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福州马蓝
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所著《图经本草》曾载:“福州有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荬菜,土人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根据地区用药习惯,其所述本草可能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 马蓝为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达1m。叶卵形至椭圆状矩形,长7cm-20cm,边缘具浅锯齿。本种的叶含蓝靛染料,在合成染料发明以前,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栽培利用。根、叶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可预防流脑、流感,治中暑、腮腺炎、肿毒、毒蛇咬伤、菌痢、急性肠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肝炎、丹毒。 花生同学这学期选修了一门中药材加工与养护的课程,恰好涉及马蓝的产地采收和加工。于是乎,逛园子去啦!大家一起来看啊。 福中医园子里的马蓝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猜猜我们要做什么?没错,就是要采收马蓝的茎叶做青黛! 青黛始载于宋《开宝本草》,曰:“青黛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康等。染淀,亦堪傅热恶肿,蛇虺螫毒。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别名蓝靛、靛花、靛沫等。主产于福建仙游,量大、质优,习称“建青黛”,以马蓝为原料。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载有蓝淀的制法:“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 参照以上方法,我们开始实验。 首先,选择生长旺盛的优质叶采收一些作为原料。 采收 然后将鲜茎叶拣去杂质,清水洗净,置桶中,加入清水,使茎叶全部淹于水中。 清洗 浸水 浸泡3天,叶腐烂,茎脱皮时捞去茎叶渣和表面泡状物随即进行打靛。 每kg茎叶加熟透石灰8-10kg,充分搅拌,待浸液由乌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捞取液面泡沫,在烈日下晒干。 熟石灰 书中载,加工时茎叶浸泡的时间以及加入石灰的量是影响青黛质量的关键因素。茎叶浸泡时间一般以叶腐烂、茎脱皮、枝脱节为度。在打靛中加入石灰量要适度。实验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在家里也可以试试呀。自己制作的青黛可以用来画画、制作黛块来画眉andsoon,只要你的脑洞足够大。好棒~~ PS:花生在逛园子的时候碰到了另一种植物也叫马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呢?看图。 此马兰非彼马蓝,中药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有时候同名但的的确确说的不是一个东西,大家要小心鉴别哟。此马兰为菊科马兰属植物。时珍曰∶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在《救荒本草》中载名马兰头,是民间常食用的野菜之一。 修身,正心,博学多闻。 本文作者:花生 本文作者:花生 图文排版:倩雯 图片来源:花生 声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z.com/qdls/4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分享关于感冒退热用药问题,药如何选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