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女性不仅在头饰上追新求异多变,而且还尽可能地在脸上精心做各种妆饰,以迎合当时的审美观和心理。因此,开额、画眉、制蝉鬓、涂胭脂、抹铅粉、点口脂、晕额黄、贴花钿、画花子等风俗广泛流行。

开额,就是把额前的头发剃掉,让发际线上移,使得额头部分变大。这相当于在额头上腾空了一个宽阔的舞台,舞台上由那对描画出来的眉形唱主角。

图1中唐第窟女供养人常沙娜临

唐代妇女画眉之风非常流行,唐玄宗曾命画工绘《十眉图》。敦煌壁画中的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眉,以黑或黑与石绿画成,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中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初、盛唐时期所绘的菩萨和女供养人多作此种黛眉或翠眉,通称娥眉。如初唐第窟、中唐第窟、晚唐第窟中的女供养人(图1)。敦煌曲子词《倾杯乐。窈窕逶迤》中亦云:“翠柳画娥眉。”一类是短眉,元稹《有所教》一诗中说:,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不伤垂;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可见各式各样的短眉,也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时髦妆饰。盛唐第窟都督夫人一家及侍婢,均作短眉,宽而浓。此类短眉也见于晚唐第窟的女供养人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引路菩萨》;中的仕女等。

图2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中的妇女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据记载最初由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1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因此,蝉鬓既是发式也是面饰。隋唐时期流行蝉鬓,隋薛道衡《昭君辞》:“蛾眉非本质,蝉鬓改真形。”唐白居易《长相思》:“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鬃臀云满衣。”敦煌曲子词《南歌子。奖美人》:“蝉鬓因何乱?”敦煌壁画中如初唐第71窟北壁《阿弥宅经变》中的菩萨、盛唐第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的伎乐、盛唐第45窟北壁“未生怨”中的侍女、榆林窟中唐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中的妇女,其两鬓似梳饰蝉鬓(图2)。

唐代妇女多使用胭脂,李贺《贺复继四首》:“燕脂拂紫绵。”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美人红妆老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敦煌曲子词《柳青娘·碧罗冠子》中亦云:“故作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敦煌壁画中的女子涂胭脂,多涂在面部的两颊,绘成蛋形,如盛唐第窟的仕女、中唐第窟和晚唐第9、12、、窟中的女供养人两颊均涂胭脂晕染,亦如敦煌曲子词《南歌子。奖美人》所描述:“翠柳眉间绿,桃花脸上红。”

抹铅粉,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铅粉凝春态,金钿耀水嬉。”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书》记载:“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额,相号为泪妆……”南宋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亦云:“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敬鬓。”莫高窟如中唐第窟《挤奶图》中手捧钵站立门前的妇女、盛唐第窟的宫女、盛唐第窟《得医图》、第45窟《未生怨》故事中的妇女,脸部多涂素粉,不施胭脂,头上也多不作钗饰。这种素妆更显得自然妩媚,玉骨轻柔,正如P.敦煌曲子词《浣溪沙。髻绾湘云》里所云:“髻绾湘云淡淡妆,早春花向脸边芳。”

图3晚唐第9窟天女李其琼临

点口脂,又叫点点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点唇早在先秦就已兴起,然而直到唐代,它才特别为女性所垂青。唐代崔颢《卢姬篇》诗云:“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北宋秦观《南乡子》词曲云:“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P.敦煌曲子词《内家娇。丝碧罗冠》亦云:“嫩脸红唇,眼如刀割,口似朱丹。”敦煌壁画中的菩萨、供养人等人物画像,多以朱红点染嘴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唇薄小,如晚唐第窟、窟、9窟的女供养入,盛唐第窟都督夫人及其女儿、盛唐第45窟《未生怨》中的妇女、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树下说法图》中的女供养人等均为樱桃小口。另一种口唇厚圆,唇形突出,唇色鲜艳,如初唐第窟、晚唐第9窟中的天女(图3)、中唐第窟的女供养人等。

图4吐峪沟出土绢画侍女(公元7世纪)

晕额黄。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三首》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如新疆吐峪沟出土的唐代绢画中的侍女额间所绘(图4)。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铀的妆饰。

图5晚唐第窟女供养人李其琼临

贴花钿。花钿是贴在眉间或脸上的妆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或各种图案。如晚唐第窟的女供养人,两鬓抱面,额上绘有对称的如扇状的五个花瓣,花瓣中心为绿色心形,在眉梢处也绘有同样的花瓣,两颊涂淡赭黄晕染,鼻子两侧的晕染处绘有对称的展开双翅做飞翔状的飞鸟,在嘴角两边也绘有对称的站立小鸟,另外还散落点缀著几颗宝石般的绿色圆点,真可谓丰富多彩(图5)。

图6初唐第窟天女史苇湘临

画花子,是用各种颜料画在眉间或脸上的妆饰。如敦煌初唐第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中的天女,额间就画有一硕大的云头花钿(图6)。不过,由于敦煌壁画都是用颜料所绘,因此一些女性眉间或脸上的妆饰,究竟是贴的花钿还是画的花子,很难确切判断。

不论怎样,我们从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面妆情况,可以看到在追求时尚方面,古代妇女确实是多彩多姿。

(来源:书香敦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zz/1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