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用凝望的方式怀念山大附中远山
远山文学社 .1.25 烟雨氤氲雾清城, 小舟轻筏水波漾。 乱石断崖深千尺, 千山万壑箱子岩。 共欣赏 美 文 壹 黛石犹怜箱子岩 王澍 “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 箱子岩宛如一幅壁画,它位于辰溪县船溪乡小溪河村软水右岸,其岩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岩壁缺口处有人家,如为造物者增加画意,似经心似不经心地点缀上这些大小房子。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上不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箱子岩此而得名。 箱子岩是一列石壁,五色斑驳,清黛斩削,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基数,与蔚蓝的天空合成的天衣无缝,上青下黛,碧波淡淡,傲视苍穹。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半边山,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 河水深而碧,清澈而透明,河中游鱼,来去自由皆可计数,悬崖下是碧水,水中有孤舟。 白色的雾气不甘寂寞,从云层间滋生蒸腾,洒一点薄雾,清黛山岩在雾中若隐若现,偶有一阵清冽的小雨飘来,江上小舟在烟雨朦胧中相映成趣,一切宛如画中。 山体已被绿色所遮蔽,几抹淡淡的绿中散落着一些村落,好似不经意地却又增添了几分色彩,那些落在角落内的村庄,白墙红瓦,平静而又和谐,透明而又朴实,好像国画处处留白,又好像油画立体生动,堪比吴冠中先生的小品画,在这点、线、面中,不仅看得到湘西的温婉精致,更看得到她的简约大气! 向西望,可以看见远山上一个白塔,朦朦胧胧的白塔,它不够复杂,不够精美,薄薄的塔壁,朴实的黑色线条,就是那样安宁平静,从不冒冒失失,慢慢的被融入了那由蓝变淡的奇幻天空内。我仿佛看到了淳朴的翠翠,坐在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听枝头杜鹃在叫个不停,石头,泥土被晒了一整天,草木灰白,也被晒了一整天,散发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这气味在平凡安静里寄托着翠翠内心纯洁而美好的愿望。 在质朴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多少人多彩的情感寄托。绝壁悬崖上神秘的箱子岩,记录承载了人们的过往,又寄托他们多少希望! 贰 笔下辰江 杨展翼 几声惊叹把我从睡梦里叫起来,我懵了一下,然后随着她们的目光看向雾蒙蒙的窗外——好美呀,瞬间,我脑子里只剩下这个念头。 外面可谓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面如镜子一般平滑,没有一丝波纹,时不时地有几条木船经过,或装载着一个镂空的红筐,或装载着一个白色的三角状笼子,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没有人。 远处的对岸散布着几户人家,能看的出是吊脚楼的样式,但却看不真切,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高高的“脚”。我想起曾在哪里看过的“盐湖”,也是一样的,如镜子一般,但它太远、太远,远到有些不真实,相比之下眼前的景象似乎更像真实存在的。 不久,目的地到了——箱子岩。在路上,我们已经背了沈从文写的《箱子岩》,但作者写的是夕阳将石壁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现在是一个阴沉的下午,似乎看不到那样的景色。 比起我们走在岸边,隔着一条大江向对岸望,作者则是独坐一只小篷船,沿河岸上行似乎是更好的方式。不论是石壁,还是缝隙间的洞穴。只有站在它的脚下才能看出它的韵味吧。站在河岸边,虽然能看见几个洞,但也都是乌漆抹黑的一片,古代巢居者的痕迹,也许是找不到了。 开始下雨了,无论是青黛崭削的石壁,还是缝隙间的洞穴,甚至岩壁的缺口间的几户人家,都笼罩在如梦的烟雨中。青色的石壁、灰色的岩石、藏蓝的江水、赭石的小篷船,还有远处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比起用照相机拍照,我更想用毛笔一笔一笔的勾勒出岩石的纹路,描画出篷船、江水和人家。 我的国画老师曾画过箱子岩,那是他年轻时自己一个人背上画板,拿上几卷宣纸,几支毛笔和数管颜料,找当地人家雇了一条蓬船,停在箱子岩脚下,从旭日初升画到艳阳高照,再从夕阳西斜画到夜幕降临。他的成品很长,有一个客厅那么长。我曾经见到过那幅画,很美,将辰河的壮阔,夹江高矗立的石壁聚集于一张雪白的宣纸。今天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箱子岩,虽然和画上的、我想像中的不是很一样——也许是天气的原因——少了几分趣味,多了几分单调,但也美不胜收。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箱子岩,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下一次来时,我会带上纸张和笔,将这山、这水、这船尽数画下。 叁 箱子岩一览 张泊然 望着望着头顶青翠碧绿的高山,看着看着远方烟雾缭绕的沅江,寻着寻着山中若隐若现的人家,我们来到了那遥远而神秘的湘西,去一赏从文笔下的箱子岩。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正是。那岩石墨黑而泽光,是一排整齐的黑箱。箱子岩故得名于此。沈从文和屈原都有幸来到这里,一览崭削的石壁和光滑的屏障。照我来看的箱子岩酷似卧在成盒之旁的一条尘绿的巨蛇。他披覆青绿,腹内末黑而整齐。远处一根白塔刺似的扎在那背上,一切是亲切而祥和的,这里也许就是所说的“美丽”吧。 导游说,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景物必须在晴光下才好看嘛!我所见的箱子岩的图片是蓝天白云。山的倒影于水中清晰可辨,而我们所去的那日,天空或飘着小雨,烟雾甚可笼于远近处的箱子岩,近处的栏杆。它们都是以一种云深之处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在此我们都大发诗意,用最简短却真切的话,甚至是只句短诗或是长短句来赞美眼前雾色浑重,远处山色青黑的景象。不拘谁拿出稍略一读,便能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自然,我虽非彼所谓文意颇重之人,却也有些自己的想法,我便提一“山水一色绿如油,扁舟照水流。”也不是什么妙哉之极的句子,却的确是真实而无可代替的。烟雾中山水同色,显着一片扁舟谁不能说这是一副水墨画呢?故不须晴日,看清江绿染,分外远廖! 近些,再近些,似乎能触到水面了,近来看箱子岩,可观其正正方方的方洞,可见其中似乎有些不明了,但也为箱子岩又添了几分使命和神秘。到了这时大概完全揭开箱子一样的神秘雾纱了——太阳有些许明亮了,但转而变得更阴了,下起了些较大的雨,可就在太阳出头的片刻,我似乎看全了岩石倒在江面,对称而整齐的样子。却很美,但不是吗?或许,只是或许——美好而充满阳光的,总是一瞬间吧!但谁又不曾发出那所谓的“青春都半晌”呢? 看见也许看不出这些吧,但又似乎应看出这些吧,为什么诗人会写出那般优美和真切的景呢?——正是有了自己心情的渲染呵! 别了,箱子岩!别了,心灵的故园。 肆 烟雨辰江,梦回湘西 邓佳凝 乳白色的雾气从云间倾泻,青黛山岩在雾中,若隐若现,细雨绵绵。江上,是小舟轻漾,在烟雨朦胧中,相映成趣。 这,就是箱子岩。 身处潇湘,怎能不见那大名鼎鼎的箱子岩! “哎~”在箱子岩景区,时常可以听到这悠长婉转的歌声,虽然对歌词甚是不解,但是,这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桀骜不驯和能歌善舞的特质。听说,那阿哥阿妹在热恋中,也会唱起绵缠的山歌,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这让我想起了《小河淌水》这首苗家阿妹对阿哥抒发思念的歌曲,想象一下:在浓浓夜幕中,小河潺潺,“哗啦啦,哗啦啦”,阿妹站在溪边,动情地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水灵灵的眸子,忽闪忽闪,心里装着远在外地的阿哥,朱唇轻启,歌声如溪水般清脆动听。周围,是层林尽染的竹林,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的清香,枝叶随着歌声轻颤,留下一片细细微语。连萤火虫也被情歌引来,洒下一片细碎光影,溪水映射了光耀,波光粼粼,微波轻漾。 不仅歌,箱子岩的风光也是极美的 烟雨濛濛箱子岩,白雾倾泻醉茵茵。辰河碧色微波漾,一叶扁舟独摇。 狭长的小径左边,是辰河;右边,是一片郁郁葱葱。辰河!多美的名字,她定然是可以映照星辰的,当夜幕降临,银河也随之下凡来,为这五彩的箱子岩,增添了几分绚丽。 虽然早已入冬,箱子岩的景色却毫不孤寂,变化万千的石壁折射着璀璨的阳光,形成点点细碎的光,令人心安。石壁的颜色是无法形容的,她在阳光下变幻着,闪烁着。在夕阳的渲染下,水天一色;在烟雨濛濛中,变化万千。 陌陌烟雨箱子岩,辰河碧染青云霄。 伍 沉默的画卷 高欣然 雾很大。 天空,山脉,江水,全部笼罩在灰蒙蒙的雾中,像一张陈年的老照片,泛出一种灰黄的光泽。云层压得很低,时不时有细碎的水珠从空中坠落,落在树木上,地上,或是什么障碍物上,摔裂留下一道水痕,水汽中的江面略显混浊,常有微风拂过,激起一层涟漪。 山崖倒映在江水中,本就低沉的石壁,在水中愈发的显得黯淡,唯有狭长的,断开的缝隙,与石壁上幽深的洞口反射出清灰,像是石壁上多出来的几个黑洞,吸收了所有多余的光线。有阴沉的墨绿沿着穴洞与罅隙的边缘蔓延,向上攀登,最后占领了山顶,覆盖了整片山崖。 在灰黄的烟雨中有一栋消瘦的白塔,矗立在山顶之上,镶嵌在山水之间,倒映在江中,刻下一簇亮白。开阔的江面在脚下被阻挡,在石栏上冲撞,击打着岸边,回荡出一圈一圈的波纹。坚实的山壁低端突然缺失了一块,好像是一个洞穴,半弧形的穹顶浮在江水之上,然而更多的部分看不到了,它们沉浸在江中,永远的沉默了。 说是有半悬的棺木横于崖壁之上,仔细寻找,是有成块的阴影浮在墨绿中,高于地面,大约是旧时的江面略高于现如今,才得以在此安放。有多少文人墨客途径此地,回望高耸的山壁,漆黑的棺木,写下悠长的言语,而他们看见的景色,或许截然不同。开阔的水面平静的流过,多年前,他也这样静静地流着,流着。 多少人来了,又走了,留下千古的佳作,又飘然而去了。唯有江水依旧在冲刷着河岸,河岸长久的约束着江水,多少年的风雨过去,它们依旧长存,直至永远。 白色的小舟闯入了山水之间,停滞在江中的山崖上,一瞬间的画面定格了时间,不知多年后,是否有一叶孤舟在此地停留,又会有什么人,站在岸边,观看同一幅画卷。 偶得之 妙 手 壹 然而最妙的,也是最幸运的,是那里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可那雨小的,却是根本看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抚在额头,躺在掌心,贪婪的嗅着雨的气息。那些雨丝更是惊才绝艳的舞者脚尖轻点,水面只泛起几个小的几乎看不见的水花,又好像是不忍打破这水面难得的平静,小心翼翼的落在水面,钻进水里,抬头仰望高山,与同伴一起,映着白塔。在雨落下的同时烟也缓缓升起,点点细雨,落进白烟里竟不知去了何方。白烟好像是山撑起的薄雨伞,雨,自然是顺着这把如烟的伞滑落,我想,说不定山也爱这景,也爱欣赏这雨,爱看自己的倒影而青白的塔,倒也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也许这便是真正的雨如烟吧。 浓浓的白烟绕着山,更使得远处的景若隐若现,身在此地,只觉是不小心闯进了诗里,一举一动都不禁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闯入破坏了这首美得有些不真实的诗。也许有些地方不一定是晴天最美,就如箱子岩,在这烟雨天没进这飘渺的白雾,任由雨水打湿脸颊,浸透睫毛,使视线也变得湿漉漉,水蒙蒙的。我都觉得,这样的箱子岩才是别有一番滋味。 ——孙智岩《雨中漫步箱子岩》 贰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箱岩,它宏伟壮观,山石陡峭,它竞引诗人来临至此,长途跋涉,作古诗千首,它流传千古永世不忘,虽然我还没到箱子岩,夏日黄昏的夕阳烘烤成的五彩屏障,却动画一样印在我的眼前。嗯,当然不仅只有箱子岩一枝独秀,与它相互掩映的便是它脚下的辰河。真不愧是清波荡漾,水明如镜,风景如画。虽世事无常,但是人总会独醉梦一场,小楼昨夜东风,江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们为求一饱眼福,踏上湖南之路,站在万山之顶,一首绝美之诗便顷刻流出二两“天子笑”下肚,偶然之间有闻得桃花暗香,乐手一弹,琴瑟陪笛声回荡在群山之间。声音近了,但仍是余音绕梁大江向东流进盾之涛,山上便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艇争流。“更立岩箱壁,截断岩山云雨,”高岩出平湖。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辰江不解平。箱岩就是天然的鬼斧神工建造而成,碧削的石壁上大棺还能矗立在山岩之上,为这幅美丽的“箱岩城水画”添上了点睛之笔,惟妙惟肖,美不胜收,又好似冲出白云,铺向蓝天,在云中若隐若现,傲视苍穹。而到了秋天,便成了林红海,落叶飘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带领人们走向山峰深处来,到了人间仙境。辰河,一条贯穿箱子岩的大河,使大河变得风景如画,天下奇景。一片落叶被微风吹起,飘降在河面引起阵阵微波。河水之中,又有几条小鱼在河中翩翩起舞,遨游其中,有神龙摆尾,美不诬哉?小船游过,惊了周鱼,耳熟的便是那船夫所唱的“湘歌”,歌声四起,热情豪放。虽为一河之水,但来此甲天下之景,何不为乐乎? ——郝春宇《子岩独醉》 叁 湘西这里山环水绕,即使是冬天也遮不住它的勃勃生机。没去过湘西的人说湘西是一场梦,而去过的就都说湘西是一首诗。 我想,可能只有亲身步入湘西,才能体会到湘的诗意,才能体悟到沈从文先生笔下朴素而震撼的美景。 一座座排列着的古老朴素的吊脚楼,像夹着一条清澈见底的酉水楼,黑色的房顶,黛色的墙身,凹凸不平的麻石台阶,还有那只匍匐在波光粼粼的河面河面上的老渡船,这一切都像是一位经历过沧海桑田的老年迈老人见证了湘西的风土人情。 ——张锐晓《畅游箱子岩》 肆 湘西一直都是山清水秀,远看是一幅水墨画,那样朦胧,近看却是一座雕塑,那样立体,是美得出奇,秀的特别,虽不显眼,但一看边能发现它不一样的景色…… 湘西其实跟南方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它的雾非常的大。放眼望去,一片片的雾朦朦胧胧,让你好似进入迷宫似的,也许有惊喜,让你触摸到看不见的;也许有心急,让你摸不清头脑,仿佛身边突然冷起来。它好像就围在你旁边,你伸出手来就会感受到一阵阵凉气。从车窗往外看,近处有树,远处有山,树是挺拔的,是嫩绿的,山则是层层叠叠,重峦叠嶂的,再加上那一片朦胧,远处的山竟然看上去有些重影,浅蓝深蓝的交错在一起。用手机拍几张,好像真的是来到了梦幻中的世界一般,堪比网上的照片。因为这是以前看不到的,也是想不到的,如果能住在这如水如画的湘西,这辈子怕是都能充满灵感吧。 接着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箱子岩。箱子岩位于湖南省,岩南侧高约米,长约80米,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岩块一般长约6米,高约2米,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故有箱子岩之名。这种岩块,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基数。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明镜岩即被引为揽奇寻胜之所。但是最喜爱的还是那湖,虽然湖水不是清澈透底,但是却蓝绿相间,似乎湖中还带有奶白色,空气也随着那湖,清清爽爽。向前走着,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代替清爽的是一种湿冷,让人忍不住的想把手缩回衣袖里,于是任由自己的脚步向前走着,不一会便到了尽头…… 谈笑间,不知去向,任由自己的意愿向远方走着,只是在回声和倒影中越走越远…… ——孔令一《西行》 伍 一下车,天灰蒙蒙的,给壮观的箱子岩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纱,湖水也因此变得朦胧起来,水中倒映的山峰的影子也依稀可以看见。“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而矗……”不错的,一列山峰连绵起伏,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山下有时会有几个小屋,人们居住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真是宛如在天宫中。山峰是由岩石组成的,有一些岩石很平滑,上面也有一些小孔,这些岩石一直伴随我们到了终点,它们为整个箱子岩增添了光彩。”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这一点我也看到了,山峰的下方,有时会出现几个方方正正的石洞,这个就是巢居者居住的地方,虽然只是见到洞穴的孔,但是还是可以想象到洞穴内部整齐的桌椅,一路走过去见到了很多,大大小小,宽宽窄窄,各种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大多都是在光滑的平面上,没有任何遮蔽。山峰的下面就是宽宽的河面了,河水碧绿发亮,好像一面镜子,一叶扁舟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帆是白色的,身是棕色的,小船为这单调的河水增添了许多生气。有时还会有几艘大船从这河水上经过…… 这山,这水,这洞穴,这小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王雨菡《箱子岩》 陆 烟雨蒙蒙,群山隐约,箱子岩那水天一色的景象。令我们不觉流连忘返,带我们一起感受文学的魅力。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让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刚一下大巴车,清风就与我撞了个满怀。沿河岸走着,那翠绿连绵的高山与那浩浩荡荡的辰河相互映衬,尽收眼底,还有那朦胧的云雾作衬托,让人心旷神怡。 河面静的像一面明镜,绿的像一块碧玉。乡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倒映其中,我们一行人走着走着,忽地被前面婉转的歌声所吸引,大家的目光全被聚集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奶奶在十几米远处。手拿话筒,敞开嗓子,正嘹亮的唱着山歌,歌声流入我们耳中,把湖南人说话拖长音这一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那一旁拉二胡的老爷爷,配合着那歌声,悠长而深远一如这神秘的箱子岩。 ——李一暖《神秘的箱子岩》 柒 五个小时的颠簸依然止不住我们的兴奋劲儿,窗外的景色越发辽阔,我们越来越激动,看,窗外的青山绿水相照辉映,心也跟着打开,此刻不光止于眼前同学的脸,耳边的欢声笑语;更在于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神秘的远方。眺望天空,雾浓了,愈朦胧,愈隐约,层层叠叠,好似一道道薄纱连绵。我的目光移不开了,心被困住了,晕在了这雾里,晕在了绿水青山里。到了,终于开始亲自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了。挣脱了手机屏幕的界限,打破了车窗的阻隔,箱子岩透过重重云雾,露出了它的面目。白雾如纱层层包裹,岸上长满了黑棕色的杂草,不显萧条,反增韵味,碧水浩浩云茫茫,一汪绿水在这其中绿的清澈,绿的耀眼,碧水映青山,山的倒影在水中,随着水的起伏,隐隐律动,静谧得让人呼吸时都小心翼翼。碧清的水面放出滟滟冷光,云雾在清冷的天边凝聚,凌乱破败的叶堆积岸边,远处青山若隐若现,山上青草绵绵,绿水翠峦朦胧雾,碧波悠荡山如黛。如一幅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执笔轻拂的水墨画一般。 ——张晴《执笔轻拂箱子岩》 捌 昨别岳阳楼,今临箱子岩。站在水边,隔水与箱子岩遥遥相望。 是的,这就是我眼中的箱子岩:旧日黑色的石面上,有着彩色的“疤痕”,它是沧桑的。突出的石壁上有着深绿色的树丛,郁郁葱葱,中间只有几块枯黄,但也并不碍事,小船正扬着白帆,在水上漂着毫无方向十分随意,白帆在水上映得格外亮,吃的倒影依旧不简单的本色还是绿色的,但却有点黯淡。 雨在空中打旋,落在水面上,行舟上,以及衣服上。雾悄悄的起来了。 ——牛子墨《初行——箱子岩》 玖 远远望去,一层薄雾笼罩在沅江上面,小船从江面驶过,宁静的湖面上有了几层波纹。连绵不断的山峰,有的明显,有的若隐若现,让我我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里。 沅江上的山峰,是由一块块岩石组成的,这也是这个地方叫做箱子岩的原因,岩石与岩石之间有许多小的缝隙,有些因为水位上升被埋没水底,也有的被水灌满,即将接受未知的命运,还有的在山峰中间水位达不到的地方,这也是比较“幸运”的了,能够保存到现在。这些缝隙都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古人还不会建造房子的时候,居住的地方。 一条沅江,几座大山,几块石头,这种朴素、纯洁、不图虚名的美令我震撼。 ——段姝含《美丽的箱子岩》 青毯绵绵,细雨不绝,白壁矗不知几百米,烟雾缭绕,沥沥辰河倚如镜,漫漫客舟,泊停滩边入戏游人,右俗乡庸镇,左巧夺天工,此乃世外桃花源矣! 掠影 远 山 撰稿:远山文学社 摄影:段继峰 审稿:周彤、韩晓云、王程晔 编辑:胡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zz/10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正是梅花飘香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