。圆明园中植物种类之丰富不啻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植物园。 四诗意地栖居 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先于堆山理水而构思,是体现园主历史和文化修养与品位的重要方面。圆明园中的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不足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除某些特殊功能的朝仪宫殿景点,大部分的建筑打破了轴线对称,根据地形与观景的需要布局。充分考量了观景目标与观赏角度,不仅起到了修饰山形的作用,且大多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与山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筑布局承袭了传统建筑风水的智慧,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冬暖夏凉,注重利用自然通风保持居室空气的流通;或者利用高敞的轩榭和湖面的薰风,甚至利用水渠将水引入殿中推动风扇以消减夏季的暑热。圆明园内很多独创性的建筑形式不仅仅是清帝治世思想的直观表达,也蕴涵了古代优秀工匠们的建筑智慧。如万方安和的万字房造型独特,布置于水上,通过建筑的围合,造成不同的空气流动方式,根据季节择优居住,四季皆宜。其中的戏台可以隔水观看,利用水面的反射,使得声音更加丰满圆润。 圆明园通过充满生态智慧的规划设计,对地形和水系的合理改造,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植被,构建了稳定的植物群落,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来此繁衍生息。除了人工饲养的孔雀、鹦鹉、丹顶鹤、鹭鸶、鸡、猪、鸭、鹅、牛,皇帝舟行于湖上时,远望西山如黛,园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白拳立闲鹭,青黛护遥峦”,湖中蒲荷共生,白鹭、野鸭等水禽不时从水面掠过“一行白鹭引舟行”,鸳鸯游戏于湖中的荷叶之下,水中有悠游的各种鱼儿“活水可蓄鱼,锦鳞戏清泚”;晚间还有流萤星星点点飞舞于水上“载月泛扁舟,飞萤点点流”(高宗初集卷三)。皇帝日间在殿宇中休憩时,蝉和黄鹂在树上欢唱“隔岸初闻嘒嘒声”,蜂蝶留连于花间“游蜂舞蝶纷纷戏,乳燕鸣鸠处处宜”;晚间就寝时,荷香幽幽,竹影婆娑映在纱窗上“风送荷香来枕畔,月移竹影上窗纱”;草丛中的蟋蟀鸣叫之声不绝于耳“凉月溶溶夜色沉,小蛩唧唧到更深”,听取蛙声一片。优良的湿地生态环境,引得大量的大雁、野鸥等鸟类在园中过冬“嫩芷新花都未发,头鹅回雁已纷来”,天鹅也留在此处不愿离开。园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真“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居处之适也”,清帝在此写下了近一万首御制诗,比起紫禁城远离自然的层层宫墙,也难怪清帝要长居此处了。 五启示 遵循传统造园法则中的生态智慧 圆明园遵循了古典园林象天法地、因地制宜的造园法则,体现了清朝盛世皇帝的艺术修养和皇家气度,展现了清代工匠高超的造园技艺,创造了万园之园的辉煌。圆明园是平地造园的典范,在造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借景,通过对地形和水系的合理改造,植物种植的优化,建筑的合理布局,形成层次丰富的山水空间环境,创造了和谐宜居的园林环境,既满足了帝王园居理政的需求,也为各种生物的繁衍提供了优良的场所。经过调查,修复的圆明园山形水系与历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山体的坡度较大,而植被覆盖率不高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山体的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假山叠石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局部山口的处理和山体走向与历史不符;护山脚的堆叠手法粗糙。而水系的情况则变化更为剧烈,城市整体水环境的恶化导致供水方式变为中水,水环境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三园的水系不能相互并与外界有效贯通;而局部水道改变较大;由于高程的改变,原来的瀑布、跌水、水法等景观也不可见;驳岸的叠石堆砌手法也比较粗糙。现状的植物景观与历史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圆明园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对这些传统的造园法则和蕴含的生态智慧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经过缜密的研究和论证,严格按照历史原貌进行恢复,在完全恢复山形水系的基础上增加植物种类,构建高效的植物群落。保护水环境,为动物的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前营建园林的过程,在相地、堆山、理水、种植、建筑的环节中,因地制宜,多参考一些古人的生态建园智慧,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建造出宜居、宜赏、宜游的园林作品来。 生态价值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圆明园遗址公园内起伏的山丘、曲折的水系和繁茂的林草逐渐成为各种鸟类、小动物和禽鱼们繁衍生息的乐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生态、植被类群多样,被专家认为是北京现存仅有的一处仍保存着不少动、植物自然群落,充满着野趣的的城市公园。园内共有高等植物多种,其中野生植物余种,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山体基本形成了半天然群落和有相当规模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创造了多种栖息环境,目前圆明园有小型兽类l2种,两栖爬行类动物l2种,鸟类近种,有北京地区濒危的金线蛙,也有在此落户的黑天鹅,吸引了大量观鸟和摄影爱好者。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是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生态价值是其中不可分割、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圆明园的建筑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硝烟中,而山形水系和植物景观的恢复,构建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也是保护历史名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圆明园拥有城区最大的湿地环境,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保护生态环境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雕栋飞盈构易,槐荫挺玉难成”(《园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风光的建成与生态环境的恢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圆明园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上,保护这片动植物繁衍栖息的乐园,也考验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智慧。 余莉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z.com/qdzz/2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活空间清明踏青采茶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