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ldquo上火rdquo
“上火”可以说是个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词汇。它不是某种疾病的名称,而是口舌生疮、牙龈红肿、唇周面部疱疹、双目红赤、口干眼干、便秘、尿赤等一类症状群的通称。中国老百姓几乎人人知晓,一觉起来有的鼻窍流血,喉咙痛,有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有的脸上嘴角长痘痘,便秘等,而提及上火的原因,则充满生活智慧,从桔子、桂圆到辣椒、牛羊肉;从瓜子、花生到熬夜、生气,名目五花八门,但追究其理,人不尽同,言语支吾,不能所答。所以,本文站在医学的角度,从中西医两方面介绍对上火的认识。 一、中医对上火的认识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但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了,就会表现出病症,统称“上火”。而火邪为阳邪,其性炎上,翻灼、升腾,上扰神明,则心烦失眠;火易耗气伤津,消灼津液并迫津外泄,症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火易生风动血,灼伤经络,破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另外,火邪入血分,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 在中医眼里,“上火”与个体体质有必然关系,人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9大类,而阴虚质、湿热质更易受外界影响,而上火。除了个人体质因为外,中医认为上火的原因不外四个方面: 中医对上火的认识,则根据性质分:上火分为虚火和实火,根据部位分:上火可分为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根据脏腑分:上火又可分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等,治疗上施以辨证论治,选择药物进行调节。下表列举了部分用于清除脏腑热邪的中成药。 分类 症状 常用中成药 肝火 目赤肿痛,同时伴有头晕胀痛,口苦咽干、胸闷胁痛、性急易怒。 解郁清肝:小柴胡颗粒、加味逍遥丸; 肝火炽盛: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肺火 口鼻干燥、咳嗽带血、胸中烦热、黄稠痰 玄麦甘桔颗粒、羚羊清肺丸 胃火 胃部灼热疼痛、牙龈肿痛出血、口臭、胃中烦热、大便干结 牛黄解毒片、三黄片、清胃黄连丸 心火 心烦心悸、面红耳赤、口干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 牛黄清心丸、导赤丸 虚火 失眠盗汗、五心烦热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特别提醒:1、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中含有毒性药材雄黄,不宜超量服用,不宜久服,否则可能引起砷中毒;2、当归芦荟丸中含有青黛,青黛有一定的肝毒性,注意监测肝功能。 二、西医对“上火”的认识 现代医学没有与“上火”相对应的病名,认为上火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情况下出现的局部感染、应激状态下机体内环境失衡及能量代谢等相关。目前对“上火”的解释主要有炎症感染、应激、中分子物质过多和蛋白质分解异常等几种假设。 1、与局部病毒感染有关。 2、与食物中结合水氢键被破坏、丢失有关。 3、与中分子物质过多有关。 4、与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异常有关。 5、与维生素的缺乏有关。 6、与机体应激状态有关。 7、与肠道肠道微生物有关。 肠道内的微生物已被证实直接参与了宿主的各种代谢过程,具有生理营养、生物拮抗、免疫调节、促生长、抗衰老、促进造血功能等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及粘膜免疫,而产生“上火”。 参考文献 1.谢志军,王伟杰.上火病因病机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7(3):-. 2.汪琴静,包洁,李思敏,等.“上火”与病毒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4(3):-. 3.潘照,朱星瑜,范永升.从能量代谢及粘膜免疫看“上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8):-. 4.何蓉蓉,姚新生,栗原博.广东凉茶的“泻火”作用与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1(6):-. 5.李亚英,李燕,付新梅,等.系统药理学法研究“上火”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J].分子科学学报(中、英文),,31(2). 6.苏鑫,孙大中.“上火”与应激反应相关性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1):32-34.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z.com/qdzz/4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味学中药板蓝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