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白癜风会遗传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engzhuang/m/15181.shtml

中国美人图鉴

中国古诗文的世界缤纷万千,形容美人的诗句更是深刻丰富。

宋玉的《神女赋》里,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李延年的《歌一首》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李白的《清平调》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在古人如梦如幻的诗句中,我们一起揭开中国古代美人的面纱。

眼睛

在我国古代文学及绘画作品中,对人物的描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轻佻、张扬、机灵的人都是“丹凤眼”,而美女多为“杏核眼”。

丹凤眼

杏仁眼

丹凤眼是最具有东方魅力的眼型,在中国传统审美标准上,丹凤眼被认为是最妩媚、最漂亮的形状。这种眼睛形状细长,眼裂向上、向外倾斜,眼尾微微上挑,多是单眼皮或内双。自古有云:波长贵自成,秀气又神秀。凤眼者才华出众,聪慧过人,功名远大。

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便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除了丹凤眼外,杏仁眼也是我国古代美人多有的眼型。

同样是来自小说《红楼梦》里的著名美人薛宝钗,她就拥有一双灵动的杏仁眼。杏仁眼顾名思义就是眼睛如同杏仁般又大又圆,轮廓完美。《红楼梦》里面形容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点出了她的清秀。

薛宝钗

而在古代的《诗经》中对杏仁眼也有着“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的描写,用晶莹的露珠来比喻杏仁眼的灵动传神。

嘴巴

早在先秦时期,古代的女孩子们就会以朱砂作唇妆来使用,楚国才子宋玉在其名著《神女赋》中有着这样的描述:“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这其中所写的“丹”指的就是唇妆的主要材料——朱砂。

汉代以后,出现了“点唇”这一专业名词,女性点唇时上唇小,下唇大,嘴角的部分用粉来遮盖。魏晋时期,人们则崇尚淡妆,那时的唇妆根据点唇者的嘴型稍作描绘、点缀。

汉代

到了唐代,由于当时国风强盛,社会繁荣,人们喜欢用明艳的色泽来凸显自信张扬的个性,于是唐代的化妆术与汉代的相反,点唇时上唇大,下唇小,先用妆粉涂满整个嘴唇,再用口红描绘唇型,这种烈焰红唇的妆容蕴含着盛唐奢华的气象。

唐代女子妆容

而从宋代到明清,女性唇妆则开始回归到以娇小为主的审美标准。通常人们在点唇时,往往会在下唇的中间处点有一抹小樱桃状的口红,认为这样的樱桃小口才能反映出自身的娇美。

眉毛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

对于眉毛的要求有四条:弯长有势、昂扬有神、疏爽有气、秀润有光,人们尤其注重光彩,就是眉毛的灵光,让人看起来十分精灵神采。

眉毛与眼睛是君臣的关系,眼睛是君,眉毛是臣子,眼睛体现内心活动,而眉毛就是眼睛的晴雨表,心有所动,则眉毛先行。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有真正意义上的眉毛,眉毛在面相学中代表情感、感情、情谊,只有人才有这些心理与社会活动,而古人对美貌的评判又离不开面相,所以,眉毛在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先秦素雅之美

《卫风·硕人》描写了卫庄公夫人齐庄姜的形象:“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中的“蛾眉”即是对齐庄姜的长而弯弯眉毛的赞美。可见,先秦的眉妆没有过多的人工修饰,取名“蛾眉”。以示眉型仿照了蚕蛾的触须,既长又弯,给人以清新素雅之感。

汉代魅惑眉妆

汉代眉形多种多样,从长眉到八字眉,还有以眉色命名的远山眉,以及愁眉。

其中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长眉,风行于汉代贵族女子中。长眉的特点是长和阔。而这股流行之风吹向普通百姓,还得归功于汉武帝给宫人螺子黛画眉和“令宫人扫八字眉”。八字眉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六朝多彩眉色

《洛神赋》亦有“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赞辞,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眉式仍循环前朝正统的蛾眉与长眉,亦有复古之情寓于其中。

虽然眉式单一,然而眉色的丰富却让眉妆从质朴走向了富丽。翠眉盛行,兼有黑眉与黄眉。眉妆亦从宫闺豪门扩大到了民间。

唐朝大放异彩

初唐的月眉即月型眉,宽而曲,已渐露出阔眉的初兆,到唐高宗时代逐渐过渡,于则天帝在位时达到高潮,持续至开元盛世。

盛唐流行的眉型为长、细、淡,名称有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

晚唐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以及血晕妆、柳眉等时尚眉样。“桂叶双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图》中跃然纸上。

宋元回归质朴

宋元两代的宫女和民间女子的眉妆基本是复古的长蛾眉。宋词中,有《阮郎归》中的“青梅如豆柳如眉”。宋代后妃都偏爱唐代遗风的倒晕眉。倒晕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晕染扩散,由深入浅,化入鬓发。

明清楚楚低眉

明清两代,专制的加强致使女子委顺从命,矫饰雕琢,因而清代女子的眉妆的特点:眉头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长纤细。曹雪芹笔下才高气傲的林黛玉正是“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皮肤

除了要有好看的五官以外,皮肤光滑、细腻和洁白也是中国古代美人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曾赞美卫庄公的夫人庄姜“肤如凝脂”,意思是她的皮肤如同凝固的油脂般柔滑、细嫩。此外,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千秋岁·深帘静昼》里,也有着“凝脂肤理腻,削玉腰围瘦”的描写。

自先秦以来,我国就以肌肤白为美,常用“雪”与“冰”来修饰美人的肌肤。在庄子的《逍遥游》一诗中描绘姑射山上的神人究竟有多美,就用了“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来形容。而东周战国时,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就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夸赞邻居东家小姐为“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具体美人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西汉汉族人。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将她们画成画像,看图召见宠幸。那时的宫人都贿赂画工要求将她们画的好看些,唯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被画的最丑,从未被汉元帝召见。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结果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当时的许多画工都杀了。可见王昭君容貌之美。

著名诗人王安石写道: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昭君告别故土,和亲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雁嘶鸣,心绪难平,于是在马上弹奏了《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然而,后人对她的评价不仅局限在容貌的美丽,更多的是她为边塞和平所做出的贡献。唐朝诗人张仲素说昭君出塞后,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繁荣景象。她带去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自昭君出塞之后,汉匈贸易开始繁荣,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相比于其他美人,昭君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她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体现了勇气,坚强,勤劳与智慧。

美人之美,更在神美。

中国古代的美人不仅仅指美女,还包括美男。卫玠,晋朝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传闻他五岁时神态便异于常人,乘车到街市上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打造的,因为他的皮肤像玉一样白,像玉一样光润。

当时西晋的官员王济这样评价道:珠玉在侧,觉我形秽。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他觉得卫玠像是珍贵的珠宝玉石一样站在身边,让他深感自己外表丑陋。和卫玠一起出门游玩就像有颗明亮的珍珠在他身边一般光彩照人。

卫玠后来从豫章郡迁居到京都时,人人都知道了他神仙般的容貌,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传闻卫玠就这样被人“看”死了。当然,后来史书记载其因“劳疾遂甚”而死,但从这传闻中也可体会到美男卫玠的玉人之美。

晚唐代诗人孙元晏还写过一首名为《晋·卫玠》的诗:叔宝羊车海内稀,山家女婿好风姿。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现在的人们提到美貌、身材,总觉得这是一种肤浅的想法,但是在古人眼中,美是一个综合性、包容性的概念。美人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身轻似飞燕是美,身形硕大且俨也是美;容貌的美是美,心灵神态的美更是美。

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这样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盛唐的恢弘壮阔、中唐的五光十色、北宋的人文荟萃、元代的舞台大观、明代的市俗世界、清朝的末代典雅……

从中华民族的审美史中,透露出更多的是这个民族色彩斑斓的心灵史。

来源

17新闻D33吴嘉惠17新闻D30潘小韵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xw/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