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他骨子里充满浪漫,成就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为知识分子,他心系苍生,时常关心底层人士疾苦。他就是中唐诗人白居易。

关于白居易的写作,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他写完诗之后,要拿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只要老太太有任何字听不懂,他就开始改。白居易对自己的创作对象有清晰的界定,写的东西一定要让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懂,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愿所在。他觉得他的文学如果只满足上层阶级,没有意义。

白居易的写作理想是成为民间的发声者,成为民间的代言人。所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是他检验自己的方法。

但他也是一个注重诗句雕琢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格律规整,构思巧妙。所以白居易的一生都处在不停地自我矛盾以及自我反省当中。

他写情,是最好的情;他写人,也是最真的人。

1.《卖炭翁》里,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关心底层人士的自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个卖炭的人,砍下树,然后在山里面烧成炭。烧炭当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他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都是黑的。这样一个辛勤劳动的老人,卖炭得来的钱能够做什么呢?也不过就是吃饱饭,有衣穿。

这几乎是比汉乐府还要浅白的文字,而白居易选择这种书写方式,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自觉,是对把玩文字的一种惭愧。也许当时的很多诗人会责备他:这怎么叫诗?“身上衣裳口中食”,如果是讲究修辞的人,可能会写得非常美,这刚好是白居易努力回避的状态。

白居易其实是在有意把自己作为革命的对象。文学上的反省,最了不起的不是批判别人,而是批判自己。白居易觉得自己过去写了那么美的诗,好像对整个社会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转回头来,想写一些百姓可以听懂的事情。

老翁心里也很矛盾。他觉得自己身上衣服很单薄,没有棉衣穿,天气冷了日子就很难过;可是心里又担忧,如果炭卖不出去怎么办,就一直祈祷天再冷一点吧,天冷一点炭才会好卖。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只有真正置身于底层,设身处地,才会懂得这种矛盾和痛苦。

晚上城外面下了一尺高的雪,终于有机会卖炭了。破晓时分老翁就驾着炭车,在雪地当中压着冰驶过。沿路卖炭,卖到牛都疲累了,人也饿得不得了,还没有吃饭,太阳已经很高了。在城市南边的泥泞当中休息一下。

正在休息的时候,忽然看到两匹马非常潇洒地跑来,是谁呢?原来是皇帝的侍从。拿着皇帝的口令,一句话不多说,就把牛车往北牵。就这样,一车炭被带走了,宫使没有任何惋惜,好像对于老百姓来说失去这一车炭不是什么大事。

最后解释缘由,管家在征收民间财物的时候,会拿一块红绫绑在牛头上,就冲抵价值了。

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时,怎能不跟着卖炭翁委屈,忧心,甚至落泪?我们在读文学的时候没有碰触过这种社会悲惨现象,我们也觉得历史上不曾发生过这样的事。而白居易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开始用自己的良心去做记录,要让人们知道当时底层人的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名篇是《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诗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但是白居易到了晚年,他希望这些诗不要再流传了,他希望能够流传的是《新丰折臂翁》或者《卖炭翁》。这里面有一种心痛,一个社会上如果有这样一群贫苦的人存在,还要吟唱《长恨歌》,他会觉得不安。

所以白居易后来与元稹共同推行社会道德的自觉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能够真正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

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一部分,是对自己道德不完美的检查。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误认为道德是拿来批判别人的,其实不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都对自我进行了反省与批判。

这首《卖炭翁》,白居易绝不希望人们只是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而是希望读过以后能够废掉不合理的制度。他希望“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做,不为文而做”。

2.《上阳白发人》里,旷男怨女的孤独跃然纸上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这是上阳宫人的青春哪!十六岁被选入宫,到六十岁都没有见到皇帝,一辈子就没有了。这些女子从红颜到白发,不过是帝王的牺牲者。从来没有人敢讲,可是白居易讲了,他觉得生命怎么可以这样被糟蹋,皇帝的排场与妃嫔的制度使每一个制度当中的少女受到很大的伤害。

当时与她一起选过来的那上百人,这些年也都老了,有的死掉了,与家人没有机会见面,也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在冷宫里住着。

十六岁被选中入宫,告别家人,大家都和她说你不能哭,一到皇宫,就要开始接受皇帝的宠幸。事实上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君王,那个时候被专宠的杨贵妃看一眼,就被发配到上阳宫去了。她的一生就在一间空房子住着,守着空房,夜不能寐。

白居易有一种对人真正的同情。他把自己变成那个人,他写《卖炭翁》时就变成卖炭翁,写《新丰折臂翁》时就变成折臂翁,现在他写这个应该很不了解的十六岁就进宫,然后被打入冷宫的女子一生的惆怅,竟然这么女性化。

他不是高高在上,所以你会感觉到好像他就是一个宫女,备受冷落,青春一直这样过去,没有任何其他可能。死一般地活着,任岁月无情地走过,从十六岁走到六十岁。

结尾处,白居易在做对比,过去吕向写过《美人赋》,讽刺“密采艳色”的做法,现在白居易希望大家看一看他写的上阳宫人白发歌。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才会为自己写过《长恨歌》而惭愧。

当他认识了这群女子之后,更觉得真正应该写的文学也许是《上阳白发人》。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而不是仅仅去歌功颂德。

3.《长恨歌》里,用大篇章进行历史叙事的能力惊人

如果要求文学艺术必须直接对社会有所改善,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尤其在穷困和没有人性的年代。因为在白居易真正道德觉醒(写《卖炭翁》时)之前,他就已经写成《长恨歌》。如若过于强调道德性,恐怕很多人会对《长恨歌》产生误读。

真正的道德自觉不应该是样板,应该是真正从每一个知识分子内心出来的自觉。一旦变成样板是蛮可怕的,因为会作假。而《长恨歌》是白居易在三十岁左右就写成的,这时候的他或许还没有真正的道德觉醒,但对生命的看法是从另外一个纯粹的角度出发的。

从《诗经》《楚辞》以来,中国很少有长篇史诗。《长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善于写精简短诗的风气被白居易改变了。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不容错过,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也在于此。

一个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种精简绝句的人,不一定能够写出这种长篇史诗。直到今天,《长恨歌》《琵琶行》还是非常重要的文学范本,因为这两首诗能够押韵,有诗的节奏、结构,还能清楚地叙事。

白居易如果只有社会意识,是写《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的状态,不会懂得欣赏这种美。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时候,他的同情甚至扩大到了唐明皇身上,他感觉到一个男子在爱情上的不能完成,是非常大的哀伤。《长恨歌》之所以读起来非常感人,可能是因为很多人都忘掉了唐明皇是皇帝。

杨贵妃在世时,他们恨不能夜夜笙歌,耳鬓厮磨。杨贵妃被处死之时,唐明皇也很无奈,眼睁睁看着却救不得。回到皇宫以后,看到什么都会想起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世间的东西都与她有牵连,这里的思念写得不能更好。

后来来了一个道士,开始做法帮唐明皇寻找杨贵妃。还真的被他找到了,只不过是在一座“仙山”里。杨贵妃模样的仙子依然爱着唐明皇,还叮嘱使者一定给他带句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希望对方知道,那一天的誓言,她记得,她相信对方也记得。这里已经离开了两个人的故事,变成去描述人间的至情至信。

我们每一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期待,也都感受到生命里面如果有过这样的爱恋,大概生命是可以没有遗憾的。这几句也成了今天很多人在表白的时候喜欢用的诗句。

我们最后并不见得一定要坚持这个男子是不是唐明皇,也不见得坚持这个女子是不是杨贵妃,白居易只是借他们的故事在讲人世间不可磨灭的真情所在,这才是这首诗感动了这么多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知识小贴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早年是兼济天下,晚年则独善其身。

下期,你还想听哪位诗词大家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tx/1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