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g/170608/5439476.html

6

《女科证治准绳》

头痛

〔大〕夫人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又有产后败血头痛,不可不知。黑龙丹言之甚详。

〔薛〕前证若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若血虚,用四物加参、术。血气俱虚,用八珍汤。若因风寒所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一产妇患头痛,日用补中益气汤不缺,已三年矣。稍劳则恶寒内热,为阳气虚。以前汤加附子一钱,数剂不发。一妇人产后头痛面青,二年矣。日服四物等药。余谓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虚,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两月而痊。

川芎散治产后头痛。

真天台乌药皮大川芎(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烧红秤锤淬酒调服。

一奇散治同前。

取当归、川芎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芎附散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者。

大附子一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尽,去皮脐,加川芎一两,并为末,每服一钱,(又作二钱。)茶清调下。

郭茂恂嫂金华君,产七日不食,始言头痛,头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无瞬息间。每头痛甚,欲取大石压良久渐定。心痛作则以十指抓壁,血流满掌,痛定目复痛,又以两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众医无计。进黑龙丹半粒,疾少间,中夜再服下,瞑目寝如平时,至清晨下一行,约三升许,如蝗虫子,三疾减半。巳刻又行如前,则顿愈矣。(黑龙丹见前产后通用方。)

〔丹〕一妇年三十余,产后身热头痛肚痛。

陈皮白术白芍药(各二钱)黄芩(二钱半)川芎(一钱)干姜牡丹皮甘草(各一钱半)荆芥(半钱)

上分四帖,水煎服。

加减四物汤(《保命》)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令头痛。

苍术(一两六钱)羌活川芎防风香附(炒)白芷(各一两)石膏(二两半)细辛(一两半)当归甘草(各半两)

上粗末,每用一两,水煎,不拘时服。如有汗者,知气弱头痛也。方中加芍药三两。

桂一两半,生姜煎。如痰癖头痛,加半夏三两、茯苓一两,生姜煎。如热痰头痛,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如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三片,煎服。

《女科证治准绳》

头痛

〔薛〕东垣云∶足太阳头痛,脉浮紧,恶风寒,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为主。手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足阳明头痛,身热目疼鼻干,恶寒发热,脉浮缓而长,升麻汤,(升麻,葛根。)或石膏、白芷为主。手太阳头痛,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足少阴经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太阳。)为主。足厥阴头项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伤寒吐。)

主之。诸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诸气虚头痛,人参、黄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杂病劳倦。)少加川芎、蔓荆、细辛。痰厥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杂病眩晕。)厥逆头痛,羌活附子汤。(杂病头病。)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若脉杂乱而病见不一,且补胃为主。一妇人因劳,耳鸣头痛体倦,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而痊。三年后得子,因饮食劳倦、前证益甚,月经不调,晡热,内热,自汗,盗汗,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顿愈。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故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一妇人两眉棱痛,后及太阳,面青善怒,此肝经风热之证,用选奇汤(杂病头痛。)合逍遥散(调经。)加山栀、天麻、黄、半夏、黄芩而愈。此证失治,多致伤目或两耳出脓,则危矣。

旋复花汤许叔微云∶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船上。盖因血虚,肝有风邪袭之尔。予尝处旋复花汤,此方修合服之,比他药甚效。

川芎当归(去芦)羌活(去芦)旋复花细辛(去苗)蔓荆子防风(去芦)石膏本(去芦)荆芥穗半夏曲干地黄甘草(炙,各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二服。

七生丸治男子妇人八般头风,及一切头痛,痰厥,气厥,饮厥,伤寒,伤风头痛不可忍者,并皆治之。

川乌头草乌头天南星(三味并生,去皮)半夏(冷水洗去滑)川芎白芷石膏(并生用,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韭菜自然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加至十丸,嚼生葱、茶送下,食后,日进二服。(陈尝治邓安人头痛如破,诸药无效,加北细辛等分,全蝎减半为丸,服二十粒,即愈。)

药隐老人云∶若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中于骨髓,留而不去。脑为髓海,故头痛齿亦痛,谓之厥逆头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穴。此穴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可灸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白附子散

白附子(炮,一两)乌头(炮,去皮脐)天南星(炮)麻黄(不去根节,各半两)干姜(炮)辰砂(研,各二钱半)全蝎(炒,五枚)麝香(另研,一字)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治头风痛不可忍。

硝石人中白脑子(各等分)

上研令极细,每用一字,搐入鼻中。

川芎茶调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

薄荷(八两)川芎荆芥(各四两)羌活白芷防风甘草(炙,各二两)细辛(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如圣饼子(《和剂》)治男妇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颠,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

防风生半夏天麻(各半两)天南星(洗)川乌(去皮尖)干姜(各一两)川芎甘草(炙,各二两)

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芡实大,捻作饼子,日干。每服五饼,同荆芥穗三五茎细嚼,茶酒汤任下,无时。

若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着,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头痛。宜玉真丸与硫黄丸。

玉真丸

硫黄(研,三两)硝石(二分,研)石膏(研)半夏(汤洗,为末,各一两)

上研令停匀,生姜自然汁打糊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三十丸。一方,无半夏,有天南星。

硫黄丸治头痛不可忍,或头风年深暴患,无所不治,服此除根。

硝石(一两)硫黄(二两)

上研令极细,滴水丸如指头大。空心,蜡茶清嚼下一丸。《百一方》云∶中暑者,以冰水服之,下咽即洒然。治伤冷,以艾汤下。

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疼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芦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左,右痛注右,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镇肝熄风汤

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轧细)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捣碎)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

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石脂可代赭石)一两。

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诚由剖解实验而得也。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熄肝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星也。

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今试译《内经》之文以明之。《内经》脉解篇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此非因肝风内动,而遂为内中风之由来乎?

《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盖气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

读此节经文,内中风之理明,脑充血之理亦明矣。

《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宛(即郁字)于上,使人薄厥。”观此节经文,不待诠解,即知其为肝风内动,以致脑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脑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细思三节经文,不但知内中风即西医所谓脑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证治法,于经文之中,不难自拟对证之方,而用之必效也。

特是证名内中风,所以别外受之风也。乃自唐、宋以来,不论风之外受、内生,浑名曰中风。夫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其病因悬殊,治法自难从同。若辨证不清,本系内中风,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之,其脏腑之血,必益随发表之药上升,则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此关未透,诚唐、宋医学家一大障碍也。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由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此诚由《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悟出。盖肝属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炽,即能生风也。大法,以白虎汤、三黄汤沃之,所以治实火也。以逍遥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逍遥散中柴胡能引血上行最为忌用,是以镇肝熄风汤中止用茵陈、生麦芽诸药疏肝)。以通圣散(方中防风亦不宜用)、凉膈散双解之,所以治表里之邪火也。以六味汤滋之,所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谓从治之法,引火归源也(虽曰引火归源,而桂、附终不宜用)。细审河间所用之方,虽不能丝丝入扣,然胜于但知治中风不知分内外者远矣。且其谓有实热者,宜治以白虎汤,尤为精确之论。愚治此证多次,其昏仆之后,能自苏醒者多,不能苏醒者少。其于苏醒之后,三四日间,现白虎汤证者,恒十居六七。因知此证,多先有中风基础,伏藏于内,后因外感而激发,是以从前医家,统名为中风。不知内风之动,虽由于外感之激发,然非激发于外感之风,实激发于外感之因风生热,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此时但宜治外感之热,不可再散外感之风,此所以河间独借用白虎汤,以泻外感之实热,而于麻桂诸药概无所用。盖发表之药,皆能助血上行,是以不用,此诚河间之特识也。吾友张山雷(江苏嘉定人),着有《中风诠》一书,发明内中风之证,甚为精详。书中亦独有取于河间,可与拙论参观矣。

后至元李东垣、朱丹溪出,对于内中风一证,于河间之外,又创为主气、主湿之说。东垣谓人之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猝倒僵仆,如风状。夫人身之血,原随气流行,气之上升者过多,可使脑部充血,排挤脑髓神经。至于昏厥,前所引《内经》三节文中已言之详矣。若气之上升者过少,又可使脑部贫血,无以养其脑髓神经,亦可至于昏厥。是以《内经》又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观《内经》如此云云,其剧者,亦可至于昏厥,且其谓脑为之不满,实即指脑中贫血而言也。由斯而论,东垣之论内中风,由于气虚邪凑,原于脑充血者之中风无关,而实为脑贫血者之中风,开其治法也。是则河间之主火,为脑充血,东垣之主气,为脑贫血,一实一虚,迥不同也。至于丹溪则谓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此方书论中风者所谓丹溪主湿之说也。然其证原是痰厥,与脑充血、脑贫血皆无涉。即使二证当昏厥之时,间有挟痰者,乃二证之兼证,非二证之本病也。

按∶其所谓因热生风之见解,似与河间主火之意相同,而实则迥异。盖河间所论之火生于燥,故所用之药,注重润燥滋阴。丹溪所论之热生于湿,其所用之药,注重去湿利痰。夫湿非不可以生热,然因湿生热,而动肝风者甚少矣(肝风之动多因有燥热)。是则二子之说,仍以河间为长也。

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虚处通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前者邑中某人,右手废不能动,足仍能行。其孙出门,遇一在津业医者甫归,言此证甚属易治,遂延之诊视。所立病案言脉象洪实,已成痪证无疑。其方仿王氏补阳还五汤,有黄八钱。服药之后,须臾昏厥不醒矣。夫病本无性命之忧,而误服黄八钱,竟至如此,可不慎哉!

刘××丁卯来津后,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脑充血证。

盖其愤激填胸,焦思积虑者已久,是以有斯证也。为其脑中觉热,俾用绿豆实于囊中作枕,为外治之法。又治以镇肝熄风汤,于方中加地黄一两,连服数剂,脑中已不觉热。遂去川楝子,又将生地黄改用六钱,服过旬日,脉象和平,心中亦不烦躁,遂将药停服。

又∶天津于氏所娶新妇,过门旬余,忽然头疼。医者疑其受风,投以发表之剂,其疼陡剧,号呼不止。延愚为之诊视。其脉弦硬而长,左部尤甚。知其肝胆之火上冲过甚也。遂投以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三钱,以泻其肝胆之火。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两剂,头已不疼,而脉象仍然有力。遂去龙胆草,加生地黄六钱,又服数剂,脉象如常,遂将药停服。

《周慎斋遗书》

头痛

额之上痛属肝,用川芎;两旁痛属胆,用柴胡;脑后痛属少阴,用细辛;正额两眉上痛,属阳明,用白芷。

上焦有病,气虚不能行血,血行而气自生。上焦气分反行血,如头疼、胸痛多属血滞,实因气虚不能行血,故不用参、补气,而用芎、归、紫苏之类也。下焦有病,气滞而血无所化,行气而血自生。下焦血分反行气,盖血从气生,气不达下,故血不化,宜引气下达,则血自生,如小腹痛,用小茴、吴萸之类也。

头痛虽在上焦气分,然气分有病,实由血分致之也,故治上宜兼血。

头痛,自汗属气虚,四物汤去生地,加人参,再随经加止痛药;发热属血虚,四物汤主之,亦随经加止痛药。风热宜用血药,不可用寒药,四物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各对证偏正头痛夹脑风,用石膏二两,研,炙甘草五钱,川芎一两,共末,煎汤服。

男妇气盛头痛,及女子产后头痛,川芎、乌药等分,共末,茶清送下。

脑风邪气不散,项背脚寒,头痛难忍,麻黄、细辛、干葛、藿香等分末,荆芥、薄荷浸

验案

一妇头痛极即晕,六脉按之有余,浮取带涩。此阴中阳虚,汗之即愈。阴中阳,滋润之气也一女十七八岁,两太阳痛起至眉棱,额上尽痛,胃口嘈杂,冷汗自出,经水过期。此风热上壅头目,胃口有热故也。用四物汤各一钱,连翘、荆芥各五分。水煎服,愈。

《杂病治例》

头痛

有风、风热,多主于痰、湿、寒、破伤风、下实内闭之作痛。痛甚者火多。血虚难治。

发散风邪与寒、破伤风、如圣散葱酒调服。

宣痰留膈上,气实成郁壅盛者,宜吐之。

消风川芎茶调散。风热防风通圣散。风寒仲景加味麻黄汤。

清热清空膏,片子黄芩一味,为末调服。宝鉴石膏散。

散湿三因芎术汤。

补气有因虚宝鉴顺气和中汤。阴虚用天雄、川芎类。只灸亦可。

补血血虚者,四物倍芎,加石膏、荆穗。阴虚用补阴丸。

导痰青州白丸子、秘藏半夏白术天麻汤。

捷嚏用不卧散搐之。痛甚以猪牙皂角二钱,玄胡、青黛些少,搐鼻取涎。

灸疏风散寒。

针脉浮取腕骨、京骨穴。脉长取合谷、冲阳。脉弦取阳池、风府、风池。

下少阳偏头痛,多便闭,宜下之。

敷瘠用伤寒汗后法,敷贴细辛、草乌。

各经主治药

阳明(白芷、石膏)少阳(柴胡、川芎)太阳(本、羌活)太阴(苍术、半夏)少阴(细辛、独活)厥阴(吴茱、当归)

《史载之方》

头痛

头痛之状,最为难辨,大风入骨而痛,大热入骨而痛,痰伏于胸中而痛,元气虚微而痛,心火之胜头痛,六脉之应,皆应于心,即用凉心药,风气之胜而头痛,六脉之应,皆属于肝,即用凉肝药气热而生涎,亦能令人头痛,即用前取涎药,肾水之胜,陵犯于心,经言心气上行,痛留眉顶间,甚则延及胸,头痛,脑户间痛,宜暖其肾,独寒湿之气初作,未至犯心,寒邪所客,多袭于阴,上贯风池热府,令人头目不利,脑后两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为寒邪未入五藏,六脉皆初伤寒之属,浮散而数,宜用前发汗药。

《万病回春》

头痛

脉∶头痛阳弦;浮风紧寒;热必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带数;痰厥则滑;肾厥坚实。

头者,诸阳之首也。其痛有各经之不同,因而治法亦有异也。气虚头痛者,耳鸣、九窍不利也。湿热头痛者,头重如石,属湿也。风寒头痛者,身重恶寒,寒邪从外入,宜汗之也。偏头痛者,手少阳、阳明经受症;

左半边属火、属风、属血虚;右半边属痰、属热也。真头痛者,脑尽而疼。手足冷至节者,不治也。少阳头痛者,往来寒热也;阳明头痛者,自汗发热恶寒也;太阳头痛者,有痰重或腹痛,为之痰癖也;少阴经痛者,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也;厥阴头痛者,或痰多厥冷也;血虚头痛者,夜作苦者是也。眉轮骨痛,痰火之征也;又云风热与痰也。有汗虚羞明眉眶痛者,亦痰火之征也。

肥人头痛者,多是气虚湿痰也。二陈汤(方见痰饮。)根据本方加人参、白术、川芎、白芷、细辛、羌活、桔梗、荆芥。

瘦人头痛者,多是血虚痰火也。二陈汤(方见痰饮。)根据本方加生地黄、当归、片芩、川芎、细辛、羌活、桔梗。

遇风寒恶心呕吐者,乃头风也。二陈汤(方见痰饮。)

头痛偏左者,属风与血虚也。

当归补血汤治血虚与风头痛。

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枯芩(酒炒)香附(酒炒。各一钱)防风蔓荆子柴胡(各五分)荆芥本(各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加味四物汤治血虚阴火冲上头痛。

当归川芎生地黄黄柏(酒炒)知母(酒炒)蔓荆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栀子(炒。

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

黄益气汤治气虚头痛。

黄(一钱,蜜炒)人参白术陈皮半夏(姜汁炒)当归(酒炒)川芎本甘草(炙。各五分)升麻黄柏(酒炒)细辛(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服。

头痛左右俱疼者,气血两虚也。

调中益气汤治气血两虚头痛。

黄人参甘草(炙)苍术(米泔浸,炒)川芎(各六分)升麻柴胡陈皮黄柏(酒炒)

蔓荆子(各三分)当归(六分)细辛(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头旋眼黑恶心者,痰厥头痛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语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之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

半夏(姜汁制)陈皮(去白)麦芽(各七分半)白茯苓(去皮)黄(蜜水炒)人参泽泻苍术(米泔浸)天麻(各三分半)神曲(五分,炒)黄柏(酒炒)干姜(炒。各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前热服。

偏正头痛者,风气上攻也。

川芎茶调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沉、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酸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气攻疰、太阳穴痛,俱是外感风气,并效。

川芎荆芥穗(各二两)薄荷香附(各四两)羌活白芷甘草(炙。各一两)防风(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姜、葱煎汤亦可。一方加菊花一两、细辛五钱、僵蚕、蝉蜕各二钱半,名菊花茶调散。

热厥头痛者,见寒暂止也。

清上泻火汤治热厥头痛,虽冬天严寒,犹喜风寒,其痛暂止。来暖处或见烟火,则痛复作。

当归蔓荆子苍术(米泔浸)羌活柴胡(各二钱)川芎生地黄黄连(酒炒)荆芥穗本(各五钱)防风升麻细辛黄黄柏(酒炒)知母(酒炒)红花黄芩炙甘草(各一钱)生甘草(五钱)

上锉,每剂一两二钱,水煎,食远稍热服。

颈项强痛者,风所干也。

回首散治颈攻强急、筋痛,或挫颈、转项不得者。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方见中风。)

眉棱骨痛者,风热并痰也。

选奇方

羌活防风(各二钱)酒片芩(一钱半,冬月不用,或少者炒用)半夏(姜汁炒,二钱)甘草(一钱,夏月生,冬月炙)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也。

升麻汤治失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

升麻苍术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或茶调散亦效。

一切头痛总治之药也。

六圣散即是赤火金针,治头风牙痛、赤眼脑泻耳鸣、偏正头风头疼、鼻塞声重及蜈蚣蛇蝎所伤。

用时口噙凉水,以药搐鼻。此药名为六圣。乳香没药川芎,雄黄白芷二钱停,半两盆硝共享,右件研为细末,专治眼泪头风、耳鸣鼻塞脑不宁,一搐牙痛便定。

七生丸治男妇八般头痛及一切头痛,痰厥、肾厥,伤寒伤风头痛,并皆治之。

川芎川乌(去皮)草乌(去皮)南星(去皮)半夏(冷水洗去滑)白芷石膏(俱生。各等分)

加细辛、全蝎各减半。

上为细末,研韭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或十丸,嚼生葱茶送下。

治六经头痛,诸药不效者。

栀子(炒)条芩(炒)连翘(三味为君)川芎白芷知母黄柏(酒炒)薄荷生地黄(酒洗,六味俱为臣)柴胡桔梗(二味为佐)香附米甘草(二味为使)石膏(二匙)细茶(一撮)

上锉,水煎,食后频热服。

侍御西泉杜公,患头痛如刀劈,不敢动移,惧风,怕言语,耳鸣,目中溜火,六脉紧数有力。余以酒九蒸九晒大黄为末三钱,茶调服,一剂而愈。

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方见补益),以生肾水而不再发。

谭侍御每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子汤加当归、黄、木香、炮姜而瘥。(方见补益。)

商仪部劳则头痛。余作阳虚不能上升,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而痊。(方见补益。)

《圣济总录》

偏头痛

论曰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

治偏头痛至灵散方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

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入右鼻。右边疼入左鼻。

治偏头痛不可忍。乳香散方

乳香(如皂子大)高良姜(如指头大)

上二味。于火上烧。迎烟熏鼻。随痛左右用之。

治偏头痛不可忍。龙香散方

地龙(去土炒为末)乳香(研等分)

上二味。再同研匀。渗在纸上。作纸拈。于灯上烧令烟出。即迎烟熏鼻。随患左右用之治久患偏头疼。乌豆散方

草乌头尖(一分生用)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一字研)

上三味。除麝香外。捣罗为细散。再研匀。每服半钱匕。煎薄荷茶清放冷调下。更于痛处一边鼻内。药少许。治偏头疼。连牙齿风痛不可忍。细辛散方

细辛(去苗叶)夏枯草(各三钱)荜茇高良姜(各一钱)

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用少许。随痛左右。入鼻内。如牙疼用时须开口流涎。不得喷。候涎尽。以冷水点腊茶饮之。其痛立止。

治偏头痛不可忍。神圣散方

干蝎(去土炒)霍香叶麻黄(去根节)细辛(去苗叶等分)

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用薄荷酒调下。

治偏头痛。天南星散方

天南星(酸浆水煮透心软切曝干一两)菊花(三分)自然铜(烧赤醋淬一两)防风(半两)

上五味。除二味不用外。捣罗为细散。每服半钱匕。腊茶清少许调。只作一口呷尽。分作三咽。每咽点头一点。

治偏头痛不可忍者。神妙方

莱菔(洗切)

上一味。绞取汁。每用少许。入鼻内。随痛左右用之。

治偏头痛。丁香散方

丁香(一粒大者研)棘针(倒钩者四十九枚烧灰存性为末)麝香(一皂子大研)

上三味。再同研匀。以纸拈药。随痛左右之。

治偏头痛。立效散方

地龙(去土炒为末一两)麝香(研少许)

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半钱匕。渗纸上作纸拈。于灯上烧。随痛左右熏鼻。

治偏头痛。四神散方

地龙(去土炒)干虾蟆(烧灰存性各一钱)藜芦(半钱)龙脑(研少许)

上四味。除龙脑外。捣罗为细散。再研匀。每用半字许。先满口含水。男左女右。半字入鼻内。揉痛处良久痛定。

治偏头疼。荜茇散方

荜茇

上一味。捣罗为细散。每用一字。先令病患满口含温水。随病左右。入鼻中。

治偏头疼方

芫花(不以多少)

上一味。以酽醋浸一宿。焙干捣罗为末。或左边疼。即于左鼻吸药。或右边疼。即于右鼻吸药一字。入药时。先含水一口。防药入喉内。候鼻中涕泗出即瘥。

风头痛

论曰风头痛之病。由风邪客于阳经。循风府而上至于头脑。令人头重疼痛。心隔烦热。

上焦壅滞。头面虚汗。诊其脉左手寸口浮紧者是也。

治头风头旋。四肢拘急。偏正头痛。羌活汤方

羌活(去芦头)菊花(择)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防风(去叉)石膏(碎)前胡(去芦头)细辛(去苗叶)甘草(炙)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蔓荆实芎(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薄荷三叶。同煎至一盏。

去滓热服不拘时。

治风壅头痛。眉骨疼。石膏散方

石膏(研)芎旋复花(各一两)白附子(炮)细辛(去苗叶)甘草(炙各一分)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腊茶调下。不拘时候。

治风头痛。石膏汤方

石膏(碎)枳壳(去瓤麸炒)荠防风(去叉)菊花旋复花芎(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薄荷五叶。同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风头痛。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菊花芎甘草(炙各半两)皂荚(酥炙去皮子一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荆芥穗三茎。茶末一钱。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头目昏眩。肢体烦倦。芎散方

芎菊花荆芥穗石膏(研细)甘草(等分)

上五味。各生用。捣研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热汤调下。

治头痛。石膏汤方

石膏(碎)莎草根(炒去毛)天麻藿香叶(各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腊茶半钱匕。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头痛。神朱石膏丸方

石膏(烧二两)芎(一两)龙脑(少许研)

上三味。捣为细末。用面糊和丸。樱桃大。丹砂为衣。细嚼一丸。茶酒任下。食后服。

治风头痛。清头目。化风痰。槐实散方

槐实(炒八两)荆芥穗(四两)甘草(炙一两)防风(去叉三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茶酒任调下。食后服。

治头痛。清气香芎汤方

芎(五两)细辛(去苗叶二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曲(一分用生姜和半夏末作曲

上五味。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薄荷五叶同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治风头疼。菊花汤方

菊花石膏(各一两碎)芎(半两)甘草(炙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治风头痛。芎散方

芎莎草根(炒去毛各一两)藿香叶荆芥穗(各一两)石膏(碎一两半)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荆芥汤调下。食后服。

治风头痛面赤烦闷咽干。八风丸方

半夏(汤煮透切生姜汁浸一宿焙二两)白僵蚕(炒半两)滑石(碎一两)白附子(炮半

上八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和匀炼蜜。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食后茶清或荆芥汤嚼下。

治风痰头痛。咽膈壅闷。甘菊荆芥汤方

甘菊(择)防风(去叉)旋复花芎(各半两)皂荚(酥炙去皮子)石膏(碎各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热服。

治风头痛。化痰涎。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牛胆内者)白附子(炮各一两)石膏(三两碎研)犀角屑(一分)甘草(炙半

上七味。除研外。捣罗为末。次入研者和匀。以生鸡苏茎叶捣取汁。和蜜炼熟。丸和鸡头大。每服一丸。茶清嚼下。食后临卧服。

治风头痛。芦荟散方

芦荟防风(去叉各半两)白附子(炮)白术天麻白芷(各一两)丹砂(研)龙脑(研各半分)

上八味。捣为细散。每服半钱匕。葱白薄荷茶调下。食后服。

治风盛痰壅。头痛不止。石膏丸方

石膏(通赤净地出火毒以器覆之一两)白附子(炮一分半)铅霜(研)丹砂(研)龙

上五味。捣研如粉。薄荷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每服二丸。好茶嚼下治风头痛。皂荚散方

皂荚(猪牙者七挺烧灰)乌头(一枚炮裂去皮脐)莎草根(七枚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腊茶调下。并三两服治诸风头痛不可忍者。丹砂丸方

丹砂(别研水飞)石膏(烧通赤地上出火毒研)白附子(炮为末各一两)龙脑(少许研)

上四味。同研令匀。粟米饭丸。如绿豆大。更以丹砂为衣。每服五丸。食后细嚼。薄荷茶下。

治风热头痛。痰涎壅闷。旋晕昏倦。龙脑芎辛丸方

芎(二两)细辛(去苗叶)甘草(炙各半两)龙脑(研一分)天南星(炮)秦艽(去

上七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食后嚼以茶清或荆芥汤下。

治风壅头痛目眩。生犀鸡苏丸方

犀角屑(半两)鸡苏叶荆芥穗天麻(各一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独活(去芦头一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茶清嚼下。

治风头痛。地龙散方

地龙(去土炒)半夏(生姜汁捣作饼焙令干再捣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至半钱匕。生姜荆芥汤调下。兼治产后头痛。

治风头痛。偏正头痛不可忍者。通顶散方

龙脑(研)地龙(去土炒)瓜蒂赤小豆(炒)马牙硝(研)

上五味。等分。捣研为散。每用一小豆许。食后含水入两鼻内。

治头痛眼睛痛。六神散方

鸡苏芎马牙硝(研各二钱)石膏(研)乳香(研各一钱)龙脑(研一字)

上六味。捣研为细散。每用一字。含水于鼻中。

治一切风痰。及头痛。不可忍方

藜芦(一两)雄黄(一分研)

上二味。捣研为散研匀。每服半钱至一钱匕。温水调服。取吐。一方只单捣藜芦取细末。每少许作嚏药。亦妙。

治风邪客阳经。头目重痛。及头面虚汗。连脑疼痛。荆芥散方

荆芥穗(半两)乌头尖(一分)雄黄(研一钱)白僵蚕(直者炒一分)

上四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荆芥茶调下。每服药讫。卧少时。

治风客阳经。头重疼痛。及偏凑一边。绕额角痛。藿香散方

藿香(半两)草乌头(半两炮去皮脐)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乳香(三皂子许研)

上四味。捣研极细。每服一字。至半钱。好茶调下。发时服。

治风毒上攻头痛。石膏丸方

石膏(研)菊花防风(去叉)葛根(锉各二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治风头痛。痰逆烦满。筋脉拘急。手足麻痹。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浆水煮切焙)半夏(浆水煮焙)天麻(酒浸切焙)石膏(各半两)白附子(生

上六味。捣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治风头痛。心膈烦热。上焦壅滞。头面虚汗。天南星散方

天南星半夏(各一两二味为末水八升浸两复时逐日换水日足阴干)附子(生末六钱)乌头(生末七钱)

上四味。同研匀。大人半钱。小儿一字。生葱薄荷茶调下。

治伤风头目昏痛。吐逆不下食。羌活散方

羌活(去芦头一两)防风(去叉)茯神(去木)本(各一两半)甘菊花(择去梗)桂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治风头痛。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柴胡(去苗)黄连(去须)当归(炙)枳壳(去瓤麸炒)大黄(锉熬)天(各一两半)石膏

上一十五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治头痛头旋眼花。及喉痹缠喉风等。龙脑丸方

龙脑(研)丹砂(研)马牙硝(研各一分)麝香(研半钱)

上四味。再同研令匀细。于盘内盛。用羊胆滴汁入药中。旋和成丸。如黑豆大。以净合盛。每用一粒。以芦管吹入鼻中。以手小指送近上。两鼻皆如此。去枕仰卧少时。候药溶入脑。涎唾从喉内出。其病立瘥。

治头痛不可忍。马牙硝方

马牙硝(研半两)芦荟(研少许)瓜蒂(三枚为末)大羊胆(一枚腊月收)

上三味。入胆内线缚。暗处阴干。细研、瓷合盛。左痛吹右鼻。右痛吹左鼻。三两度愈治头痛不可忍方

羊胆入玄精石末阴干

上一味。水调一字匕。吹鼻中立止。

治诸风头旋。额角偏痛。肢体拘蜷。痰盛气壅。鼻塞声重。咽膈不利。清爽神志。解利四时邪气。太白丸方(旧名太白丹)天麻(一两半)细辛(去苗叶二两)芎(一两半)白附子(五两)天南星(二十两)半夏(煮软焙干一十五两)蝎梢(一两炒)寒水石(烧熟五十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白僵蚕(三两炒)阿胶(三分炙令燥)人参(半两)

上一十二味。同捣罗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治头痛口干。烦闷寒热。知母汤方

知母(焙)升麻子芩葛根(锉)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甘草(炙一分)石膏(研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治头痛不可忍。吹鼻麝香散方

藜芦(和州者一茎)

上一味。曝干。捣罗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

治头痛鼻塞脑闷。通顶散方

藜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

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入鼻中。

治风头痛。上焦壅滞。心膈烦热。及治偏头痛。二圣散方

细辛(去苗叶华阴者)硝石(各一分)

上二味。捣研为细散。每用半字。发时入不痛边鼻内。如未已。方痛边鼻内。或用纸拈子蘸药。纳鼻中。

治鼻塞及头痛风痰。通顶散方

马牙硝(研细半两)地黄汁(一合)

上二味。相和。于铜器中。用慢火煎令干硬。取出研细。每挑少许入鼻上。吐痰即瘥治风头痛。及偏头痛。吹鼻方

莱菔子(半两)生姜汁(半合)

上二味。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入立定。偏痛随左右用之。

治头痛目晕。及喉痹缠喉风等。龙珠丸方

长蚯蚓(不拘多少)

上五月五日取。以龙脑麝香相和研匀。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姜汁涂鼻中。逐边各内一丸、立愈。

《医宗金鉴》

内热头痛

内热头痛属阳明,鼻干目痛齿颊疼,清热加味茶调治,便柲加入大黄攻。

[注]

胃热头痛,病在阳明,因小儿肥甘无节,胃火上炎,故发时鼻干目痛,上至头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宜加味茶调散清之。

(加味茶调散)

荆芥穗薄荷黄芩青茶叶石膏生自芷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

便秘者加川大黄。

(方歌)

加味茶调治头疼,胃经积热上攻冲,荆穗薄荷芩茶叶,石膏生用芷川芎。

《止园医话》

九、头痛

头痛、眩晕、神昏、谵语此种病象,更须分别虚证、实证论治,不可含混。大凡实证多新得,轻则眩晕(温病多有),重则头痛(温病、伤寒,凡热性病初作,多有此症。所谓表证,宜用发散药,然温病逆传已危,绝无表邪,而头奇痛者更多,此时万不可误认仍有表证在也。)再重(邪已入内)则神昏、谵语、发狂,此盖由于脑神经受侵袭(瞄膜炎、脑充血均有头痛。),在中医则责之心包络受邪(不属于表证矣),热邪胶滞膻中(邪入心包血分,亦有似表证之极重头痛、头昏,但不恶寒,而呕吐极甚,医者应参看其他症象认定之。)。此症在温热病中,最易误治,率因医者仅知内热二宇(虽此不能谓之误认,然一味清解或攻下。大便愈下,上热愈结,津液因热耗与攻下而益伤,陡变惊厥角弓反张、鼻干目吊、上窜无泪,或四肢厥逆、狂躁烦闷、胸高气促、呕逆、精神昏迷,粗工见此症状,认为结胸,与以小陷胸汤,是谓无的放矢。更或大加攻下,与以承气汤,是谓攻伐无过,盖邪不在肠胃,愈泻愈危,下愈虚,上愈实,医药杀人,即在于此。余对此症,不厌反复叮咛,必使学者深识此症为(内闭)邪热在上,邪入膻中,邪在血分,如非大便燥或热结旁流,此症不但不可仅仅调胃,更不可鲁莽攻下,致误人命,戒之戒之。)而不能分清热在何处。用药初则清凉,继则甘寒,继则苦降(此三法非无效者,但至内闭之候,无济于事矣。),三法既施,束手无策矣。(西药对于内闭险症,绝对无效,不必试用。)兹将余治温病试验所得,有效方法,详列于下,以备参考。(此由论头痛、.眩晕、神昏、谵语等病理,连类而及,阅者勿以为不伦也。)

①初得温病,咳嗽、头痛、呕吐、身酸或痛,舌白苔或无苔,脉或浮洪,身热或微恶寒,治宜注重上焦(肺经)类以轻清之品,开发肺气。例如连翘、双花、菊花、桑叶、绿豆皮、竹叶、贝母、荆芥、防风、薄荷、苏叶等(此后四味,初得有外寒束缚,头痛、身痛或恶寒者,方可加入。温病忌汗四字,须活看,不必拘泥。)治之为宜。

②温病稍久,邪不得解,口渴烦闷呕吐,舌苔黄绛,小便赤短,大便或燥或泻极臭之稀粪,身热,头晕头痛(此时头痛,万不可认为表证)脉沉数洪实甚则或反沉小(四肢厥逆咏多沉小儿拍宜注重胃中实热,酌加苦寒方可,若仍尽用轻清之品,病重药轻,无济于事,必兼用川连、石菖蒲、桑皮、瓜蒌或石膏、黄芩、栀子、郁金等(西医谓石膏毫无效用,盲从者即置之弗用,可再细心试验,即知余列此味,非率而操觚者),橘红、陈皮、大黄(余于此症,喜熟军,以温病病在上焦,不宜大下,故稍用熟军亦有大效,过下之弊,往往演成内闭外脱之险症,又不可不慎也)等药。此外再以病之情状加入清轻芳香、清热解毒之品,率多奇效。(参看医验)

③温病七、八日后,失治,热邪逆传入膻中,实为危候。(温病初起不难治愈,入此阶段杀人极速,中医奥妙即在此处,起死回生其效如神。惜学者临症茫然,不易臻此境也。)此时病者,并不能指定何处痛苦,所最著者,精神昏迷,呕逆更甚,头痛、头晕、无汗(绝非表证),或自汗,四肢厥逆,(若系多日不大便,小便赤短,潮热,亦可稍用泻药,大便不结不腹痛者勿用。)

目瞑,鼻干无涕泪,身体发痉,狂躁,胸高气促,(小儿误服泻药,尤多此现象,非陷胸症也。)甚则角弓反张。若用泻药太过,下愈通,上愈实(渚窍将闭),医者须认定此症,即系邪闭膻中。无形、无质,胶滞郁结既不在胃腑,亦不在肠,屡用攻下,是速其死也,此时惟一治法,即在以芳香上宣诸窍(石菖蒲、郁金、金银花、连翘、石斛等类,再佐以其他清热解毒之药),此时犀角一味,为必不可少之品(此药最昂贵,必要时匆惜也),至宝丹、紫雪丹,更为有效(此药开窍最速),神昏发痉之候,速以此类药救之,再参以滋阴药,例如生地、元参、麦冬,及以上芳香诸品,大剂(若呕逆太甚,可分数次服)缓缓与服(能一次服更佳,可一日两剂。),强半有生望也(此症稍延时日,多致不救。)。

久病亦有实证,例如胃溃疡症,率多经年累月,吾人读书要灵活,不可拘泥,胃脘痛一症,最要与心痛详辨,凡心口痛,而无吞酸、便秘、食后胀闷、呕吐嘈杂等等胃病现症者,多系心痛(绞心症、心炎等),宜以西药(中药无效)治疗,凡心口绞痛、气短,一经劳动凉风,立时痛起,喘促不能起立,痛时上连胸背(间有吐白沫一二次者)者,皆心痛危症,死期近矣,不可认为胃痛也(心痛一症,中医往往不易认识,故附识于此)。

以上因论神昏谵语,连类及于温病,又特举出温病内闭之危症,以告学者。此段文字应与前论大热似寒一节对照,自不致有误认。盖大热似寒之危症,是上关下格。(即肠胃热滞,上下不通气,因而内外不通气,是有形之热滞,所以非急开下窍不可,用重泻药)温病热入膻中之危象,是内闭外脱。(系热痰胶滞膻中,因而肺胀血滞心包,内外不通气,并非肠胃不通气,与肠尤无涉,是无形之热滞,所以越用泻药,病越加重,非急开诸窍不可。)此数语最为紧要,临症时要认清也。

至若虚证之头痛、眩晕,率多久病,不难辨认。大凡头痛时发时愈,或偏头痛,或眩晕,最为常见。中医论此症(此症亦有因实证头痛日久失治,转变为虚证头痛者,不可不知),率谓清阳不升,风火乘虚上攻(肝风)巅顶,及浊阴阻滞,气血瘀痹而然。;此说骤观之似近玄虚,然细参此理,实与西医神经性头痛、眩晕之说吻合。盖中医无神经二字,凡所谓络及孙络等名词,多指神经系而言,故有久病入络之说。其法之最有效者,例如熄内风(平肝滋阴之药,滋肾液,及镇摄潜阴,宣和清阳等药,屡试屡验,绝非玄虚(参看医验)。西药中治头痛、眩晕等药,亦非常灵验,然药力持续时间甚短,且不宜于虚证,屡试皆然,故附录于此(久服西药止头痛、眩晕,恐有侵害心脏之弊,且易呕吐,不可不慎。)。于必不得已时,偶一用之,略以缓和病势则可,慎勿常久服用也。(近人对于西药.一知半解,辄好滥用,最为危验,治此症之药,例如安基比林、咖啡涅等,均属剧药,如无真正西医学识,万不可任意用之,而咖啡涅一药,尤属剧烈,用不得当,危险立至,不可不知。)此症脉弦细者易治,洪大有力或无力(老年入及阳虚者多有此咏,此即西医说血压高之现脉),神昏谵语,亦有虚证(无热)至久病将死,多有此现象,不易挽救矣。

眼病及牙病,均能牵及头痛(神经影响),应先治疗眼病,或摘去病齿,头痛自愈。此非西医不能胜任,服中药及西药,绝对无效。(凡有长久之头痛,屡治不愈,必请牙科或眼科专门西医,检查确实后,治其本病,原因既去,(例如牙龈有脓)头痛自然根治。)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头痛

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失力以致头痛。不问何证。疑似之际。并可与如圣饼子。乌芎汤。外有臭毒头痛。一味吃炒香附愈。荆公解痛字义云。宜通而塞则为痛。

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热。头痛宜败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数。有头风晕眩。不可谓其无痛。而不以为风。切宜详审。未宜遽作虚治。若投补剂愈甚。别又无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诸般病后。卒然得此。是风晕分晓。宜小续命汤。加全蝎三四个。

有头风发动。顶后两向。筋紧。吊起作痛者。看其人挟寒挟虚。宜大三五七散。

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通关散。茶调散。清上之类。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宜芎辛汤。每服加全蝎五个。间进太阳丹。及如圣饼子或用大茶调散。八生散、追风散、大三五七散。觉上膈有热。大茶调散。并一字散。

痰作头痛。其人呕吐。痰多者。宜芎星汤。或芎辛汤去茶牙。导痰汤。加芎半钱。八生散。亦可用。有病此。发作无时。俗名痰饮头风。气不顺停痰上攻头痛。顺气为上。二陈汤。导痰汤。并有加料法。

头痛挟热。项生磊块作痛。宜都梁丸。

有烂头风。痒而痛者。于服头风药外。用乌醋磨铁锈涂。生姜汁。亦可揩擦。

怒气伤肝。及肺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汤。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或用芎附饮。因虚头痛。此为肾厥头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散。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所以用茸者。已于虚损门、眩晕证详论之。

感风寒暑湿四气。及伤食头痛。见诸伤门。

中酒头痛。见诸伤门酒食证。

作劳失力头痛。见本门。身体痛证。颈痛、因头痛牵引致痛者。当于头痛诸证中求药。若别无处。独在颈者。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气饮。食后服。

《冷庐医话》

头痛

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如太阳项强腰脊痛,阳明胃家实,少阳口苦、咽干、目眩之类是也。高士宗《医学真传》言头痛之症,只及太阳、少阴、厥阴,疏矣。

《伤寒寻源》

头痛

(附项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头项强痛专属太阳证.然他经亦互见.特太阳其专主耳.凡邪之自外而入者.必主头痛.如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与发热同机.风寒之邪.自外而入.其脉主浮.故可发之使从汗解也.

其有不从太阳而从少阳者.经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盖弦为少阳定脉.其头痛特邪之外溢于太阳.而非太阳之自病.故仲景特申发汗之禁.又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慎不可汗.而亦不可下.汗下俱不可.而从少阳和解之法.仲景虽不言.在人因证善会矣.阳明病尤忌发汗.经云.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此言风寒之邪.由表而入.热未入里.仍宜汗解.既入于里.则宜以承气汤下之矣.由此推之.湿热之邪.本在于里.而外溢于表.其初起每见头痛证.当以清里为主.微兼透表.里和则表自解.若徒与攻表.非但头痛不减.恐里证增剧矣.

太阴病亦有头痛者.经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霍乱.太阴证也.头痛发热.是阴病有转阳之机.惟亟去其里寒.则病出于阳而可治矣.

少阴一经.与太阳相表里.太阳之脉浮.少阴之脉沉.经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宜四逆汤.盖沉非太阳之脉.即不得同太阳发表之例.而与以大发其汗矣.太阴少阴.其脉上至颈胸中而还.不循于头.应无头痛证.然阴阳出入.互相输应.其机正妙于转.不能呆执而论.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病亦有头痛者.如经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也.厥阴头痛.往往直升巅顶.其有痛甚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不治.

太阳经病不解.转传入府者.其人头痛而小便不利.治当不从经解.而从府解.如经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盖所以运胸中之阳.以化寒水之气.使从小便则解.故曰.小便利则愈也.由是推之.其有热结于府.头痛小便不利.而又加以口渴.则宜以甘寒泻其府热.而头痛自愈.其法又可会矣.

太阳之邪并于上.则头项强痛.并于下则项背强痛.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此以有汗无汗分别风寒与发热同义.又经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另详痉门.又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盖气结于胸.则项牵连而强.故下之则和.此虽见项强证.而其邪又不关太阳也.

《药症忌宜》

头痛阴虚者

忌辛热发散,诸药录后。

宜补血益阴,甘寒,酸寒。

生地黄甘菊花当归黄柏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忍冬乌梅白芍五味子

头痛挟痰者

忌升,补敛,酸甘,滞腻,诸药录后。

宜豁痰降气,辛燥。

苏子橘红术贝母半夏前胡竹沥天麻

头痛挟邪热者

忌同挟风寒。

宜辛寒,苦寒,解散。

石膏薄荷芽茶黑豆甘菊花土茯苓乌梅黄芩(酒炒)

热极目昏便燥者,加酒蒸大黄。

头痛挟风寒者

忌补敛,诸药录后。

宜辛温发散。

羌活防风细辛蔓荆子荆芥薄荷川芎本升麻白芷生姜葱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