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m.39.net/pf/a_4692533.html

悠悠大运河,绵延三千里。年夏季,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开展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创作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文学形式书写呈现大运河文化的前世今生。我省10位作家参与活动,完成了一场“新大运河文学”书写路径的探寻之行,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审美力量的优秀力作。

现“走运河”部分文学作品张秀云《走过窑湾》、姚岚《大运河:风韵与筋骨》、江耶《运河行》以小辑形式在《清明》年第2期刊发。一起来欣赏佳作吧!

“走运河”文学作品小辑

走过窑湾/张秀云

大运河:风韵与筋骨/姚 岚

运河行/江 耶

1

走过窑湾

张秀云

“南有周庄,北有窑湾”——早就听说窑湾这个古镇,言它与周庄齐名。我心里一直疑惑,周庄是水乡,到处舟楫当车的,位于黄淮海平原上的窑湾,难道也有如此水利之便?从徐州一路向东,节气虽然到了处暑,高速两旁的树木和田野仍是一片葱绿,村庄零散地分布在广阔的碧绿里,一派疏朗干净。一两个钟头后,绕过一片烟波浩渺的水面,窑湾就到了。原来,运河在这拐了一个弯,与此处的骆马湖交叉汇合,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像一个巨大的臂弯,清凌凌的水面把小镇环抱其中,这也是窑湾之“湾”的由来,而“窑”字,是因为淤积的运河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很适合烧制砖瓦之器,窑多且闻名。因为是水路要津,在以运河为交通枢纽的元、明、清几代,窑湾就成了一个黄金码头,各种商船桅樯林立舳舻相接,向南直达苏杭,向北直抵京津。东北的货物经此远销南洋,英、法、荷兰等国的商人、传教士也多在此立足,更有国内多省在此设立商会,一时间,小镇商贾云集,兴旺发达,繁荣得跟大都市一般。经过一座老旧的炮楼,进入小镇,就仿佛进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脚下青石铺道,住宅店铺皆青砖黛瓦檐角高耸,碧绿的爬山虎攀了满墙,绿色直铺展到屋檐上去。镇上多水,立在一座拱形的小石桥上东望,只见水面碧绿,两岸杨柳拂堤,碧绿的树冠后面,半隐着老屋翘起的黑色檐角,一只游船正遥遥地从绿树绿水中驶过来,游客身上红色的救生衣越来越清晰。船行的响动惊飞了岸上的两只白鸟,桥下几只戏水的麻鸭也嘎嘎叫着,扑棱棱躲开了。小镇初给人的感觉,是江南的气息,是古旧的气息。窑湾的老街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巷子窄窄长长,慢慢地弯过去,一眼望不到尽头,两旁店铺一律青砖砌墙,黑瓦覆顶,木窗木门,酒幌店招在微风里轻轻飘扬,各种小吃古玩,当地特产,琳琅满目。说书场里,一个身着蓝布长衫的中年人正塌肩坐着,见有客人进来,立马眼神一亮,立直身子,拉起了二胡,用双脚踩着板子给自己伴奏,曲声悠扬,如泣诉如怨慕,隐约是熟悉的腔调。转过头看黑板上,写着“柳琴戏”三个字,才恍然想起,这是乡音呀!故乡距此不远,我小时候,常有落魄艺人走街串巷乞讨,唱的就是这个戏种。黑板上明码标价,五块钱一人,听曲喝茶,时间不限。如果不是要跟上大部队,我真想在这个茶馆里停下来,眯上眼睛,点几曲柳琴戏,听到月上柳梢。邮局还是旧时候的样子。招牌上写着“大清窑湾邮局”,门前立着一个绿色的邮筒。那时候,客居于此的外地人,卸完货船忙完生意,想起远方的家,就坐在灯下磨墨理纸,写一封书信,那一纸思念与嘱托,通过这个邮局传递出去。穿着“信”字工作服的邮差,用力地划着手里的桨,尖尖的小船飘荡在骆马湖上。那些信件,也或者通过运河,捎上南来北往的大船。一封信在河上风雨飘零,要多久才能送达呢?站在老码头上展望,骆马湖水面苍茫辽阔,浩淼雄浑不输长江。那时候,白日里桅帆千杆竞相争渡,黄昏时分,舟船依次在码头停泊。运河成就了窑湾的繁华,窑湾见证了运河的通达。作为黄金码头,窑湾集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夜猫子集”,即夜里开设的集市。因为是人工开凿,运河的河道不深,有些地方会阻塞舟船,不适合夜里航行,过往船只通常都是夜宿晓行。运河是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窑湾这样的码头,则是公路上为数不多的服务区。黄昏时分,各路商旅系船登岸,卸货的工人肩扛担挑,摩肩接踵。各路人马到了老街,找家酒店坐下,炒两个小菜,喝一碗窑湾的绿豆烧酒,然后,买米,买菜,补给舟船。耐不住寂寞的,会独自走一走,走过钱庄,走过旅馆,走过商会、教堂和邮局,寻找一处青楼,有盛装的女子斜倚楼前,红袖相招。而周边的村民,卖菱角卖莲子的、售鸡鸭售柴米的,纺了线织了布的,做了手工艺品的,都早已就着月色,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汇聚到这条窄窄的街巷,成为喧哗老街的一部分。相对于高官的府邸和小姐的绣楼,我更感兴趣的是一处酱园,老街上的赵信隆酱园,康熙年间的旧房子。青砖黑瓦的大宅院里,数百口大酱缸齐整整地排列着,缸上盖有竹篾编的大斗笠,掀开斗笠,一块块砖坯似的面块层层堆叠,淡淡的甜香从里面流溢出来。据说,春天里把配好料的小麦面粉蒸熟做坯,加水浸泡,经一夏的阳光暴晒发酵,秋天将淡黄色的液体过滤出来,就是有名的窑湾“甜油”了,做菜时用来调味,鲜美无比。这个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酱园声名远扬,至今,徐州一带的居民还常常在周末开车赶过来,就为买几瓶正宗的甜油。那天的午饭是在一家船菜馆吃的,席上有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鳊鱼,肉质细腻,汤汁鲜美,好吃得险些让人吞了自己的舌头。知情人介绍说,此菜之所以如此味美,就是加了甜油的缘故,其汤汁很适合泡饭,窑湾有句俗语:“有了汤浇饭,给个知县也不干!”说的就是此味。听罢,我赶紧舀了几勺鱼汤浇到饭里,拌一拌送到嘴里,天,真的,我知县不要当,记者也不要干了,我要留在窑湾吃汤浇饭!作为码头繁华了几百年的窑湾,随着中国漕运时代的结束,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在当下的时代里,摇身变成一个旅游小镇,街道上如织的游人重塑着昔日的繁华。午饭后,我们坐上车离开,透过窗玻璃往外望,辽阔的湖面上,一艘货轮正远远地驶过来,独独的一艘,在浩淼的水面上显得有些孤单。岸上,两个穿白裙的小女孩,大概是游客吧,坐在盛开的凌霄花下的秋千架上,正在荡秋千,见轮船过来,兴奋地跑过去看……

2

大运河:风韵与筋骨

姚岚

毫无疑问,京杭大运河是人类意志和心力的结晶,它从北京通州拐向天津,出河北、过山东、跨安徽、穿江苏,直至浙江,终抵杭州,由北至南,全长约一千八百公里,历经二十余座城市。这浩浩荡荡的一千八百公里,让繁华霸气的京城触角尽展,伸向了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丝绸沃土。就是这样一条河,纳京津、齐鲁、燕赵、中原、淮扬、吴越六大板块于一统,融地域、水利、漕运、船舶、商事、饮食等文化于一炉,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世界级文化遗产。这条河就这样在我的眼前横亘,默无声自地流动,在这个凝静的冬季,将我的浅薄清洗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斑斓的思绪。我仿佛飞跃在半空中,贴着河岸线,寻访她的遗韵,眼前迅疾闪过那些斑驳老墙,那些青黛屋檐,那些穿着长衫的名士……河水汤汤,穿过齐鲁大地。座座故居相继打开了朱漆的大门。矗立在济宁的孔庙和孟庙,犹如两座高山。相隔不远、与孔孟齐名的著名思想家墨子以其“兼爱”“非攻”的精髓,创立了与“儒家”相对立的显学流派“墨家”,同样深深滋养着这块土地上的子孙。至于活跃于文学史上的人物,更是犹如繁星闪耀:吴承恩、林徽因、茅盾、朱自清、贺敬之……无论史诗般的宏篇,还是纵横三界的传奇;无论是经世之学,还是断肠诗曲……哪怕只瞻仰一次,阅读一回,都能得到丰沛的激励和感动。正是他们,给运河流域刷上了浓墨重彩,赋予了运河丰富的情感和文化的灵魂。行至江南,进入水乡,运河更尽显她的婀娜,她的风韵。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居坐落在杭州的仓前镇,晚晴建筑,坐北朝南,临着古运河的北岸。太炎先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代精神,一生著述甚丰,处处显示着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光芒。而今的江南,运河两岸,更美了更雅了,更魅了更清了。中国水工科技馆即将落户淮安,这将更好地呈现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水利工程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展示淮安丰富的水工文化、水利遗存,彰显水韵特色。如果想一睹古色古香的运河风味,无锡不能不去。市中心南端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闻名遐迩,由两条交汇呈“丫”型的千年古河和两条沿河古街构成,荟萃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这里的“江南水弄堂”保留着明清时期全版的古窑、古宅、古桥、古街、古巷、古庙、古寺、古塔、古码头等历史文化景观长廊。一个“古”字,可以将无锡的运河文化悉数囊括其中。名流辈出的无锡,精心描画出了一幅绝版的“民俗风情水上图”。择一晴天丽日,穿青花旗袍,撑花纸伞,约三五文友,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园林”里畅游,抖开长长的丝巾,随意舞步于曲桥回廊之间,来一曲宛转清丽、悠扬舒缓的昆曲、苏剧或评弹吧。姑苏文化的随和、委婉、淡泊、隽永,便在这移步换景、举手投足之间,一一彰显,令人流连忘返。或于初夏之时,在“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的水乡仙境里,沏上一壶新产的西湖龙井,听上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此时此刻,眼前已不是昔日的“衰草闲花映浅池”“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而是“霓灯阑珊起,孩童戏旧槛”,是人们向往的“诗意的栖居地”,是流动的史诗。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啃不动大运河这部厚重的书。或许,只有立于船头,在莺歌燕舞或烟雨迷蒙中,在渔歌互答桨声欸乃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先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瞥见铜锈满布的刀枪剑影。在这沉静的时刻,我抽丝剥茧般的思绪,更加轻盈,飘游得更远了……

3

运河行

江耶

汴河

人工的河

在某个人意志里,打开

把两千多年的时光,流淌下来

顺势而上后,我想象着

它转过身南下,顺应一个想法

用一千多公里的奔流,穿越世间

这是一个工作日的上午

我顺着这条叫作汴河的岸边

在皖北的小城之郊,散步

匆忙的人

从一座桥上越过,汇入生活的宽阔

只有我,像守着堤坝,守着虚弱的时间

世间的繁华在水流中滋养

烟火袅袅处,多少人侧身而过

来来往往的人间,没留下一只脚印

大地上的春夏秋冬

更换着朝代,

流水无言,像一句诗

我像一个标点,在句子的后面

看水流一样的意境,向前缓缓流动

多少人、多少事影影绰绰,生动无比

漕运

民以食为天!

“漕,水转谷也。”

运河上,一万条船运送着粮食

把这一片的天意,

运送到了另一个地方

像一个天气喂养着另一个天气

用习惯,用习俗

渐渐养出了,又一种气候

粮食从我们这里出发

人工的河流上

帝王将相,更迭不止

河岸上拉纤的号子

像碗中的饭粒

掌管了千年的温饱生活

我的万亩粮仓,

在运河上,被拉来,拉去……

当粮食绕道海上

河面上的船只少了

没有漕运的运河

在我的家乡,成为古迹和风景

像故事传说在说唱里

在皂河船闸

水往低处流,船在水上

运河毕恭毕敬地履行必然的义务

船里的故事已经慢下来

一个经典情节

到了这里,等待放行

我们都在岸上

开凿出的河道已经交给了水流

作为参观者,束手无策

我们把两只手,高高举起

为这一次顺流而下、自然而然的放行

准备好热烈掌声

船一条一条进入

后面的一道闸缓缓关闭

高悬水位并没有托起悬念

闸板上的人,悠闲地踱着步子

哦,这些步子没有前进,也没有倒退

闸底处腾起水花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精彩的前奏

众人纷纷拿出相机、手机

作者简介张秀云,中国作协会员,副刊编辑,出版有散文集《一袖新月一袖风》,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刊物。作者简介姚岚,现为安庆市文联副主席、安庆市作协主席、《振风》主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留守》《花开何处》、中短篇小说集《疼痛》《越狱》,报告文学集《雁过留声》、散文集《风景无价》等,主编或参与编写的书刊近20种。作者简介江耶,本名蒋华刚,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星星》《飞天》《诗选刊》等报刊发表,入多种选本,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全国煤矿乌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著有散文集《天在远方弯下腰来》《墙后面有人》、诗集《大地苍茫》。

有意投稿安徽省作家协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