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网师园”——感受园林艺术的高超和精美

在我们学习的小学语文的课本上,就曾经见到过苏州园林的大名了,可是那时候的我们似乎还不明白这个景致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和对于建筑艺术的价值。今天的苏州,依旧完好地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有些是送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有些是近几年新修建起来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园林,都被苏州这里的城市氛围和文化底蕴烙刻上了独有的韵味和风格。现在我也不需要只在课本上肤浅的了解位于我国江浙一带的人情景致,而是要通过便捷的交通和寻找美丽的愿望,踏上寻找苏州园林的旅程。双脚踏在苏州的这方热土之上,能感受到的是无尽的风情和品味,用双手去触碰来自祖国东南一隅的美丽和艺术。今天就让我们带上发现美的眼睛,一起来到苏州的网师园,感受这里的园林艺术的高超和精美,让对于园林艺术的美感在我的心中扎下根来。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银杏桥北阔街头巷11号,是一座拥有八百年历史的私家园林建筑,多年来历代园主人都是那个朝代的风流雅士,所以在他们手中建设和完善的网师园自然是风雅大方,让人感到置身于典雅之境。这次来到网师园是因为苏州本地的朋友的极力推荐,他们说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组织春游就将他们带到了网师园,能感受到这里氤氲着的文化氛围和高雅的品味,这个园林给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也为后来对于美学和艺术的感受非常深刻和非常具有影响力。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处于友好往来的状态的时候,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曾派遣友好人士前来参观苏州的网师园,受到苏州园林艺术的感染,沉醉其中,便决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二层仿建一个网师园。这个大洋彼岸的网师园在建设过程中还受到过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以及外交官基辛格的参观和大力赞赏。我也按捺不住对于网师园的兴趣和好奇,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出发前往网师园了。

与留园、拙政园等苏州园林中的名园不同,网师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精致、淡雅明快,这与苏州的这些宽敞华丽的名园就有非常大的区别了。江南之人多摒弃繁文缛节,倡导小巧精致中透露出来的灵秀和韵味,网师园就很好地发展和体现了这一点,这便是吴地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流派。许多人对于网师园的这个名字非常好奇,而且不太懂其中蕴含着的韵味。其实网师园的名字一开始是叫万卷园,是宋朝的一位园主所起,他官至侍郎,喜好藏书,所以这个名字也是很符合他的喜好和品味的。后来又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位退隐的少卿将其更名为网师园,其中网师是渔翁和渔夫的意思,同时又含有渔隐之意,即为退隐江湖。园中处处可见的景致中都有隐逸之意,也算是画龙点睛了。

网师园按照功能分为三个区域,东区是住宅区,中区就是主花园,而西区就是一个旧时的书斋,虽然看起来建筑非常多,但是丝毫不拥挤,而是展现出来一幅非常美好而又结构紧凑的江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当我来到网师园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先来到主花园一观,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汪池水中碧波荡漾,正中央的部分是凸出池子的一块地方,上面是一座造型风雅的凉亭。这座凉亭是非常常见的江南园林中的传统亭台,青黛色的瓦片覆盖着整个凉亭的檐,四面的檐角飞扬起来,四周是涂饰着砖红色的廊柱。池子的中央还飘荡着一圈淡黄色的花瓣,不时有池边树木的绿叶飘落下来,将一个小池塘装点的生机勃勃,活色生香。

网师园的池子建造是非常考究的,采用黄石垒砌而成,而东区和西区都采用的是胡石,互不重复。绕着池子的亭榭结构非常精妙,造型别具一格,景致各异,在此可以观赏到一天四时的变换,还能欣赏到一年四季的更迭,非常精妙。主园内还有两株相传是南宋时期种植的罗汉松和古柏,可惜古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遭遇冻害而死,如今的古柏依旧保持着苍劲斑驳的状态,还是网师园内最高的植物。冬季来临的时候,瑞雪纷纷,将整个网师园都覆盖在一片洁白琉璃世界之中,此时坐在古柏的树干上观雪,便是极尽风雅之事了。

东部的网师园就是典型的封建时代官宦家族建筑的风格了,宅子坐北朝南,大门临巷,一进门便是一块精美的照壁,小院子封闭但是布局精巧。宅子是前后三进的中等规模官邸,气宇轩昂,高堂明镜。轿厅、花厅、大厅都有非常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就连门槛上的细木石都是前清时期珍贵的古物,而且这三进大厅全部有通向主花园的门,可见园子主人对于花园的喜爱和痴迷。网师园的西面就是旧时的藏书阁了,名叫殿春簃,是存放书籍的三间小轩。殿春簃以种植芍药为景,想来春日时节姹紫嫣红的芍药花灿烂地开放着,将这里装点的更是春意盎然,万紫千红。殿春簃轩前摆放着梅兰竹等小景,这与旧时读书人所追求的高雅品质如出一辙,想来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是有这么高洁的品性和对于理想的寄托吧。

像网师园这样不已山水奇特和完美的建筑艺术为吸引人的园林景致,所要突出的就是一种写意。不论是东部住宅区的黄杨木落地罩上雕刻的双雀腊梅图,还是主花园中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景致清幽的亭台水榭,以及殿春簃的梅兰竹摆设出来的竹石小景,都透露出园子主人对于其中蕴含着的高雅趣味和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赏。这便是水以山衬而益广,山以水映而更高的设计和动静皆宜的风格与韵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xw/1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