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溪岭古道,起于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止于仕阳镇白岩居委会交溪自然村。系元明古道,全长约30千米,宽1.3米,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路面早期用不规则块石建造。路边生长着红豆杉、枫香、马尾松等百年以上的参天大树,苍劲有力,树冠硕大,令人称奇。

交溪岭古道曾被喻为泰顺的南大门,在没通公路之前,是泰顺东南面民众通往福建省福安县城的必经之路,沿途要经过溪东、龟垟、垟望、董庄、章荣、后章岗、龟湖等十几个自然村落。古道沿途历史古迹较多,如龟湖“七门银洞”遗址、神水廊桥等,虽历经几百年,仍吸引着众多的探访者。

仕阳溪东有一条古街道,仕阳有首民谣:“泰顺有三街,仕阳店坪街。圩日来两省,买得鱼虾茶米归……”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仕阳碇埠头店坪街,长约米,解放前,该街虽简陋,却是邻近村镇的集市所在,甚是热闹。年后,随着公路的建成,集市逐渐移至公路边,街道也不断延伸,现街长多米,宽11米。古老的店坪街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已失去了往昔的繁华,老街曾经的店铺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落,唯有那陈旧的门板与雕梁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经久的岁月。现店坪街新建了一座石亭,与仕阳碇埠另一头的石亭遥相呼应,石柱上刻着一副对子:百年老街,千载古韵,应念先贤德倡勤苦为世利;一溪清流,两亭对峙,难得大匠调寄青白巧作琴。

从店坪街沿大溪边约行2千米有座安济桥,未通公路前,仕阳通往章成、后章岗、龟湖,都要经过此桥。又名“扎织桥”。“扎织”,仕阳方言是纺织的意思。据说,古时仕阳有一寡妇,善纺织。见人们耕种来往甚是不便,便发宏愿,要造一条桥。于是便辛勤纺织,终于在晚年以一生所积建成此桥。后人为纪念其功德,故曰“扎织桥”。公路开通后,此桥就只供来往于月山仕阳的人行走,后来修了机耕路,人们便将拱形的桥面铺平以便行车,至今还架于溪流之上。安济桥很小,但很美。桥身成拱形,有青石作级,中间卵石拼成编花之坪。青苔青翠,爬上石阶;古藤葱绿,挂满桥墙,望之古意盎然。两旁砌有青石栏杆,栏杆有柱,柱雕石狮石瓜。全桥仅有一拱,拱边用方整青石,中砌以溪中长条岩。望之颇觉小七可人。且桥两岸有巨松参天,古樟成盖,小桥介于其中,备觉其古朴。

过了安济桥,翻越龟垟岭就来到了叫垟望的村子。这里的村居大多山南水北。晚唐时,华氏开基建村,为祝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取名阳望,后人简称“阳”为“垟”。《分疆录·点注》建制篇中有载,洋望于元代设立巡检司,旧属平阳四十都,为元朝政府抵御红巾军起义所设,足见其地理位置重要。

沿古道继续南行经五春凉亭,来到城水桥,因横卧在龟湖后章岗村神水溪上,亦称神水桥。系八字撑式木拱廊桥,建于年,桥屋7间,长15.02米,宽4.61米,桥屋高4.83米,跨径11.16米,桥面稍圆背,水面至桥面高5米。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泰顺重点保护的十五座单体廊桥之一。

过了城水桥,途经龟湖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70%的人都是王姓同宗人。王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建筑宏伟,规制严密,至今保存完好,为泰顺著名的宗祠。龟湖村水尾有一座新建的廊桥——龟湖廊桥,该桥因其桥身拥有一百根桥柱林立两旁,柱上雕梁画栋,梁上还写有龟湖八景的诗文,气势非凡,亦称“百柱桥”。它与泰顺其他廊桥不同,采用的是园林建筑风格,桥身两端各有两层桥屋,飞檐翘角,备显古朴厚重,青黛色的屋脊与棕红色的桥身,与周围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倒影泛波于湖面,相得益彰,凝重而不失灵动,美得令人心醉。

在龟湖及周边山区,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龟湖叶蜡石最为出名,蕴储量亚洲第一,享有“泰顺石”之称。矿石由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石英等多种硅酸盐成份组成,因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质地温润似玉,纹理精美,种类繁多,较为盛名的有状元红、凤凰黄、牛角冻、彩霞红、紫有藤玉等品种。龟湖叶蜡石因其品质高、品种全、储量大、用途广、易开采等特性,近年来随着工艺美术行业的蓬勃发展,而得到大力开发与提升,逐渐成为了独具代表性的“泰顺石”。除石之外,在龟湖还有一项流传至今的风俗“禳神鼓”。据记载,这种祈福形式早于明朝景泰年间从当时的处州府(今浙江省丽水青田一带)传入,每年6月,龟湖百姓村村都要禳神接福,现已逐渐演变成一种表演形式,一般由20多人集体表演,随着鼓声时而响如惊雷,时而急如暴雨,擂鼓的队列也是时时变换,场面壮观,颇具观赏性。目前,泰顺县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准备,将“禳神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龟湖“七门银洞”遗址位于外岗自然村的一青岩石壁下。是明万历年间开采银矿的遗址,距今已有多年。史上因“七门银洞”开采,在当地流传有“三千来往客,四千开矿人”之说。据载,早在明成化五年(),交溪岭边的龟湖外岗村就发现了储存量较大的银矿,当朝皇帝派太监前来专门管理开采,并在五洞洋建造了太监府。白花花的银子从交溪岭古道运往县外再到京城,银矿的开采也极大地促进了龟湖当时商贸的繁荣与发展。而今,当我们行至在这条被踩磨得黑亮光滑的石板路上时,遥想往昔的繁盛与热闹,不禁为这段历史慨叹一番。据《分疆錄》卷二《古迹》篇中记载:“明银坑,一在龟伏及净水,一在石闩下”,又记“龟伏矿洞,今曰七洞门”。即为现在的七门银洞遗址。年,在兴建龟湖至福安公路时,七门银洞遗址被工程矿渣所掩埋,时至今日才得到挖掘。据传,七门银洞是通往银矿区的主要通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遗址就被列入县文保单位,现当地正多方筹措,组织力量对遗址进行挖掘保护。

从龟湖廊桥到“七门银洞”,要经过一处泰顺有名的牛头颈隘,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牛头颈隘在龟湖乡,没有公路前,是泰南等区去福安的咽喉。从龟湖至交溪,约20里,有一条山梁,东西走向,蜿蜒入溪,大路沿山脊修筑,顺山而下,路左为仕阳溪,路右为寿泰溪,中途有一百余米的险壑路段,俗称‘牛头颈’,是县内的关隘之一,路面宽仅1米左右,两边陡坡千丈,直下涧谷,山坡上既无树木,路旁又无护栏,使人胆寒。除牛颈隘外,其他城乡古道上还有多处关隘,主要有黄泥隘(古名黄阳隘,今罗阳镇)、排岭隘(今雅阳镇)、上下排隘(今万排乡)等,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卡守之处。”

牛头劲隘沿山脊修筑,顺山而下,半山腰古道被龟湖至福安公路截断,在偏西北方米处就是银洞遗址。公路截断处路边有一凉亭,沿外侧山脊蜿蜒入溪,即为交溪岭古道的终点——交溪。

来源:《温州古道·泰顺篇》(黄以平主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xw/1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