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图白纸墨雨
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看得见、摸得着,却无色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且变幻莫测。我们很难描述出雨的具体模样,但自古以来关于雨的作品却不少。 古人有“疾雨曰骤,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时雨曰澍”的雨势区分,也有“天街小雨润如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蓑烟雨任平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形容,以无形的语言艺术赋予无形的雨或朦胧、或清冷、或倾盆的样子。 与文字相反,绘画则必须利用有形的笔墨才来描绘物体、烘托意境,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像雨这种无形之物是很难表现的。中国画以山水为主,避不开要画雨,且四季雨景皆有韵致,更是值得一画。 绘画中雨的表现方法莫非两种,直接有形、间接无形,将雨溶于山水景致中,揣摩雨景的规律,在空白画纸上将无限的灵感创意精彩地呈现出来。 短棹雨中行归舟遇大风雨,这是古代雨景画中最流行的主题,从宋代苏显祖、明朝戴进到近现代溥松窗,许多画师都留下了《风雨归舟图》的墨迹。 苏显祖是画风雨归舟的先行者。远山处用淡墨斜画出倾盆雨势,烘托出烟云莽莽、雨气濛濛的环境,之后《风雨归舟图》多受此法影响,直接用墨画雨。中景一人撑伞独行,从伞倾斜的角度和此人走路姿势来看,风雨颇大,树的形态也充分表现出了这点。近景处披着蓑衣的船夫急忙撑篙回岸,风吹起连连水波,逆流行舟十分吃力。 《风雨归舟图》苏显祖 戴进的《风雨归舟图》与苏显祖的颇有几分相似,尽管不是先作,但他的这幅作品却成为了此类风雨山水图的典范之作。与苏显祖的归舟图相比,戴进的描绘更加细致,且宽墨雨的描绘更为大胆,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出大雨滂沱的撼人气势,而中景翻折的树叶和水中摇晃的芦苇,让画面更丰富灵动。 此外,戴进还借鉴夏圭的画法,巧用留白和淡墨淋漓尽致展现出远山云雾翻腾的感觉,使得整幅画显得尤具气韵和动势。 《风雨归舟图》戴进 《风雨归舟图》蓝瑛 《风雨归舟图》张宏 《风雨归舟图》金农 《风雨归舟》溥松窗 雨外没骨山“烟中每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与水墨风雨突显的是大雨的滂沱倾盆之势,相反地以缥缈云雾来描绘雨景的手法更显气韵。 米芾的《云起楼图》又被称为《天降时雨图》,他巧妙地运用晕染来表现烟云掩映的景象,连绵的山峦相交处的空白恰到好处,描绘出了青黛朦胧、缥缈似幻、无声无息的江南黄梅天。陶渊明所写的“霭霭停云,朦朦时雨”应该就是这副风光。 《云起楼图》米芾 夏圭的《风雨行舟图》《冒雨寻庄》采用二分画法,前景是巨石拙树溪流,中景留白,远景则是孤峰突兀,虽没有用墨直接画雨,白蒙蒙一片却能反衬出山间风雨晦暗,显得意境深远。 《风雨行舟图》夏圭 《冒雨寻庄》夏圭 《雨山待渡图页》颜直之 《风雨归舟图》盛茂烨 他物衬雨不直接画雨,画师通过周围环境就能表现出下雨的感觉,被风吹乱的树枝、雨伞、蓑衣、波浪,这些都频频出现在了雨景画中,比如李士达的《关山风雨图轴》。 《关山风雨图轴》李士达 南宋李迪的传世名画《风雨归牧图》中没有雨丝,河中也没有波浪涟漪,乍一看给人天气晴朗的错觉。但岸边两棵参天巨柳的枝叶被吹翻,芦苇也被吹得差点儿匍匐在地,近处是两个骑牛牧童,一个孩子趴在牛背上用手紧紧地扶住斗笠,另一个孩子斗笠却被风吹落,正急忙回头寻找,这些动态的场景都充分描绘出了疾风骤雨的情景。 《风雨归牧图》李迪 同样的主题,却可以有相反的表现手法,傅抱石的《风雨归牧》和李迪的静中有动完全不同。《琵琶行》中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形容,这幅图中用嘈嘈来形容这雨势也是十分贴切。傅抱石擅用破锋快速扫出雨丝,整幅图苍苍茫茫,大气磅礴,不过也正是借用压弯的柳枝、艰难独行的牧童才更凸显出了雨势之大。 《风雨归牧》傅抱石 傅抱石是画雨景的大师,素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他的画作不求细致,挥臂潇洒、用墨酣畅淋漓,就像一场真实的暴雨泼入纸面,非常具有气势。 《潇潇暮雨》傅抱石 《暴风雨图》有“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的意境,山水失去了轮廓,茫茫一片笼罩在疾风暴雨中。 《暴风雨图》傅抱石 山雨欲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夏季暴雨来临之前的安静和喧嚣也值得一看。苏轼用“黑云翻墨”来形容云雨之势,陆游用“嵯峨云压”形容云雨之气,在张路的《山雨欲来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情景的结合。 近景的山峦草树刻画得生动有致,且着墨颇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右面的积云,虽然未用墨色,但翻腾活跃的气氛依然不减,且有一种紧张的压迫感,仿佛不一会儿翻滚着的云就会吞没整个画面,明暗适度的渲染营造出了山雨欲来前的气氛。 《山雨欲来图》张路 张路用俯视视角画云雨,刘珏的《夏云欲雨图》则是置身山腰一处,用翻转的云雾、朦胧的远山、摇晃的树叶来营造出山中风云激荡、大雨欲来之势。 《夏云欲雨图》刘珏 看了这么多风雨图,今夏赏雨时,也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往期精彩回顾: 茶识 给茶叶施一个魔法:发酵 平遥武庙|残破的古庙,即使被烧也无人疼痛 五月初五|图话端午 枇杷图|瞧鲜 紫苏 光阴荏苒的那个“荏”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ls/10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磅你还记得州庆放假时间,赶紧看过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