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蒙古屋
北京看痤疮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双蒙古屋 我的手机相册里,一直都保存着双蒙村古屋的照片。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田野披绿的季节,我随着采风团走进罗城小长安双蒙村。 双蒙村给人的印象地势十分开阔宏伟,身处其中顿感自己渺小。上万亩的耕地阡陌纵横,正在泛绿的庄稼像一块巨大的绿毯,从脚下一直铺向远方。几座秀气的小山包点缀其间,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村屯房舍错落有致,村庄绿树成荫,远山青黛,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一座座古朴的房子更是惊艳了来客,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我也不例外。 大石块铺就的道径把我们引进一间间古老的宅子,时空仿佛倒回到百年之前。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屋,它们或保留完好,或已坍塌废弃,有的已人去宅空长满野草,有的还住着恋旧的老人。古屋大多是明清时代修建的,用石块砌台基,在高出地面四十公分左右的台基上用青砖砌墙,斑驳的墙面长满青苔。屋脊两端用瓦片做成半弧形的装饰,像两个弯月镶在屋顶上。宅子大多围成小四合院,中间留有天井,每道门的门坎都是一整块的青石条。大门两边各安放一个石鼓,石鼓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山墙和门洞做得非常精致,每一块砖都用得恰到好处,横坚弯曲都严丝合缝。触摸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能感受到匠人们的温度。在东岩屯的一座古屋里,中堂的门口上高高挂着一块匾额,上面题有“皓首齐眉”四个大字,颜体阳文,黄底红字。在何家屯,分别看到了“进士”“耋寿荣增”“洋洋如在”三块匾额,这三块匾额分别用颜体、柳体题的字,因年代久远,朱红的底色已经退掉不少,但它们厚重、肃穆的气势依然直抵人心。从落款看,匾额大多是明清时期学政之类的官员所赠,每一块匾额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只可惜采风时间有限,没能深入了解。在双蒙村其实不止这几块匾额,在漫长的岁月里,大部分匾额已经丢失。匾额的出现,增添了古屋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也呈现了双蒙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双蒙村就有不少人考取功名。在官府任职有修职郞、登仕郎,更多的是任知县。双蒙村不仅出文人,还出武状元、抗倭英雄等人物。而且这里乡风文明,尊老爱幼、尚文习武之风气蔚然成风。 离古宅不远处,必有一座宗祠和一个古戏台。宗祠大门紧闭,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族里有重要事情商议才打开。宗祠外的碑上有序文敬告族人“莫为之先,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立一祠堂隆兹祀典,以振先人之功德”。宗祠两边立各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捐款人的姓名及金额。宗祠边上有戏台,应是人们在祭祀之后的演出,以这种方式敬奉先祖、传达祖训和对美的追求。虽然戏台已经失修破败不堪,但戏台基座的石鼓却还稳稳地撑起台柱。石鼓上雕有松树、梅花鹿、青蛙等图案,无不显示这戏台当初的辉煌时光。除了宗祠、戏台,还有村边的石门楼,它们也是古屋群的一部分,也就是当初村寨的闸门,人们进出必经之路,整个村共有四座石门楼。只是边上的围墙不见了,只剩下青石砌成的门楼。修建门楼的石头被凿得方正平整,石头上留有一道道细细的凿痕,大的起码有五六百斤,小的也有一两百斤。门楼高约5米,深达4米。向外的一面是圆形的拱门,向内的一面做成方形的,整个门楼外圆内方,寓意着这个村寨是个招财进宝的福地。门楼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经受风雨的摧残,顶端杂草灌木丛生,显得格外沧桑,却依然保留穿透时空的气派。整个古屋建筑的格局与河池本地的建筑风格有很大差别,那这些古屋的出处在哪里呢?我在何家屯祠堂前殿找到了答案。碑文有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太祖本琛本雍二公自荆楚来此”,说明了族人的由来。难怪每座古屋都保留着荆楚建筑风格呢。从记载上推算,一些古屋有着将近千年的历史。不去追究历史的原因,这里族人们的先祖从荆楚之地搬迁到这片土地落脚的时候,用几代人的心血打造新的家园,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印记着家乡宅子的样式,不管走到哪里,乡愁就会跟到哪里。那一砖一瓦垒砌出来的古宅,不仅体现了“庄重文雅中蕴含潇洒浪漫,既有山水素色中的浓艳,又有平铺直叙中的伟岸,还有奇正相辅中的和谐”的荆楚建筑美学,还承载着悠悠的乡愁。随着时代的进步,后人们搬离了古宅,在附近另择良地建起钢混结构的楼房,村里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搭起了新的舞台,水泥公路铺到村头,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学校正在扩建,村口立起的捐款修路捐资助学的碑刻。一边是欣欣向荣的新农村,一边是日渐荒芜的古屋。也许用不了多久,古屋将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前辈的生活足迹也将随之变成尘前往事,以后只能在在历史的照片里看到它们的古韵风姿,在历史档案里追忆先人们的事迹。“骏业注前朝七政三才天下经论为第一;鸿恩垂后世千文百谷人间教养实无双。”村文化活动室的这幅对联似乎在告诉人们:岁月荒芜了旧时的家园,却荒芜不了纯朴的民风和向学的传统。从双蒙村走出去的后人在各行各业都有所建树,他们不忘回馈家乡,总是想方设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出力,留在家乡的后人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作者:微语编辑:林鸿校对:莫丹婵 责审:蒙增师 监制:龙晓洁 投稿邮箱:xmlc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zz/9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景大浙江之湾南胜景11月514日雁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