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贴敷弘扬中医文化
中药透皮贴敷弘扬中医文化传承绿色疗法 ——利君集团透皮贴敷疗法 透皮疗法的理论依据 1.以中医理论为原则:内治法为指导、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之药。所异者法尔。 2.同时以人体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髓等全身组织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功能活动。 什么是透皮给药 1.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内产生药效的一种治疗给药方式 2.也就是在中医整体辨证的指导下、通过特定部位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经络的间接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透皮疗法优势 灵活:不改变用药习惯,只改变给药模式和给药途径。规避了治疗中的风险 靶向:病患处直接给药,循经到达相关脏腑 持久: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方便:疗效显著、患者无痛苦、治愈率高 安全: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激素的使用率,提高了机体的免疫机能 直接:外病贴于患处,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轻对肝肾器官的毒性损害。 透皮疗法常用的调和剂 蜂蜜: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外敷起到抗过敏、保湿作用 姜汁: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润肺止咳。适于寒、痰、咳、呕吐;解半夏、胆南星之毒 酒:入心肝走血分、活血化瘀、通血脉 陈醋:去脂降压、解毒、消食、外敷起到散瘀止痛、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作用 目前成熟并广泛应用的中药透皮技术 儿科:小儿腹泻、咳喘、哮喘、肺炎、支气管炎、手足口病、 妇科:乳腺增生、乳腺炎、附件炎、痛经、子宫肌瘤 外科:痔疮、跌打损伤、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腰突症、颈椎病、肩周炎、腰肩盘突出 内科:慢性咽炎、口腔溃疡、腮腺炎、扁桃腺炎、慢性胃炎、咳喘病、鼻炎 皮肤科:痈肿疮疖、烧伤、烫伤、褥疮、糖尿病并发皮肤溃烂等 利君透皮贴的设计 与现代TDDS有相似的理论依据所不同的是: 1、利君透皮贴是开放型的系统,临床上,可以独立使用,更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灵活“加载”中西药物。 2、所用透皮促进剂单独包装,更便于使用。 3、沙蒿子作为载体。利君透皮贴把天然植物沙蒿子的引入,使利君透皮贴成为透皮制剂技术领域的独创。 利君透皮贴敷产品简介 本产品属一类医疗器械类、不属于国药准字 一类械字号器械同属于国家批准的安全医疗器械、与绷带、胶布耗材属于同类产品。国药准字产品治疗范围是针对某一种疾病的单一药品、药准字的基质搭架还是需要谨慎使用的、随便改变治疗功效会加大使用中存在的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利君将载体选材为一类械字号、以安全用药为治疗原则 利君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 1+1+1优势组合(透皮贴+透皮液+药粉) 1、透皮贴;在制作工艺上采用的是低温冷 冻干燥技术萃取,对药材高度提纯,纯度高, 并保留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采用纯棉材质, 使用日本进口热源胶,使粘合度达到最佳, 不损伤皮肤,无刺激。药力温和无任何毒副 作用,其中添加的辅料少,确保渗透性和疗 效达到最佳效果 利君透皮贴 主要成分是沙蒿子。(祛风、提脓、清热、消肿)透皮贴称之为载体。分干贴和湿贴,联合用药贴。治疗贴敷中用载体直接贴敷患处或用中药粉敷在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常见治疗方法 干贴 适用于有体液渗出的组织病变。如褥疮、糖尿病足溃疡、一般性创伤面、下肢静脉曲张久溃不愈、轻度烧烫伤创面。贴上透皮贴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病痛、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疤痕遗留程度 湿贴 将透皮液或者药物注射液融于载体沙蒿子直接贴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增加其它药品就可以治疗一般跌打损伤、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疾病。 联合用药贴 将透皮液融于载体、中药末、西药末直接同透皮液混合贴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加载不同药物治疗不同疾病。 利君透皮液 含12种中药有效成分,利用缓释技术通过微孔膜过滤,保证缓释液纯净度。24小时不间断透皮给药,让药物快速崩解,促进药物快速吸收,保证长效持续性给药(主要成分薄荷脑、水蔓青,水蛭素) 药粉 绿色疗法配合国药准字药粉散剂。如桃花散,肥儿散,小儿清肺散,咽炎片,辽源七厘散等。药粉的细度、正规保证了疗效的确切性。 散剂 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状药剂。早在最早的医药典籍《皇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其中的制备原则至今仍在沿用,只是在制法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其特点易分散、起效快、作用效果持久、疗程短 利君散剂特点 利君散剂在炮制加工中做到每位中药都精心加工炮制。根据每位组方药的性、味、归经都辨证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对药材高度提纯,保留了中草药的有效生物活性和营养成分。每百公斤中草药提纯率仅为百分之十左右,使药效大大加强 小儿感冒 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肺为五脏之华盖、小儿肺娇嫩喜清肃、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当外邪自皮毛、口鼻入侵客于肺卫、致卫表失司、腠理开合失常、肺气失宣、而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经症候。 当肺脏受邪、失于清肃、气机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致痰阻气道、出现常见症状咳嗽、喉间有痰、即感冒夹痰。风寒是可选用麻黄、杏仁、苏子、甘草以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出现风热可选用青黛、蛤蚧、桑白皮、葶苈子以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往往影响运化、饮食稍有不当就会导致乳食停滞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胃脘胀满、不爱吃东西或伴有呕吐泄泻即感冒夹滞。此时在解表时可选用焦三仙、莱菔子、鸡内金等药消食导滞。如伴有便秘可选用大黄、玄明粉、枳壳泻热通腹。 另外小儿神气怯弱、感受外邪后易出现惊厥、这种表现是风邪在表郁而化热所致。也可伴有夜间惊惕啼叫、磨牙、舌尖红症候是感冒夹惊的症状、在用药上可以选用蝉蜕、钩藤、僵蚕用以安神镇惊、清热解表 辨证分型: 1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流涕、咳嗽、喉痒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所致 治法:辛温解表 组方:荆芥、防风、苏叶、豆豉、前胡、杏仁、桔梗 加减:表寒重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表;咳嗽重加白前、紫苑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葶苈子、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 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 治法:辛凉解表 组方:银花、连翘、竹叶、薄荷、牛蒡子、豆豉、芦根 加减:咽红肿加山豆根、射干清咽解毒;高热加生石膏、黄芩、生大黄通腹泻热 3暑邪感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红苔黄 分析:暑邪夾湿、束表困脾 治法:清暑解表 组方:香薷、银花、连翘、藿香、佩兰、厚朴、白豆蔻 加减:热甚心烦加黄连、栀子;恶心加竹茹、半夏;身体困重加荷叶 4时行感冒:全身症状重、壮热嗜睡、汗出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熏蒸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组方:银花、连翘、羌活、荆芥、栀子、黄芩、板蓝根、贯众、薄荷 小儿咳嗽 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多为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弱、季节变化时易受六淫之邪侵袭、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导致肺失宣降、肺气郁闭不宣。风为先导百病之长、为阳邪化热迅速。另小儿脾胃虚弱易为生冷积热所伤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堵塞气道发为咳 寒咳 咳嗽頻作,咽痒声重,咳痰稀白,鼻流清涕,或恶寒无汗, 发热头疼,舌淡红,苔薄白。 用药: 麻黄3g、生白芍5g、细心2g、干姜3g、炙甘草3g、桂枝6g 五味子3g、半夏6g、地龙6g、川贝母6g 上述;共研细末取2-3g 随症加减 伤风恶寒流涕重伤风胶囊+复方岩白菜片或加扑尔敏 咳嗽重或有喘证;西药加异丙嗪,舒喘灵,氨茶碱。中药可酌情加麻黄,杏仁、苏子。 痰多气急喘;西药加氨溴索,中药酌情加莱菔子,苏子,葶苈子。 贴敷穴位 神阙、肺腧,听诊区、膻中 通宣理肺口服液或复方甘草合剂 透皮液+蜂蜜(2:1) 热咳 风热咳嗽则多表现为痰黄而稠,咽痛,口渴,流黄涕,痰稠,有汗,眼部红肿大便干结,小便黄,伴有发热,无痰或黄痰,苔薄白微黄,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 麻黄1g、杏仁1g、 黄芩2g、地龙2g、 生石膏3g(或利君小儿清肺散) 药物加减 咽痛加薄荷、苏叶、牛蒡子板蓝根,大青叶以疏风解表,清热利咽 痰黄,热象重加金银花,连翘,桑白皮助清肺热之力 舌红少津加芦根清热化津 痰鸣气喘加麻黄,射干,地龙平喘解痉 伴大便干结不通加生大黄,炒枳壳、川厚朴 贴敷穴位 神阙、肺腧,听诊区,膻中 止咳枇杷露或复方甘草合剂 透皮液+蜂蜜(2:1) 食积咳 多因饮食不洁,喂养不当,饥饱无度,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过食生冷寒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形成食积。食积咳嗽以儿科常见,起病缓病程长,多伴有食积入里郁热表现。多数患儿先有食积表现,后有咳嗽。每当进食后或饭后咳甚,夜间或黎明尤为明显。症见痰多,吐黄、腹胀、不思饮食,口臭,便干结,舌红,苔厚腻。 用药 大黄6g、枳实6g、神曲6g、茯苓6g、陈皮6g、杏仁6g、甘草3g 贴敷穴位 神阙 醋+透皮液调 久咳 外感后久咳难愈,多为刺激性干咳,以喉痒喉或咽部不适致咳嗽。少数有咳痰为特征的疾病。多呈阵发性咳嗽,以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咳痰不爽或痰粘为主要症状,血常规、胸部X线正常。 用药 玄参、牛蒡子、桔梗,瓜蒌皮、款冬花各15g、杏仁、浙贝母、百部、陈皮、防风、白僵蚕、甘草各10g 药物加减 1.阴虚型;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各10g 2.身倦便溏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各10g 3.肺燥型;燥咳痰少加知母、桑叶、天花粉各10g 4.风热型;发热痰黄加金银花、连翘各10g薄荷5g 5.咽部暗红有瘀点久病加郁金、川芎、赤芍、丹参各10g 6.痰热型;痰多色黄加天竺黄、黄芩、地龙10g, 7.风寒型;恶寒无汗,舌淡苔白加麻黄,荆芥、干姜各6g 8.痰聚于咽咳之不下,吐之不出加香附,枳壳,郁金各10g 9.咽部红肿疼痛加山豆根,金银花各6g 小儿哮喘 是小儿时期常见发作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疾病。多由于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痰饮伏留或因气候变化接触异物、过食生冷所致 用药 中药:麻黄、甘遂、细辛各2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炒白芥子4份、桑白皮6份 西药:沙丁胺醇4片、酮替芬4片重则氨茶碱注射液调上述中西药粉 小儿外感发热 是基层中常见病症,由于小儿肌肤薄嫩,卫外不固,寒热自动调节功能差,外感邪气易乘虚而入,加之小儿素体为稚阴稚阳之体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随体质而化热发病。症见;高热,头疼,流涕,咳嗽。咽部充血,烦躁,甚则便秘。 用药 中药;黄芩、薄荷,柴胡、生石膏、栀子、大青叶各等分研细末每次2-3g西药;布洛芬胶囊(0.3g)2粒贴神阙或(安乃近+透皮液)湿贴大椎穴。 随症加减 1、发热,烦躁,咳嗽,便秘加龙胆草,川芎,大黄,羌活,防风,淡竹叶 2、发热伴心烦口渴加黄连,黄柏 3、发热伴鼻噻不通加葛根,苍耳子 小儿腹泻 寒湿泻 多因感寒或过食生冷食物引发,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可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用药: 丁香,肉桂,干姜,鸡内金,吴茱萸各等量共研细粉每次2克湿贴神阙 药物加减: 腹胀加木香或莱菔子 腹痛加白胡椒,元胡 注:洛哌丁胺日口服量2倍 湿热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样酸臭,每天便达多次甚则10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等症状。苔黄腻或薄黄。舌红 用药: 中药:葛根、黄芩、黄连、白头翁、苍术各等分 西药:潘生丁,洛哌丁胺 贴敷方法:藿香正气液湿贴神阙 药物加减; 1、腹胀加木香、厚朴 2、热重加连翘 3、湿重便粘而且多加车前子 4、呕吐加丁香、木香,藿香、爱茂尔 湿贴神阙 伤食泻 主要因为喂养不当引发,患儿多表现为哭闹,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吐酸,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用药 焦三仙包括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连翘、陈皮、半夏、莱菔子各等分或利君肥儿散(脾虚加食积)洛哌丁胺 以上共研末取药粉3g,湿贴神阙穴 脾虚泻 多为脾气虚或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症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药物加减 1、胃纳不振:加藿香,陈皮,焦山楂 2、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 3、腹部冷痛:加干姜 4、久泄不止:(无积滞)加肉豆蔻,诃子,石榴皮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常见于7岁以下患儿,腹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之后。小儿的免疫功能活跃,在细菌或病毒感染过程生成的毒素易侵犯回盲部的肠系膜淋巴结,从而引起淋巴结炎症。可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多种症状,以腹痛为突出表现 用药 中药加丁香、肉桂、吴茱萸、元胡、白芍各等分共研细末取3g 西药加消炎痛3-5片、硝苯地平缓释片2片 用透皮液调或藿香正气液调,湿贴神阙 小儿腮腺炎 感染腮腺病毒所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尤以小儿常见。表现为耳下腮部弥漫肿痛伴发热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流行。 用药 中药;石膏、双花、连翘、白芷、芒硝或大黄、芒硝、青黛、白芷共研细末取3g 西药;消炎痛3-6片 透皮液调湿贴神阙 口腔溃疡 又称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性溃疡。中医认为是外感时邪、七情内伤,素体虚弱致肝郁气滞郁热化火,心火上炎或胃火上攻,脾胃积热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熏蒸于口而致 用药 大黄、芒硝、青黛、黄连、吴茱萸、冰片(少许0.2g)醋调,湿贴双侧脚底涌泉穴 疱疹性咽峽炎 多由柯萨奇疱疹病毒、EB病毒引起。 以急性发热和咽部疱疹溃疡为特性、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强。起病急可持续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也可见软腭、悬雍垂等部位。 用药: 黄芩10g、黄连10、栀子10g、芒硝10g、青黛5g、七叶一枝花10g 冰片3g、 西药用复方氨林巴比妥2毫升调;局部口腔疱疹用三氧油消毒棉签涂患处 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属于寒凝血瘀型。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酸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遇寒则剧。经量少,有紫块,喜暖怕冷,喜按喜揉,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涩 用药 吴茱萸20g、小茴香10g、白芍10g、柴胡10g、肉桂15g,香附15g、元胡20g、红花15g,桃仁15g、丹参15g 用陈醋调 西药加消炎痛5-6片,贴神阙 慢性阑尾炎 属于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优思、跌扑奔走致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之邪内壅于肠而发。以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为特征。也可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苔黄腻脉滑数 用药 大黄、芒硝、赤芍、丹皮,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元胡、蒲公英、金银花、黄连、冰片少许 以上各等分研末取3g 西药加消炎痛6片,用透皮液调湿贴神阙穴 乳腺炎 一般多见于哺乳期患者,症见乳汁淤积伴细菌感染而发病,呈急性炎症表现,患处红肿,热,痛,局部有硬块,质硬,舌苔薄白脉数。 用药 中药;姜黄、大黄、黄柏、苍术、生南星、天花粉、白芷、川楝子芒硝、远志 上述药粉共研粉末3g 透皮液湿贴患处 贴敷后配合冷敷增强疗效 乳腺增生 为妇科常见病,好发于30-45岁妇女。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肝气郁结、思虑伤脾,脾失健运、致肝脾两伤;加之痰气互结瘀滞。症见乳房大小不等肿块结节、胀痛,经期前后多加重、舌红、苔微黄脉弦。 用药 王不留行、芒硝、赤芍、三棱、莪术、夏枯草、蒲公英、香附、柴胡、白术、茯苓、皂刺 以上各等分研末取3g、湿贴神阙 如伴疼痛加消炎痛6片 贴后热敷增强疗效 颈椎病 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退行性改变,主要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使颈椎脊髓,颈部交感神经,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表现为头晕,颈痛,胳膊,手臂肢体酸痛,僵硬,麻木症状。苔白 用药 中药;葛根,透骨草,姜黄,川芎,威灵仙,肉桂,白芷,羌活, 西药;消炎痛6-8片,晕重+氟桂利嗪;晕特别重+盐酸培他司定4片 用透皮液湿贴大椎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指腰椎间盘损伤或不同程度退行改变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而致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双侧或单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且与体位改变和活动有明显关系。 用药 血竭,土鳖虫,红花,三七,乳香,没药,牛膝,生川乌,生草乌,制马钱子,生南星各等分共研细末取3g或辽源七厘散 西药;消炎痛6片。 湿贴患处 辨证分型 气虚痰瘀阻滞:气虚在内、气虚血行则缓发为瘀血痰湿停驻滞涩经络发病、气机失调而出现疼痛。症见腰部沿下肢神经走向放射痛、急性期见腰板滞、俯仰不能,可选用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川芎、乳香、没药、土鳖虫以补气活血、化瘀 虚实寒热夹杂:除腰腿痛外、可见多关节病或指关节晨僵、腰背酸胀、伴畏寒易汗。可选用桂枝、麻黄、防风、芍药、知母附子通阳行痹。偏阴虚加黄柏、地骨皮透虚热;骨蒸盗汗可加生地、熟地黄补肾滋阴凉血;偏实热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清热解毒。 肝胆失和筋脉失养:除腰腿痛外多伴有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关节痛。可选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大黄、茯苓。 如见腰酸困乏力、可选用防风、天南星、羌活、香附、枳壳、茯神、芍药、甘草、葶苈子、泽泻、三七、牛膝、红花、丹参、赤芍散寒、活血、止痛、去湿、利水通络 膝关节炎性水肿及增生 是多种疾病如创伤性骨质增生,结核,关节退变,风湿性疾病,手术等在滑膜组织方面的某些特定表现,引起滑膜组织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高,滑膜液过度分泌吸收减少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或关节畸形。疼痛反复发作,可伴关节红、肿、热、痛,苔黄腻 用药 中药:姜黄、白芷、苍术、黄柏、牛膝、生薏仁;伴增生+生川乌、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制马钱子、细辛、制乳香、制没药 西药:消炎痛6片、积液多+速尿片4-6片,湿贴患处,以上药粉共研细末取3g 蛇串疮(带状疱疹) 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可伴有刺痛。多由于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经湿热内蕴、多溢于皮肤而生。偶因兼感毒邪致湿热火毒蕴积皮肤而成。年老体弱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致疼痛剧烈、日久才能消失 用药加减 有渗出起水泡破溃的: 中药:雄黄5g、冰片3g、蜂房2g、青黛2g 西药:潘生丁10片、与药粉共研细粉 溶媒选取:透皮液调沙蒿子、干粉不调、撒在湿贴载体上、贴局部患处。 无渗出疼痛甚的: 中药:雄黄10g、白矾10g、白芷10g、生龙骨10g、沙蒿子2片 西药:西咪替丁片10片、维生素B片、消炎痛10片、与中药粉共研成粉末、阿昔洛韦软膏3-5支调膏 溶媒选取:透皮液加利多卡因配合调膏、直接涂抹患处 遗留痛: 中药:生南星、白芷、王不留行、细辛、丁香、冰片0.3g、前五位药等份研细末每次2克、(冰片另加) 西药:消炎痛6片 溶媒选取:透皮液直接贴于患处。贴5-10天 配合点刺放血、拔罐后贴敷效果更佳 前列腺疾病 中医称之为淋证;小便不利、点滴不出、病势较缓称为“癃”病势较急称为“闭”、都是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常合称癃闭。其病因一般为肾阴或肾阳虚引发。中医分型可分为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中气不足、肾阳虚衰。 前列腺炎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前列腺炎:龙胆草、大黄、芒硝、泽泻、王不留行、海金沙 慢性前列腺炎:大黄、芒硝、生牡蛎、车前子、泽泻、川牛膝 前列腺增生肥大 用药:穿山甲、海藻、昆布、三棱、莪术、大黄、芒硝 贴敷注意事项 1.贴敷时间:6-8小时 2.贴前要做规范的皮肤消毒处理 3.过敏体质慎用 4安装起搏器者慎用 5.支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慎用 6孕妇禁用 7.单贴药粉量避免过大(3g) 8西药种类过多或添加量过大 9.具有刺激性的中药粉避免过多 10调研器皿要及时清洗,避免细菌滋生或前后贴敷的两种疾病的药物之间发生反应. 11.患者输液头孢时,贴敷不得选含有酒精的药物,要询问近期用药病史 影响贴敷效果的因素 1.辨证不准确、方剂不合理。选穴不准 2.药粉的纯度和细度不够 3.单贴药粉量过大(弱化了沙蒿子本身药性) 4.需要一病多贴病症只贴一贴 5.贴调的干(似淌非淌为佳) 6不懂联合用药(部分病需要配合输液或口服) 过敏预防 1.{甘草消毒液}:生甘草50g、75%酒精毫升浸泡5天以上,贴前做皮肤消毒 2.{脱敏液}:复方甘草酸胺5支、苯海拉明5支、扑尔敏5支、地塞米松10mg、75%酒精mg、贴前清洁皮肤 3.{脱敏粉}:氧化锌1、炉甘石2、滑石粉4、天花粉3用干粉涂过敏皮肤 5{蜂蜜运用}:起到保湿和抗过敏双重作用 名医之路你我同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tx/8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实用收藏19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 下一篇文章: 写诗新锐诗会微刊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