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女摄影家回归5年后用摄影书写了一
金向怡,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法国北加莱美术学院、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当代艺术摄影与电影双硕士学位。曾任国企编辑、电视台摄像、大学教师等。现为独立艺术家、电影人,生活工作于杭州。 代表作《归来的流亡》曾入围法国才华摄影基金,TOP20中国新锐摄影师、阮义忠人文摄影奖,获平遥国际优秀摄影师等多个国内外摄影奖项。作品在多家博物馆、画廊展出,并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画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于年3月正式出版。 金向怡,索邦讲座大礼堂,我在吕克·贝松的《Lucy》里客串了一个学生坐在这里 金向怡,我在北加莱高等美术学院里的展览 创作起源于我留学法国时对离散的思考,我将自己的乡愁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故事中的回归与流亡。从在法国作为一个异乡人思念故乡,到回国后作为一个局外人看故乡的发展,再到最后在故乡找到另一个他乡,这中间,我的问题是:乡愁是什么?回归又是什么? 于我而言,面对正在经历巨大时代变化的故乡,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回国五年,我用一本书、一部纪录片、一部长片剧情电影,交代了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情感。 《归来的流亡》以电影叙事的方式展开,是我探讨离散与回归的一组作品,由50多张照片组成,分离散与异乡、故乡与回归、另一个故乡——永久的流亡三部分,分别表达了我不同时期的乡愁。——金向怡 故乡 “《归来的流亡》全篇近60幅自传体影像集,是一首电影叙事诗,“我”经历了青春奋斗,急切地回归家乡,面对现代化社会进程中故土的变迁和故人的离散,“我”挣扎着寻找心灵的安身之处…… 面对这组作品,我们无法仅仅按照摄影的方式去观看和理解。在图片摄影的常规语言中,叙事的方式可以是线性的发展,也可以是对比的处理,或者类型学式的平行排列展开。金向怡“归来”的故事是一种典型的电影故事长片叙事思维。无论是她的整体作品,还是精选15张而形成的短片,从景别的选取,到编辑的逻辑,都是电影叙事、起承转合的蒙太奇表述。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开篇,将自己直接拍摄到画面中,如同电影中的剧照,无论是他乡滚滚的麦浪还是远山青黛下楼宇拥挤的故乡城市,画面色彩都是阴郁的,“我”内心澎湃却沉默不语。这缓缓道来的叙事方式正暗合了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东方美学式电影。 《归来的流亡》如同电影一样展开蒙太奇剪接,传统结构的墓地特写照片,光影斑驳,诉说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乡土背景。生活中的街道、被拆除建筑的日常性空间影像,有力地揭示了当下的社会状况。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空间中,人物登场”。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被遗弃的骸骨 异乡的麦子 流亡是一辈子的事 回到母体 我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我的故乡和乡愁是否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其实不然。我发现自己成长的南方封建大家族是有着根深蒂固的血脉延续和禁锢,我知道自己在家谱上的位置,知道祖先们埋葬的地方,这片土地同时还埋葬着世上最爱我的人,而活着的人还能记得我。 祖坟 仅仅这些,乡愁就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可是在另一方面,过快的城市化使得某种“故乡”正在消逝,对金钱极大的崇拜与追逐最终将“乡愁”挤压到活着的人的日常生活中。 其实,回归故乡是一个伪命题,时间都是在前进的,不可能后退,就像我们不可能回归童年,但是故乡这个东西是存在的(金向怡)。 海与梦 外公 看不见的伤痕 无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xw/11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若不到宁国,何以知晓这份柔情入骨小度看
- 下一篇文章: 甘肃天水秦安莲花镇之行记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