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这个地方,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另外
北京中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是你知道吗?七夕节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称——乞巧节。 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但是在甘肃省仍然有一个地方保留着浓重的乞巧民俗文化,这里就是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的礼县、西和县一带。 西和晚霞湖巧娘娘像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乞巧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古诗里描绘的七夕乞巧的盛大的节日场面,现如今的乞巧则更为热闹。记得小时候每当乞巧节来临,我们周围好几个村都会参加,人很多特别热闹,人们聚集到一起,敲锣打鼓,对唱山歌或者乞巧的民歌,那些阿姨,姐姐声音特别清亮,隔了好远都听得清清楚楚,还有男女对唱的。歌词内容也特别有意思,要么表达对巧娘娘(织女)的思念和崇敬之情,要么赞颂美丽真挚的爱情,要么吟唱西和优美的风光,或者讽诵世态人情,内容多样,内涵丰富。乞巧仪式曲调也很丰富。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内容丰富,数量很多,舞蹈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道具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相传,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因此,人们尊称织女为“巧娘娘”。对于巧娘娘的喜爱,实际上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对于“女红”的尊崇。女红是指女性纺织、刺绣、缝纫的技艺,又称“女工”或“女功”。谁是第一个拿起针线的女性已无从可考,在古老的传说里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并悉心向部落里的女性们传授技艺,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女红的历史。 在甘肃陇南礼县,西和县,90年代以前这里的女生从小就会在妈妈和奶奶手把手的教学和熏陶下,学会一门手艺——纳鞋垫。类似其他地方的刺绣一样,这是一个很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计。首先把裁减衣服的剩余布料按照鞋底的大小裁剪出来,再用面粉做成的浆糊一层一层的粘起来,最上面一层用白色的布料。接着在最上面色的表面画上花、鸟、字等,然后用五颜六色的线一阵一阵的绣。妈妈纳的鞋垫通常供一家人使用,至于未出嫁的姑娘纳的鞋垫,一般则是在相亲,订婚的时候送给男方的礼物。到了年纪的男女,在媒人的撮合下,相互见面,如果女孩相中了男生,则会留下男方带来的礼物,邀请男生和媒人一起吃一顿女孩做的饭,当男方离开的时候,女生会拿几双自己纳的鞋垫,当做回礼,表明女生同意这门亲事。 西和县乞巧节的节会的核心区域之一就在距西和县城5公里的姜席镇晚霞湖。这里青山叠翠,绿树环绕,晚霞湖像一枚翡翠,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晚霞湖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人们在这里旅游,灌溉,养鱼等。在这个一年四季干旱少雨的地方,有这么一个水库带给人们不少的便利。每当乞巧节来临,附近村子的乞巧队伍都会来此聚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节段。 巧芽 姑娘们为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沸腾着。一位泥胎的巧娘娘身着霞帔坐在中堂,大家叩首膜拜。姑娘们用歌声抒发的,是西汉水养育的女儿们对传说中巧娘娘的祝愿,也是对自己花样年纪的祈福。待嫁闺中的姑娘描着青黛,穿上彩衣,花枝招展地游走着,粉面桃花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她们用自己的巧手扎起花束,炸上油香,端上供果,站在巧娘娘的神龛前,虔诚地齐唱《迎巧歌》: “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 “六月三十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一炷香,两炷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请到神桌上,天天给我教文章;巧娘娘请上莲花台,天天教我绣花鞋……” 美妙的歌声传遍仇池大地,在盛夏的河谷升腾,传递着姑娘们的喜悦,唱出她们内心的期待,期望自己有一手好女工,做一手好茶饭,嫁一位好郎君…… 迎巧 甘肃陇南礼县是先秦故里,悠悠的西汉水流淌千年,几千年前秦人的祖先曾在这里放牧。乞巧文化,正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他们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双手可以过上想要的日子,也崇拜神灵,通过祭祀祈祷,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为了更加规范地传承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每年暑假期间,姜席初中都要组织学校乞巧研习所的乞巧队员参加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校园乞巧情》,组织学生成立乞巧兴趣小组,并编制校本教材《千年乞巧情,神秘女儿梦》。 拜巧 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西汉水沿岸的许多村子,一直传承着这样隆重而盛大的祭祀仪式,每年从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深夜结束。过去,受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限制,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予神灵,希望获得保佑。未出嫁的姑娘则通过对巧娘娘的膜拜,希望可以开启智慧,获取生存的技能,早日嫁一个如意郎君。但如今,这片土地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也不限于种地了,姑娘们谈婚论嫁,也不再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了,但是这个习俗却越来越浓重。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也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劳一年的女性们跳舞唱歌的狂欢节,更是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歌颂与赞美。 娱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在外漂泊多年,每到七夕,看到外面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们争先恐后的过这个中国的情人节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想起故乡的乞巧,那些儿时以为纯是迷信的民俗,如今却是心中最浓的故乡的味道。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pz/10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魁首八匹马是什么意思,为何这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