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最近的剧粉可以说是迎来了一段“蜜月期”,6月27日,大IP《陈情令》和《长安十二时辰》低调上线,立刻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其中《长安十二时辰》不仅引发了一群吃瓜网友的激烈讨论,更炸出了不少历史学者对其中历史人物事件和服化道的科普,足见剧组对唐文化还原的重视。

里面出现的芙蓉冠、咬唇妆、叉手礼……等流行风潮引起网友浓厚兴趣。其中热议最多的,当属唐朝的饮和食,其中“饮”,当属焦遂和曹破延河边喝酒的那场戏。

酒器篇:鹦鹉杯

曹破延从水里被焦遂(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焦遂五斗方卓然”的那位“焦遂”)救起、捞上岸;焦遂请曹破延喝酒暖身。当时,曹破延接过的白色杯子叫做鹦鹉杯,从里面倒出的酒是葡萄酒。

李白所做的葡萄酒醉歌《襄阳歌》中,曾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可见唐朝人喝葡萄酒讲究精致酒器,例如“鹦鹉杯”或“夜光杯”。

我们可以看到,“鹦鹉杯”、“夜光杯”,都是精雕细琢的精致器皿,口大壁薄,盈盈透光,方便与氧气接触醒酒、观赏酒体色泽;杯口均有一定收口,方便聚集酒香、也更容易摇杯;同时,鹦鹉杯有握把,手可以抓着螺尾巴把儿,避免手的热量传递给葡萄酒——这些特点竟然一一吻合现代高脚杯的工程科学,让现代人对唐朝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酒类篇:葡萄酒、米酒、三勒浆

唐朝之前,葡萄酒并不广泛,因为缺乏优秀的酿酒葡萄品种,也缺乏好的葡萄酒酿造工艺。

据《太平御览》,唐太宗贞观13年(年),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并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富庶,不设酒禁,葡萄酒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不过,唐朝的酒都是甜的,因为缺乏强力的酵母,发酵停滞在糖化阶段,并没有更多地向酒精转化;所以,虽然酒精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终究脱不了甜口。换句话说,如果你穿越到唐代,只能喝到“红葡萄酒”,却喝不到“干红”。所以,在唐代,残糖越低的酒越珍贵。

李白十分钟爱葡萄酒,在《对酒》中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唐朝也生产粮食酒,粮食酒大多呈绿色,系发酵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杂菌所致。“绿蚁新醅酒”、“灯红酒绿”这些古代诗词,都与杂菌造成的后果有关。

那么,喝带杂菌的酒,会拉肚子吗?答案:肯定会啊。

比如在宋代,苏东坡在黄州用糯米和蜂蜜酿过蜜酒,喝的人无不腹泻。对于自己的渣技术,苏东坡不仅不惭愧,居然还写信嘚瑟说,“瞧,我酿的根本就不能算酒(所以我没有违反禁酒令哟)”。

三勒浆:王恽《三勒浆歌》“今光禄许公复以庵摩、诃、毗梨三者酿而成浆,其光色晔晔,如蒲萄桂醑,味则温馨甘滑,浑涵妙理。及荐御,天颜喜甚,谓非余品可及,遂时供内府。”形象说明三勒浆就像葡萄酒那样,具有色、香、味的类似酒的外观和口感。连元世祖皇帝都非常喜欢,认为其它的酒都比不上三勒浆。唐代宗以三勒浆赐饮进士宴。

酒俗篇:酒宴醉酒妆

电视剧故事设定在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李隆基在《春中兴庆宫酺宴》书写了大唐宴请的大气恢弘、极尽繁华的景象:

不战要荒服,无刑礼乐新。

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

伐鼓鱼龙杂,撞钟角牴陈。

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当时女人可以喝酒,而且世人欣赏女人醉酒之美。李隆基眷恋杨玉环醉韵残妆迷人,戏称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于是宫中潮流影响至民间,女性化妆流行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叫做“酒晕妆”。

感谢良心剧组

让长安焦遂

佩金鱼袋、用鹦鹉杯、喝葡萄酒

这一连串的细节,爽到爆

他双手叉腰,涵盖一切、睥睨一切的气势

豪情万丈地报上自己名字

那一声“长安,焦遂”

将一个生活在盛唐长安城的人的

豪情、开放、荣耀

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盛世气象

真想梦回大唐

用一杯上好的葡萄酒

与焦遂爷爷举杯

敬大唐盛世,敬中华复兴

敬古今中国人充满必胜信念的盛世气度

永永远远!

快来,点在看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