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赤石脂青黛与阿胶
二六五、赤石脂 赤石脂温,保固肠胃, 溃疡生肌,涩精泻痢。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赤石脂拼音ChìShíZhī 别名赤符(《吴普本草》),红高岭(《增订伪药条辨》),赤石土(《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吃油脂(《中药志》),红土(《药材学》)。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体。挖出后,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拣去杂石、泥土。 原形态单斜晶系。很少成结晶状态,多数为胶凝体。白色通常染有浅红、浅褐、浅黄、浅蓝、浅绿等色。新鲜断面具蜡样光泽,疏松多孔的则呈土状光泽。有平坦的贝壳状断口。硬度1~2。比重2.0~2.2,随水分子的含量而有变化。性脆。可塑性强。有土样气味,致密块状者在干燥时可裂成碎块。主要产于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 生境分部产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光滑如脂。质细腻,易砸碎,断面平滑,吸水性强,用舌舔之粘舌。有泥土气,味淡。以色红,光滑细腻,易碎,舌舔之粘性强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组成如下:硅42.93%、铝36.58%、氧化铁及锰4.85%、镁及钙0.94%、水分14.75%。赤石脂与高岭土极其相似,事实上赤石脂在~℃,尚余二分子的水时,即成高岭土。普通的赤石脂是带红色的,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铁、氧化锰的多寡,故颜色可从白、灰,以至青绿、黄、红、褐等色;而高岭土则比较纯粹,故多为白、灰色。 (二)、药用价值 炮制煅石脂:拣净杂质,碾成细粉,用醋和匀,搓条切段,晒干,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性味甘涩,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味甘酸辛,大温,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温,无毒。" ④《长沙药解》:"味甘酸辛,性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赤入小肠,白入大肠。"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阳明,兼入手、足少阴经。" ④《本草新编》:"入脾与大肠。"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 ①《本经》:"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②《别录》:"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③《药性论》:"补五脏虚乏。" 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瘘,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⑤《珍珠囊》:"固脱。" ⑥《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⑦《本草汇言》:"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固滑脱,止泻痢肠澼,禁崩中淋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积滞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大黄。畏芫花。" ②《药性论》:"恶松脂。" ③《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④《本草经疏》:"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积者不宜用。崩中法当补阴清热,不可全仗收涩;滞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祛暑除积,土涩之药,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四)、复方 复方①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热,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伤寒论》桃花汤) 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③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和丸梧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本草衍义》) ④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斗门方》) ⑤治痢后,躽气下,推出肛门不入:赤石脂(拣去土)、伏龙肝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半钱敷肠头上,频用。(《小儿药证直诀》赤石脂散) ⑥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一两,白芍一两,干姜一两(炮裂,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⑦治血痔下血至多:赤石脂、白矾(烧令汁尽)、龙骨各一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一百枚。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枣汤下二十丸,日再,以差为度。(《圣济总录》赤石脂丸) ⑧治小便不禁:牡蛎(白者)三两,赤石脂三两(捣碎)。上同研匀,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盐汤送下。(《普济方》牡蛎丸) ⑨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赤石脂一两,蜀椒一两。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干姜一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悟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金匮要略》赤石脂丸) ⑩治痰饮盛,吐水无时节,其源为冷饮过度,遂令痼冷,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食饮,食饮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三斤,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饮并可下之,稍稍渐加之三匕,服尽三斤。(《千金翼方》赤石脂散) ⑾治反胃:赤石脂一升(好腻无砂者),捣罗研,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生姜汤下十丸,加至二十丸。(《圣惠方》赤石脂丸) ⑿治外伤出血:赤石脂八份,五倍子六份,松香六份。共研细末,撒于伤口,加压包扎。(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六六、青黛 青黛咸寒,能平肝木, 惊痫疳痢,兼除热毒。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青黛拼音QīnɡDài 别名靛花(《简便单方》),青蛤粉(《纲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蓝露,淀花(《手板发蒙》),靛沫花(《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出处《药性录》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木蓝"、"板蓝根"、"蓝实"各条。 制法夏、秋采收茎叶,置缸内,用清水浸2~3昼夜,至叶烂脱枝时,捞去枝条,每10斤叶加入石灰1斤,充分搅拌。至浸液成紫红色时,捞取液面泡沫,晒干,即为青黛,质量最好。当泡沫减少时,可沉淀2~3小时,除去上面的澄清液,将沉淀物筛去碎渣,再行搅拌,又可产生泡沫。将泡沫捞出晒干,仍为青黛,但质量较次。 性状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 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化学成分从马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isdirubin),靛蓝(indigo),异靛蓝(isoindigo)[1,2]。 从蓼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靛蓝,N-苯基-2-荼胺(N-phenyl-2-naphthylam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虫漆蜡醇(lac-cerol)[1],靛甙(indican),松蓝甙(isatan)B,色氨酮(tryptan-thren),青黛酮(qigdainone)[3]。 从木蓝制得的青黛中分昨:靛玉红[4]。 从菘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红,靛蓝,色氨酮,青黛酮,靛红(isatin),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5]。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青黛(木蓝)醇浸液(0.5克/毫升)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但亦有报告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等无抑制作用;可能因药物提取方法不同之故。 炮制青黛:拣去杂质,过罗。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将沉淀之粉末,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晒干,研细。 性味咸,寒。 ①《药性论》:"味甘,平。" ②《开宝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辛咸。" ④《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入肝、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肝。" ③《本草便读》:"入肝,又能入肺、胃。"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 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 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 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 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 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 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 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干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从新》:"中寒者勿使。" (四)、复方 复方①治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类证活人书》) ②治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脉洪数者,若不急治,胎殒在即:真青黛钱半,鲜生地二两(捣汁),生石膏八钱,升麻六分,黄芩二钱,焦栀子三钱,葱头三枚。水煎服。(《重订通俗伤寒论》青黛石膏汤) ③治吐血不止:青黛二钱,新水调下。(《端效方》青金散) ④治咯血:青黛一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黄明蜡煎黄色,取出研细)。上二件再同研匀,却以所煎蜡少许,熔开和之,捏作钱大饼子。每服,用干柿一个,中破开,入药一饼,合定,以湿纸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中藏经》圣饼子) ⑤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青黛(水飞极细,晒干再研用)四钱,蛤粉三钱。二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噙三丸。(《医学从众录》青黛蛤粉丸) ⑥治肺经咳嗽有热痰者:青黛、海石、瓜蒌仁、川贝母。(《症因脉治》青黛海石丸) ⑦治小儿惊痫: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编》) ⑧治产后发狂:四物汤加青黛。水煎服。(《摘元方》) ⑨治胃脘痛,病久成郁,郁则成热: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医学正传》) ⑩治口舌生疮:青黛一钱,细辛一分,黄柏一分(锉),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取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之。(《圣惠方》) ⑾治一切热毒,脓窝疮:青黛一两,寒水石一两(煅过,苏为度)。上为细末,用香油调搽。(《普济方》青金散) ⑿治天泡疮:青黛适量,鲜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加少许菜油调和亦可。(《验方选集》) ⒀治小儿湿癣浸淫疮:白胶香二两(研),蛤粉半两,青黛二钱半。上研匀为细末,干掺疮上。(《田氏保婴集》青金散) ⒁治瘰疬未穿:靛花、马齿苋同捣,日日涂敷。(《简便单方》) ⒂治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谈埜翁试验方》) ⒃治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 ⒄治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古今录验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青黛,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使非血分实热,而病生于阴虚内热,阳无所附,火气因虚上炎,发为吐衄咯唾等证,用之非宜。血得寒则凝,凝则寒热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 ②《本经逢原》:"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千金》蓝青丸用之,天行寒热头痛,水研服之。与蓝同类,而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又治噎膈之疾,取其化虫之力也。和溺白垽、冰片,吹口疳最效。" ③《本草求真》:"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故凡小儿风热惊痫,疳毒,丹热痈疮,蛇犬等毒,金疮血出,噎膈蛊食,并天行头痛,瘟疫热毒,发斑、吐血、咯血、痢血等症,或应作丸为衣。或用为末干掺,或用水调敷,或入汤同服,或作饼子投治,皆取苦寒之性,以散风郁燥结之义。" 临床应用治疗鼻衄:用鼻钳扩大鼻前孔,查明出血部位,然后用消毒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压迫出血点。上药时,应嘱患者暂停吸气,以防青黛吸入引起咳嗽。治疗20例,13例用药1次、4例用药2次、2例用药3次(另加针刺),鼻衄停止;1例无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六七、阿胶 阿胶甘温,止咳脓血, 吐血胎崩,虚羸可啜。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阿胶拼音ēJiāo 别名傅致胶(《本经》),盆覆胶(陶弘景),驴皮胶(《千金·食治》)。 出处《本经》 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动物形态详"驴肉"条。 生境分部主产山东、浙江。以山东产者最为著名,浙江产量最大。此外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等地亦产。 制法将驴皮置水中漂泡,每日换水1~2次,至能刮毛时取出,刮去毛,切成小块,再用清水如前漂泡,约2~5天,置锅中加水。煎熬约3昼夜,待液汁稠厚取出,加水再煎,如此反复5~6次,煎至胶质提尽,去滓。将煎出的胶液过滤(或加入明矾细末少许)静置,使杂质沉淀,滤取清胶液,用文火浓缩(或在出胶前2小时加入适量黄酒及冰糖),至呈稠膏状时,倾入凝胶槽内,待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长方块,阴干。每块重约1两或2两,小块重约1.5钱。 性状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通常长约8.5厘米,宽约3.7厘米,厚约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照视略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弱,味微甜。以色乌黑、光亮、透明、无腥臭气、经夏不软者为佳。 化学成分多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质。水解产生多种氨基酸,其中有赖氨酸10%、精氨酸7%、组氨酸2%等。从产生的氨基酸看,阿胶与明胶相似,但前者之赖氨酸较多,且含胱氨酸,而缺乏色氨酸。含灰分0.75~1.09%,钙0.~0.%。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①对血细胞影响 大量抽血造成犬失血性贫血后,用阿胶溶液灌胃(30克/天,共10天),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的速度比对照组快。 ②对钙代谢的影响 阿胶能改善动物体内钙平衡。用阿胶灌胃,同时在食物中加碳酸钙,能增加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潴留,使血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阿胶中所含甘氨酸有关。 ③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的作用 用特别饲料喂养豚鼠,使全部造成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加用阿胶者,仅20%发生,多数皆健全无症状。已发生此症后,再用阿胶,亦可使病症逐渐减轻。作者认为维生素E可防治此症,阿胶有效原因,可能与其能防止饲料中维生素E的氧化破坏有关。该特殊饲料里有中等量的维生素E,但因亦含动物性脂肪,易使维生素E氧化失效而造成此症。 ④其他作用 猫试验证明,在它创伤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盐水亦难挽救的情况下,注射阿胶精制溶液,可使血压上升而转危为安。用市售阿胶于4例胆囊造影者(15~20克,加水冲服),仅1人有明显胆囊收缩,余3例无改变。 炮制阿胶:捣碎用。阿胶珠:先将蛤粉置锅内加热,至轻松时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块阿胶,炒至鼓起成圆珠状,呈黄白色,立即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①《雷公饱炙论》:"凡使阿胶,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细碾用。" ②陶弘景:"阿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燃,入汤微炙。" ③《纲目》:"阿胶,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①《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 ②《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③《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④《千金·食治》:"治大风。" ⑤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洒服。" ⑥《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 ⑦《纲目》:"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 ⑧《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用法用量内服:黄酒或开水烊化,1.5~3钱;煎汤或入丸、散。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畏大黄。" ②《药性论》:"薯蓣为之使。" ③《本草经疏》:"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者勿服;脾胃虚,食不消者亦忌之。" ④《本草汇言》:"胃弱呕吐有寒痰留饮者当忌之。" ⑤《本草备要》:"泻者忌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炒),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又名补肺散) ②治久咳嗽:阿胶(炙燥)一两,人参二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豉汤一盏,入葱白少许,同煎三沸,放温,遇嗽时呷三、五呷;依前温暖,备嗽时再呷之。(《圣济总录》阿胶饮) ③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蒲黄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地黄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④治便血如小豆汁:阿胶(炙令燥),赤芍药、当归(切,焙)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阿胶芍药汤) ⑤治妇人漏下不止:阿胶、鹿茸各三两,乌贼骨、当归各二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⑥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芎藭、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金匮要略》胶艾汤) ⑦治损动母(胎),去血腹痛:阿胶二两(炙),艾叶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胶艾汤) ⑧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黄连、石榴皮、当归各三两,阿胶二两(炙),艾一两半。上,水六升,煎至二升,分为三服。忌生冷肥腻。(《经效产宝》) ⑨治产后下痢:粳米一合,蜡(如鸡子)一枚,阿胶、当归各六分,黄连十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内药煮,取二升,入阿胶、蜡消烊,温分三、二服。(《僧深集方》胶蜡汤) ⑩治产后虚羸,大便秘涩:阿胶(碎炒)、枳壳(浸去瓤,麸炒)各二两,滑石(研飞为衣)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半日来未通再服。(《局方》阿胶枳壳丸) ⑾治老人虚人大便秘涩:阿胶(炒)二钱,连根葱白三片,蜜二匙,新水煎,去葱,入阿胶、蜜溶开,食前温服。(《仁斋直指方》胶蜜汤) ⑿治摊缓风及诸风手足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炙令微起,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胶更煮六、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前葱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呕逆。(《广济方》) 各家论述①《汤液本草》:"阿胶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②朱震亨:"(阿胶)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证。" ③《纲目》:"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④《木草经疏》:"阿胶,主女子下血,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于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此药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今世以之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脓血杂出等证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热之功也。" ⑤《本草述》:"阿胶,其言化痰,即阴气润下,能逐炎上之火所化者,非概治湿滞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属阴气不守之喘,非概治风寒之外束,湿滞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伤暑热痢之血,非概治湿盛化热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淫所伤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于虚损,而暴热为患者,或外感抑郁为患者,或怒气初盛为患者,亦当审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xw/4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自制贴敷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