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南国水乡,除却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若论起水色的澄明柔和、温润恬静来,莫过于桂林漓江水域上那一段天然的风流景致了。漓江山水之美,美在无处不入画,无景不成诗。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她的风韵、气质、品格、意境,都令人深深折服并沉醉其中。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晴朗时,碧海蓝天倒影,两岸青山迤逦相望,千姿百态;阴天时,似云似雾似雨,丛丛凤尾竹摇曳婆娑,如幻如仙。

山水文章入画来

对北方的人来说,关于漓江最初的印象,大都来自学生时期的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让这片风光旖旎的南国水乡成为无数人心生向往的名胜佳景,更别提那首曾经到处传唱的《我想去桂林》的歌了。因此,一直以来,漓江于我是一个飘渺久远的传说;是刘三姐锦心绣口中宛转悠扬的山歌;是点缀在视线之外的一帧永不褪色的山水画;是对南国水乡无数个魂牵梦绕的一脉相思。平凡的烟火岁月里,这种美好的憧憬总会在不经意间浸润着心中那份浪漫的情怀,当忽然有一种遥远的美丽接近身边的时候,日子仿佛打开了另一扇快乐之门,一些美妙,一些生动就那么真真切切的走近了。启程,惊喜和愉悦伴随;精彩,让千里奔波的旅途快乐如飞。

背起行囊,一路风尘,自此,漓江终于从那一场场美丽的梦幻中渐渐清晰起来。车轮飞驰中,看夕阳西下,看星光闪烁,看沿途风景在晨昏交错间飞掠而过,往日的种种遐思终于在漓江山水的帷幕前慢慢沉静下来。青天云起,南风轻柔,几分期许,在牧童清脆的笛声里剪一幅晨窗竹影;几分等待,与江水亲近时荡一叶轻舟赏漫天飞霞;更多盼望,在一川烟雨中与漓江的青山碧水款款相逢。想来华夏之地,风貌物华,河山壮丽;时空变换,亘古延绵,历经岁月涤荡,无论是北方的苍茫厚重,还是江南的精巧玲珑,那些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山水一直是人们寻觅心灵田园的美好精神寄托。山赋予水以沉静,水倍添山以灵秀,山水唱和,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生生世世相依共存。

漓江,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让这个岭南地区的一弯青丝碧绦成为最迷人的水乡丽景。资料记载:漓江属于珠江水系,源自桂林东北部兴安县的华南最高峰——猫儿山,沿途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公里。而被称为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的“兴安灵渠”则是连接漓江和湘江的唯一水系,当然,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早已归属湖南麾下。自秦王统一大业之后,兴安灵渠的开凿使漓江沟通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这在当时的秦王朝,对桂林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深刻的影响。自古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说,但是惟独湘江水由南向北流,漓江则由北向南而下,这也是所谓的“湘漓分流”、“相离而去”的真实写照,想必漓江之名也有此而来。而由桂林至阳朔这一段有百里画廊之称的漓江,宛若翠玉凝成的丝带,蜿蜒回旋,别具风情的缠绕于形态各异的峰峦叠嶂之间。

向来文人对山水情有独钟,漓江神韵,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纵使下笔千言万语也描述不尽,不然,那张衡也不会写下“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固然,张衡是借景抒情,然而桂林景色美如画,奈何湘江水深,深不可测,路途遥远,美景如在水一方的伊人,丽影翩跹,令人心驰神往,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也只好引颈遥望那一帧动人画卷,然,人未至,心已飞。漓江之美,青峰如镌,修竹似屏,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更有韩愈赋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的赞誉,但凡到过桂林漓江的人,无不想就此停下脚步,择竹林茅舍而居,守月窗云帘而望,小舟从此渔歌晚,碧波江上待晚霞。就连那身处天府之国,傍竹林草堂,出入满目翠微的杜甫老先生也不由得感慨再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碧水行舟烟雨中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早晨八点半左右到达磨盘山码头,只见江边数排游轮停泊,岸边是五颜六色的雨伞组成的等待登船的队伍。彼时,一路雨丝斜挂,山色氤氲,山岚轻荡,远处山峰隐隐相迎,近处丛丛凤尾竹娉婷致意,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至此,漓江终于掀开面纱,似白云出岫般展现在我的眼前。都说“秋北京,雾重庆,夜上海,雨桂林”,从来烟雨二字只合出在多情妩媚的江南春色中,烟雨江南,已经成为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文化标签,毕竟有太多华丽的词藻装饰着每个人心中的江南。但这漓江的烟雨,比起江南多了几分大气,几分深远,几分清幽,几分圣灵。幸而天公作美,若有若无的烟雨在空中缥缈如纱,落在身上,拂过脸颊,甚至挂在睫毛上,呼吸吐纳之间,就那么悄无声息的沁入你的肺腑,令每一个细微的触觉都那么舒展惬意,阵阵凉爽传来,诗意油然而生,让人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心旷神怡。

随着汽笛声鸣,游轮慢慢向前行驶,导游的解说也在船舱里同时响起。漓江景区看点很多,沉香潭、望夫石、冠岩幽静、半边奇渡、神笔峰、八仙过江、羊角山、鲤鱼挂壁、九马画山、黄布倒影(二十元人民币的图画出处)等等。且不说这些一个个听来形象生动的名字,单是眼前这迷蒙的烟雨景象就足以令我心神荡漾,情思涌动万分。也许是上天太过钟爱这片钟灵水秀之地了,这些处处散发着美丽传说的景色使漓江沿途的风光愈加充满了生动神秘的色彩。

正当人们边听边赞叹时,导游示意大家向船头看去,只见船右侧的一面山壁上,几根钟乳石柱倒挂下来,仿佛几条巨龙饮江,惟妙惟肖,据说每年春夏时节江水涨潮时,龙头便会吐出雨露。传说以前此地桂花遍野,香气弥漫直上云霄,只守着一棵桂树的嫦娥被这清幽淡雅的暗香吸引下凡,天帝一怒之下,派神龙下界吸尽桂香,谁知神龙也沉迷这人间景色,反将天庭雨露注入此处的潭中,因此得名沉香潭。潭水通江水,美丽的神话浇灌出一个香风扑面,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南国水乡风情。

动听的神话引起人们更加浓厚的兴趣,有人早已按捺不住登上二层的甲板,原来,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一个叫做望夫石的景点。船过黄牛峡,站在甲板上往右看,有两座状如人像的石山,山顶上的丈夫默然无语,山腰上一位身背幼儿的妻子在悄然凝望,传说这对夫妻撑船到此,发现没有了口粮,丈夫登山查看是否有来往船只,久等不归的妻子背儿上山寻夫,看到已经化为石人的丈夫,悲痛欲绝,却依然不离不弃,于是,化石与夫相伴一生。想起那句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不能同生,那么化作石人我们也要在一起!难怪清代诗人李秉礼赋诗感慨:“江头望夫处,化石宛成形。两洗髻鬟湿,烟横黛眉青。离魂悲壮宇,积恨感湘灵。何事远游客,征帆去不停。”在如今这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时代,如此忠贞不渝的凄美爱情,又怎不令人感动,唏嘘连连!

当一个个景点走近,一个个动人的传说纷沓而至,大家纷纷登上甲板,各自找寻最佳位置,拍照,合影,一时间,欢声笑语,惊叹连连。行舟江面上,虽然是阴雨天气,但江水依然透着青碧,江面被不时来往的船只激起阵阵浅浪。小小的竹筏上,两三游客悠然自得的欣赏着两岸风景,间或还有几只鱼鹰停在竹筏的一头,头戴斗笠的竹筏工双臂摇桨,上下晃动时形成一种优美的韵律。

站在游轮的最高层上,抬眉眺望,两岸山峰平地而起,各绽身姿,山头被烟云笼罩着,时浓时淡,时隐时现;偶尔一缕缕烟雾从山脚下的凤尾竹丛里袅袅升起,几乎令人产生错觉,以为随着烟雾也会有仙子袅娜而出,如此仙境,想必各方神仙早已隐居在此了。云天雾海中,群峰含黛,烟雨迷蒙,云雾缭绕,分不清是雾还是云。那些烟雨迷离中高低起伏的峰峦,仿佛就在身边,就那么安静的看着你走近,当你想触摸它时,它却又调皮的隐藏在一片云雾之中。难怪有人说是水墨漓江,单看这一片山色葱茏的美景:近处的山,浓绿中透着青翠,远处的山,绿中又带着一丝蓝,还有那么一点点灰;再远处的山又半遮半掩在云雾中,深暗色的灰和淡青色相互晕染,直到成为最远最浅的一抹山影,俨然一幅水墨淋漓的国画山水,此时此景,焉能不令人沉醉迷离,思绪翩跹。

只愿长做漓江人

不知不觉,游轮已经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经过那些神笔峰、八仙过江、羊角山、鲤鱼挂壁等等景点后,导游拿出一幅照片示意大家,漓江最为著名的景点,除了前面的那些形象各异的传说之外,当属九马画山和黄布倒影了。此时,已经有人指点着远处的一面山体比划着什么,果然,随着游轮行驶在一片开阔河道上,云雾散开,远远看到一幅巨大的画屏呈现眼前。

关于九马画山,清代诗人徐沄有一首诗赞叹:“自古山如画,而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远远看去,这面耸立在江边的石壁上呈现出颜色丰富的花纹,在山体绿色植被的衬托下,黄白相间的岩壁上特别明显的刻画出各种马的形象。或站或卧,或奔腾跳跃,或俯首觅食,或畅饮江水,或仰天嘶鸣,其逼真的神态,令人感觉这些骏马几乎要跃出画面,简直是一幅天然骏马图。曾有当地民谣诠释这幅九马画山的意义:“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

当游轮渐渐靠近崖壁的时候,大家兴致勃勃的聚集在甲板上,指点图案,仔细辨别各个马的形状,猜测着匹数,沉浸在想象的天空里。导游不失时机的接入话题,看见三匹的是普通人,看见五匹的可以当秀才,看见七匹的就是探花,看见九匹的当然是状元了。据说,年周恩来总理与陈毅游赏漓江时,面对画山揣摩许久。本来神马总数才有九匹,具有诗人元帅外交家美誉的陈毅仅看出其中七匹,周总理却一下子数出十八匹马。原来机敏睿智的周总理把水中的倒影计算在内,这个风趣幽默的故事被当地群众传为美谈。

自古以来,九马画山以它雄奇美妙的传说而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陶醉。宋代诗人邹浩赋诗:“扫成屏幛几千春,洗雨吹风转更明。应是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清代诗人画家张宝,游览漓江后作《漓江泛槎画》诗画并茂。作诗对画山赞道:“画山天马势行空,赤迹分明九骏雄。堪羡神工施巧笔,奔腾云气俨追风。”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对画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六年间五次来游画山,他在《清漓石壁图歌》中写道:“清漓一曲绕山流,来往何人不举头?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如今在画山渡口不远的崖壁上,仍可看到“清漓石壁图”五字石刻的大榜书。

过了九马画山之后,再行不远,就是黄布倒影的景点了。据说江底有一块米黄色的大石板,长、宽数丈,鲜艳夺目,恰似一匹崭新的黄布铺在河床上,黄布滩因此而得名,而二十元人民币上的图案正是这个黄布倒影的再现。漓江山水之美,美在倒影;漓江倒影之美,当属黄布滩最为醉人。“清江挺清峰,仙姿羞彩虹,漓江波似镜,倒影青芙蓉。”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描述:“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此时,天将近午,游轮正在靠近阳朔的码头,游览漓江的行程也暂时告一段落。站在轮船上环顾四周,烟雨中的漓江,岚雾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灵气象。两岸挺拔的山峰,隐在淡淡的烟雨雾中,藏露不定,仪态万千。随着江面的开阔,水势逐渐平缓低浅,河滩上草坪如毯,有牛儿俯首咀嚼;河堤前,片片鸭群追逐水面,几栋白墙青瓦的村舍隐约在翠竹林里。回望百里画廊处,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仿佛一场尘缘美梦,那么如诗如画的神仙境地就这么消失在远山青黛中。在这美妙的山山水水前,所有的尘世浮华已随烟云消散。漓江山水,这天造之物,这人间自然美景,彼时,这一幅南国水乡的风情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只愿沉醉不复醒,此生长做漓江人!

财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如需转载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