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古城北之梅河之阳,有山昂起,危峰崔嵬,驻云迎鹤,腑瞰县治,雄视沁汾,是为碧峰,俗称北山。碧峰如卧,迤脉蜿蜓十余里,山集一境灵秀,与石楼南北相望,皆为沁水名山。碧峰山多松柏,苍松葱郁,翠柏森秀,满山满壑,堆青叠绿,聚芬散芳,古人誉为“碧峰耸翠”,沁水十景之一。清代乡人郑地宝状《碧峰耸翠》之景而云:

碧峰突兀枕山城,苍翠层层画不成。

破晓岚光轻点染,经秋黛色信分明。

数橡古寺云间出,几个癯僧画里行。

最爱清宵风过处,满林松柏作涛声。

作者把碧峰视为一幅画来欣赏,写得很细,描绘出碧峰春秋松柏不同的颜色,春天是青翠,秋天是青黛,而作者最好的是碧峰清晨山风吹过,晚宵传来松涛呼啸,使人坐爱不去。

清代乡人张焕炀《游北山寺》诗中专写碧峰古寺云:

几度沧桑景未删,白云深处寺门弯。

排空怪石楼台出,蔽日浓阴松柏环。

爽气遥浮通玉岭,澄泉谁肯让金山。

爱游此地无僧话,薄暮披襟独自还。

碧峰满山松柏苍翠,因其气运遥通玉岭而旺盛环绕,又有灵泉之水滋润地脉,故而成为一境灵秀之地。

二诗指谈到碧峰不仅满山松柏,还有山中古寺增秀。此古寺指碧峰寺,以及寺东五龙庙。佛道同处一山,外国来的和尚与本土道士,相邻相融,相得益彰,形成了哲学史上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大势。

碧峰寺肇始于晚唐五代,历代频有重修。光绪《沁水县志》记“碧峰山,县北三里。高峰峭壁,陡峻崔嵬,翠柏苍松,蓊郁森秀。上有寺,因山名寺,内有千佛阁,寺东有五龙庙。庙内有泉,深可尺许,旱涝常盈,少污触即涸,祷禳立应,名旦灵泉,故寺亦名灵泉寺。”又记“碧峰寺,在县北三里碧峰山。内有千佛,寺东有灵泉。又有舍利塔,是密公埋履处。”

阳城有海会寺,即今阳城皇城相府西南方位之龙泉寺。光绪《山西通志》记海会寺“唐乾宁元年(昭宗,)建。初名郭峪院,蜀僧顺慜增修。后郡牧李抱真牍奏,赐额龙灵寺。寺东旧有塔,以供含利,后唐释洪密埋履处”。

唐著名诗人河中府虞乡(今山西永济)司空图《灵泉禅院记》记:“今禅宿洪密长老,俗姓刘氏,本儒家子。早诣石霜(江西潭州石霜山),契其大旨,烦而不挠,简而必周。始自清凉(今山西五台山)历览至是山,乃创林栖之所。遇太尉李公(后唐明宗李嗣源)驻军高平,首资葺构。远近道俗,莫不归向。今蒲留陇西左揆,尝因题记,亦备赞扬,则密公之道亦光矣。”

司空图为晚唐人,碧峰寺住持洪密为晚唐僖宗时人。碧峰寺创建于晚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频有重修,至抗战时期毁于战火,至今瓦砾一片。有意者几欲重修,面对瓦砾,愁思莫展。

碧峰寺住持洪密,早年皈依佛教,云游天下,拜师江西潭州石霜寺石霖禅师而得道,为唐代禅宗南宗之临济宗之传人。洪密于唐末上洛阳佛寺,又入五台山清凉寺,后至沁水碧峰寺,又曾游访阳城海会寺。碧峰为沁水名胜,山设禅院道庙,使名山增秀更胜。碧峰寺源于禅宗南宗之临济宗,又直接受五台山佛教影响。沁水碧峰灵泉寺南宗临济,北通五台,其来头实在不小。

碧峰灵泉是碧峰山之奇观,旱涝常满,“少污触即涸”,即泉水清洁无比,不能有一点污染,若投入俗物,立即干涸,诚为域外净境,保持着固有的生态环境的洁净。灵泉水清冽甘甜,传说常饮可防百病,故至今常有人登山取水,称为神水。碧峰山下公路桥的西面,有一无名山沟,沟后有一山洞,内贮清泉,与山顶灵泉水脉相通。唐代李端《灵泉》诗即写此景:

碧水映丹霞,溅溅渡浅沙。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

明朝更寻去,应到阮郎家。

诗用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源洞遇二仙女之典,将碧峰视为神仙世界。

碧峰多松柏,寺庙东侧丛林中,有一峭壁,崖畔有一槲树,游人在树下鼓掌,树枝摇曳应声,犹如鸡鸣,乡人呼为惊鸡树。旧时攀登者好奇,常对崖长啸,尽情发泄,满山啸声回荡,经久不息,乡人称为山娃娃。山娃娃之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凡入沁水深山而呼,尚可听到。约至八九十年代,深山连呼,却再不闻山娃娃回应之声。大概社会经济发展,过分开发,沁水山水自然生态遭受空前破坏,山娃娃之声,已难轻易听到。

诚如前述,满山松柏与林涛是碧峰奇观,因此诱人登攀游赏,坐爱不去。每当山风吹过,松涛阵阵,伴以寺庙钟磐,万壑流泉,鹤唳鸟鸣,令人心动神摇,犹如置身世外仙境。碧峰南向,冬暖夏凉。夏日盛暑,山下挥汗如雨,山上清凉如秋,用作避暑寻闲之地,攀登者犹如潮涌,或醉酒长卧,或鼓掌长啸,或题诗摩崖,或避世纳凉,昼行逐鹿,夜坐观月,足以使人心旷神怡,俗胸顿荡,慵愁遂解。历代沁水县令,公务烦忧,无暇远游,近在眼前的碧峰,成为他们最好的悠游之地。清代顺治年县令邱璐,尤其钟情碧峰,公务之余,好登碧峰。其《登碧峰山即事》诗云:

结伴乘幽兴,携樽徙碧峰。

绕城山矗立,赴壑水淙淙。

曲径消烦热,灵泉荡俗胸。

摩碑寻好句,鼓掌问奇踪。

醉客攀西鹘,禅僧制毒龙。

乱云藏叠嶂,返照系孤树。

揽胜皆流憇,寻闲偶放慵。

蓬瀛如不远,茧足更相从。

邱璐公务太忙,俗事难耐,偶尔碧峰寻闲,遂生山水之求,不愿再返红尘。一次山游,竟生如此妄想,可见碧峰的诱人之处。

碧峰五龙庙旧时例有庙会。五龙庙供奉龙王,乡人用作求雨之地。据传龙王有求必应,故而年年春天庙会繁盛。进五龙庙求神祈福,或入碧峰寺拜佛进香,再求祈禳必应的灵泉,神事、佛事与俗事,相为混杂,不论是庙会,还是佛会,都很热闹。

碧峰庙会应与山下东岳庙会一体。碧峰山麓原有东岳庙,俗称天齐庙。东岳庙不知始建于何时,清代康熙年沁水县令江功武进赵风诏《重修东岳庙碑记》记:“沁邑僻处山隅,旧无淫祠。碧峰之阳,岳庙在焉。土人尊之,号为天齐庙,以其功德隆盛与天齐等,故谓之。”又记:东岳庙“倚阑远眺,则龙岗、凤原、石楼、玉岭诸胜,势若环拱,历历皆在目前,盖邑中之风水萃于兹矣”。东岳大帝掌管天下众山,当然要占据风水最旺之地建庙,不然,何以能让东岳大帝赐福于沁水呢?可惜东岳庙在抗战时被毁,至今东岳大帝在沁水县城周边没有立锥之地。康熙年间,东岳庙破败,乡人郑成林等人曾经集资重修东岳庙,赵风诏作了《重修东岳庙碑记》纪其事迹,彰其功德。今人不信神不惧鬼,再也不关心东岳大帝在沁水有无栖身之地。时代早已变迁,敬神灵尊山川之文化习俗,被视为迷信而不再被人提起,犹如今日碧峰山下的那条公路,割断了东岳大帝所在的风水宝地与碧峰的地脉相连,早已不成“邑中风水萃于兹矣”之地。文化没有了,习俗没有了,今人总是“无所畏惧”,不敬鬼神也不惧冥报,不敬天地也不怕报应,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吗?一个人,还是应当害怕些什么才好。

旧日东岳庙会是在每年春天举办。县令赵凤诏《重修东岳庙碑记》云:“东岳为泰山之灵,专司命之职,代天行道。凡人生之福籍禄籍,悉由岳司衡注,而归魂反魂之际,其考校又最先。位既甚重,权亦甚重。故岳有五(即五岳),而东岳之庙貌,独遍于天下,良以导迎天地发生之气,而布太和之仁泽于人间也。”又记:“相传神以暮春降诞,适符春之会。至日,倾城士女,盛设香火,陈百戏以赛祝。”东岳大地诞生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故东岳庙会例应于此日开始。庙会时,正值春季农耕播种结束。沁水地处干旱,庙会除祭祀东岳大帝外,还有一项仪式,即祈雨,从东岳庙祈到碧峰五龙庙。东岳庙会主要是县民春祈秋报之地。庙会时,城中百姓,几乎倾城而出,祈神还愿,饮酒会友,看戏听曲,买东卖西,从早到晚,热闹非凡。清代乡人樊度中《东岳庙赛神曲五首》记其盛况:

桑柘阴阴花罢开,山坳金鼓震如雷。

过河买得平安纸,都到东皇庙里来。

北坞南村鼓更喧,抬神取水乞丰年。

纷纷红伞青旗影,才见山边又水边。

高禖祠在殿西垣,簇簇行来尽女鬟。

谁信神功真浩大,一时香火似鳌山。

春风骀荡满春衣,亭午招寻出翠微。

唤得名姬何地醉,草青青外获帘围。

台上弋阳唱晚睛,台前百戏闹童婴。

搏郎鼓子琉璃笛,山路东风处处声。

此组诗具体记載了古代沁水东岳庙会盛况,保存了许多沁水古俗,较为珍贵。一首、二首写各村祭神队伍,抬着仪仗,向东岳庙汇集。三首写媒神高禖祠前香火旺盛。四首写平时难以见面的男女,乘庙会幽会之情形。五首写商业与娱神活动。整个庙会非常热闹,有各村众多的祭祀仪仗队伍,有各地众多的商贩前来买卖,有各乡善男信女的求神香火,有专门的戏班娱神助兴,还有友人借机聚酒,男女树丛幽会云云。古代沁水东岳庙的风俗,除祭神一项未能保留,其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沁水地处深山偏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贸易不畅,故而庙会十分繁荣,几乎村村有庙会,从开春到秋末,几乎月月有庙会,持续不衰。旧时沁水古城四周之山,若玉岭石楼,相传亦有庙会,与碧峰次序排定,循例起会。庙会专为乡民春祈秋报、还愿酬神而设,各地精明的商贩,借此良机前来买卖,四周乡民也纷纷前来凑兴,乡人称为“起会”、“赶会”云云。庙会文化渐渐异化俗化,庙会成为商品交易场所,祭神活动反不如商业活动更能吸引周边乡民。传至今日,庙会期间的祭神仪式干脆废弃不举,商业交易便成为庙会的主体内容。同时,庙会期间,例有戏班助兴,周边乡民往往不辞艰辛,翻山涉水,曲径夜行,赶会看戏。沁水文化落后,乡民经年耕作,无暇娱乐,赶会看戏便成为旧时沁水山区乡民唯一的娱乐盛会,至今延续不衰。

东岳庙旁旧有碧峰书院,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县令吴伸捐俸金三百两,联合乡贤捐资,共同修建而成。吴伸《建修碧峰书院记》云:邑中虽有义学,巷曲湫隘,规模浅狭,不足以容生徒。因择地于城外东北碧峰山东岳庙侧,审方画界,创建书院。首先捐奉三百两,募化绅民,又得五百两。”又记:“率绅士往勘其地,高峰陡峻,上插云霄,南石楼,西玉岭,三山鼎峙,实为邑中之雄胜。庙在山麓,而书院即傍庙东,与魁星楼应文明启运,信得其地矣。”又记书院建起,吴伸请为题写书院之名“碧峰书院”,意在“取其方位在东,受气最先,且踞本居雄胜,有拔地倚天之象也"。古代大凡营建,极重地理环境选择,尤其书院之建,事关一地文运盛衰,人才成长,故重方位地脉气运,是必须首先考虑之事,不可轻率大意。

碧峰书院建起后,对沁水文化发展是做出很大贡献的。书院建起之当年科举进考试,“孝廉尚五品,已报捷”而高中连科进士。清代乡人张道湜,嘉庆年县令徐品山等名流,都曾亲自担任书院山长,教授生员,为沁水培养了一批批人。

碧峰书院建起于乾隆二十八年(),延续近二百年,至抗日战争期间,与碧峰寺、东岳庙等同时毁于战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沁水的长寿老人中,尚可找到幼年曾在碧峰书院读书之人,诚是万幸。

很有意思的是,碧峰书院建于东岳庙之东,东岳庙大殿西侧有高禖祠。清人裴可禄《重修鹿台山麓神祠碑》也记神祠“中殿塑泰山东岳天齐,左龙王右风神,东耳殿牛王神、土地,西耳殿高禖神”。碧峰东岳庙与鹿台山天齐庙中高禖祠位置皆在大殿西侧。高禖即媒神,掌管人间婚姻。西边是高禖祠中烧香求神赐给孤男寡女之婚姻,东边是碧峰书院中学子读圣贤之书子日诗云,东岳大帝能保佑沁水学子们登上魁星楼吗?碧峰书院之地理选择,似乎令人难解。不过,古人称“金榜题名”为大登科,称“洞房花烛”为小登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蟾宫折桂,青云有路,婚姻美满,夫唱妻随,此本人生两大美愿。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颜如玉,仕婚双登,也算人生理想的实现,就看你在如云美女之前,有没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意志而专心致志读书了

作者/来源:让心情好好放个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zz/1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