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听雪(绿绮无弦)取书峰之水,种四黄之野。有一种植物任日升月落也不旧,它的名字叫什么?——青黛。轻轻念着它的名字,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古代。我是那旧时的女子,坐在红窗绿阁前,淡淡衫儿薄薄罗,轻拿青黛懒画眉。深深地描,浅浅地画。画出了淡淡远山,画出了含笑蛾眉,更画出了一棵蓝草的寥落背影。那一年,江南春水初生,当烟灰色的天空与白墙黑瓦晕染在一起,乌镇似一滴墨从宣纸的一角渐渐晕开,我不经意撞进了染坊……只见高高的木架上,一幅幅用青黛染成的布匹从云天直挂下来,蓝的蓝,白的白,犹如倾泻的水瀑在风里摇曳生姿!那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只一眼就深深爱上了它。当乌篷船归岸,我迫不及待扯了几尺做成了旗袍。那件旗袍一直压在箱底,仿佛一直诉说着蓝的故事。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就是指蓝草。蓝草,植物染料,江南遍地都是。青黛(中药材、颜料名),乃蓝为之。采蓝草制作青黛,在古书里早有记载。《夏小正》有“五月,启灌蓼蓝”之句,《诗经·小雅·采蓝》写着:“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也记载:“蓝,染青草也。”由此可见,蓝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夏代就有了,主要用于染色工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凡蓝五种,各有主治……而作靛则一也。他依次指出有菘、蓼、马、木、苋五种蓝。用来制作青黛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古籍诗文中的“蓝”指的都是蓼蓝),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等。青黛的产地很多,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它除了用于染布,还具有消热解毒之功效。仙游种植青黛的历史悠久,在宋代就有了,其中书峰四黄制作的品质最佳。据说宋代时候仙游籍名臣蔡京在京城当官时,不小心得了皮肤病,受仙人之托,说穿上家乡用蓝靛做的青花布料内衣,并盖上青花布料的被面就可以治愈。蔡京如仙人所说照办,皮肤病很快就痊愈了。自那以后,蔡京经常托人回来青花布料。从此仙游产的青黛在京城传开了,福建的青黛也因此而出名起来,人称建青黛。书峰的青黛主要来自马蓝草,放眼远去满山含翠,层层梯田皆是它们的影子。马兰草的生长得益于书峰乡米到米的海拔地理,气候温润潮湿。采摘时间分别是清明后一个月和中秋后一个月。要从马蓝草提取衣服所需的染料,可谓是坎坷出色,工序繁多。待收成时,先甓一池干净泉水,把马蓝草置于池内,浸泡个三至四天,草叶腐烂后滤出汩汩绿汁;接着按比例往绿汁加入石灰,这个比例全凭经验,决定蓝靛的成色和身价;再用力搅拌千百下,这个过程名曰为打蓝,辛苦极了。不久,就可以一池从绿到蓝的玄妙变化。那是马蓝草的脱胎、换骨、涅槃后的一次次重生。一池蓝泊着天空云影,蕴的是梦里云烟,藏的是锦瑟流年……一山一水,一生一世,仿佛全在里面。想投下一枚石子,溅出融融之岁月密语,又怕荡开涟漪掀起无量悲喜。它是雪山流下的溪水,弥漫着青草气息,表面上绿雪诗意;又是蓝宝石镶成的纳木错湖,深邃明净,暗底里惊艳缱绻。静静地听,它有一种空灵清澈的寂寞之声。悄悄的,不惊扰,却也惊扰。闲闲地看,又似是阅遍山河的心如止水,带着些许致命的忧伤,明艳又冷丽。一棵棵马蓝草经风霜雨露,浸过、滤过、搅过、沉淀过,浮上来的泡沫称为蓝花,晒干制成粉状,含靛蓝的纯度高,是青黛中的上品;沉下去的便是蓝靛,捞出、沥水、捏成条状、最后晾干,等待被收购,去为一件衣裳出彩。随着现代化工染料的出现,复杂的手工打蓝技艺濒临失传,染坊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乡下的年轻人有几个愿意留在故土,干这种又苦又累的劳作?制作青黛只剩下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舍不得这份祖辈留下来的产业,不忍心熄灭马蓝草的梦想,一天天继续奋斗着。青黛,在时间里等待对的人出现。如果说仙游的青黛在宋代从乡下走向京城,完成了生命的第一次华丽转身,那么今年四黄村建立的青黛印染体验馆,便是书峰青黛的第二次华丽转身。我想只有深爱它的人,才会与之产生灵魂的碰撞,走进马兰草的世界里,完成一棵植物的极致使命。她的名字叫海心(原名谢艳莉),一颗湛蓝的海洋之心。看到她一身古风打扮的样子,犹如旧时芳华不可褪色,在光阴里泛着迷人的色彩。她心灵手巧、独具慧心,是城西的美术教师,一个为蓝而生的精灵,一位很有情怀的印染传承者。一抹蓝等了千年,终于迎来了春天。本以为她是书峰人,打听之后竟然不是。一个外乡人却能如此无私地传承技艺,真是让人感叹。是兴趣使然,还是大爱无言呢?她与青黛结缘,源于一次外出旅游。如我在乌镇的邂逅一样,她也深深被当地的印染技艺所迷倒,便留下来潜心学习。学成归来之后,不断用于教学实践,很受师生的欢迎。人生处处有安排,想不到一次的偶然,使她成为四黄青黛的薪火相传者,续写了马蓝草的故事,让布帛在手底开出了一朵朵素雅的花。遇见、惊喜、成全,她以一个匠人的身份,在这里出现,用一生的爱去做一件事。天青色等烟雨,青黛在等我。来到书峰时,抬头一望,如墨的苍穹犹如一池青黛等待被搅动出彩。踏进古老的房子,映入眼帘的全是各种各样的青花布艺品,集云纹、水波纹和随缘纹为一体,栩栩如生。厅堂的每个角落,坛坛罐罐随意堆放着,虽然老旧却令人着迷。只见海心如一棵陌上马蓝草,笑盈盈地与我打招呼。她已经在准备讲解如何制作扎染作品。我与蓝重逢,不是在乌镇,而是在这个充满灵气的小山村。这里虽没有一坛坛青黛发酵的大染缸,没有一匹匹在风中摇曳的青花布,没有设备齐全的染坊,但我相信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一天会走出一条复古的蓝之路。雨细细地下,时光好像回到从前。海心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中国古法染布有三种: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扎染分为扎和染,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再将扎好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便成了各具风情的扎染布了……选一尺布帛,随心制作。一个个疙瘩随手诞生,一件件作品随喜出现,一双双“蓝手”入古而出新。经扎、结、浸、渗等一系列动作,再捞出慢慢拆开,如同等待一份虔诚的馈赠,迎接一个美好的降临。一块布,值得多久去等待;一门手艺,值得用多少代去传承。云朵为底,淡蓝的天、湛蓝的海,以轻盈的姿态,染成一幅幅绝世的孤品,想尽力挽留那位背影越走越远的青花女子。这里没有化学的取巧,只有对自然的敬畏。在蓝与白的过渡中,我看见一棵蓝草的坚守与希望。当扎染布浸入染缸的那一刹那,一股蓝瞬间吞没了它。染得草木望春风,染得书峰青山如眉黛,染得四黄明月似旧时。从如墨到晴穹,散发着淡淡的古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zz/1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