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20年社区成长史
北五环外的回龙观住宅区,建设之初曾是“全城最大经济适用房小区”,十年前以“飞地”和“睡城”著称,当下则成为“城市治理的试验田”。20年来,这里铭刻了无数“北漂”的生活轨迹,交织着很多人的命运和人生;一个阶段性规划政策的产物,如何在演化中不断校正“坐标”,才能融入城市未来发展的逻辑? ? 疏解落脚丨“梦”开始的地方 - 年一天,公交车从德胜门向北,开出15公里,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一片旷野中,把老吴和他老伴放下。一阵大风卷起漫天黄沙,公交车绝尘而去。老吴眼前,大片大片的农田平展广阔,其间只有几排青砖平房,最高一处三层红砖楼,看起来像是农场的机关小楼。[1] 并没有什么“经济适用房”小区。 在路边的规划公示牌上,老吴才找到了他们要寻访的“回龙观文化住宅区”的模样: 新区规划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20万人。[2] 老吴和老伴都是北京变压器厂的退休员工,住在西直门玉桃园一带的公租房。在不足50平米的小两居里,三个孩子相继诞生长大。人口多了,房子小了,上水下水电线,也和老两口一样,老了,时不时闹毛病。 门窗墙壁多少年没翻新,掉着灰皮漆皮,摇摇欲坠;门口路面坑坑洼洼,没人管;昏暗的楼道里要小心翼翼摸摸索索,各家有用没用的老物件堆着,没躲开就绊了脚。好在街里街坊都算和睦,老两口常安慰自己:家家户户不都这样嘛,日子总能过下去。 年,玉桃园公租房片区,传来了整体搬迁的消息;举家迁往北五环以外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回龙观”,还要拿出自己多年积蓄来买?老吴很是想不通:每平米多元,这辈子都没买过这么贵的东西。在北京城里工作生活了大半辈,搬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城乡结合部”? 但街坊们讨论着不少“经济适用房”的好处: “福利分房一去不复返了,要想住大房子、新房子,从今以后只能自己掏腰包。”[3] “回龙观是一水儿的多层小区,都是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花同样的钱,得两倍的空间。这好事儿,哪儿找去?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下个店了!” 老吴终于有点心动,拉着老伴一大早辗转向北,一探究竟。 传说中的“经济适用房”还是一片农田,“眼见为实”的考证落了空。可是回城路上,老吴的头脑中,规划效果图上成排的新房和宽阔的柏油马路,已挥之不去。 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老吴和老伴决定,为自己的养老生活赌一把,搬! 此时的北京城里,还有很多个“老吴”,在等待观望或做出选择。 年到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给北京带来新增人口45万[4];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全国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一线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也初步显现出来。 尽管此时已开始兴建大量住宅,城市中心区快速向三环外扩展,仍难以缓解日渐增加的城中心人口压力。市政设施长年欠账,缺乏资金只能维持修修补补。建国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努力向郊区迁移,但城市财政严重依赖重工业,第三产业短期内无法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此时的通州、亦庄、房山这些卫星城,尚在萌芽,对城市人口几乎没有吸引力; 各种现实让北京负担沉重,整个城市面临发展的瓶颈。中央城区像一个体积越变越大变大,内部压力也越来越大气球,急需有效的疏解通道。[5] “经济适用房”在此时应运而生。 为了安置危旧房改造和老城更新腾退出的市区人口,北京在四环和五环周边规划了10个经济适用房组团,每个组团规划居住人口30—5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年北京公布了19个经适房居住区,其中,回龙观是规模最大的一个。 北京城乡结合部空间范围示意图橙色部分为90年代规划的十大组团来源:王吉力等大城市外围环带的圈层演变脉络与空间治理路径探讨一一以北京五环-六环地区为例,(图片来源:AC建筑创作自绘) 这些政策性居住区,由政府委托大型开发公司在划拨的国有土地进行开发,免除土地出让金或减半征收11项税费后进行建设。售价由政府统一制定:四环路元/平米,五环路元/平米,五环路以外元以下。巨大的价格优势,对老吴这样的工薪家庭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肩负着疏解人口,推动城市更新的重任,回龙观居住区成为了经济适用房的代表,开始迎接第一批居民。一个超级社区就此拉开了高速成长的帷幕。 年前后的回龙观,一道马路分隔开绵延的六层板楼小区和外围农田(图片来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tx/8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云溪山人游记瓯江夏夜情思
- 下一篇文章: 远山的呼唤作别潇湘,情思悠扬山大附中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