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展示语文备考卷Ⅰ,后附全科下载方式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备考卷

语文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    吞噬    不可名状    健壮

B.一览无余    吞噬    不可思议    粗壮

C.一览无余    吞没    不可名状    健壮

D.一望无际    吞没    不可思议    粗壮

D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第一处,“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一览无余”,一看就全在眼里了,形容事物简单或平淡无味;语境说的是一眼望去,青色草浪没有边际,应选用“一望无际”。第二处,“吞噬”,吞食,并吞;“吞没”,淹没;语境说的是湖水淹没草洲,应选用“吞没”。第三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从语境看,这里形容的是神秘莫测的自然的力量,应选用“不可思议”。第四处,“粗壮”,(物体)粗大而结实;“健壮”,强健;语境把五条河比作动脉,用来修饰动脉,应选用“粗壮”。故选D。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香的饭菜,——听到雨声了吗?”老陈低声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

D

本题考查辨析破折号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一要了解破折号常见的作用,二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常有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表示话题的转换;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起总结上文的作用;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B.因与鄱阳山相接,湖被用山的名字来命名,即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C.因与鄱阳山相接,湖被用山的名字来命名,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D.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即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偷换主语,“与鄱阳山相接”的应是鄱阳湖,而后句的主语却是“湖的名字”;“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语序不当,多项修饰成分并列,表领属性的“中国”应放在“最大的”的前面;C项,“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语序不当,多项修饰成分并列,表领属性的“中国”应放在“最大的”的前面;D项,“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偷换主语,“与鄱阳山相接”的应是鄱阳湖,而后句的主语却是“湖的名字”。故选B。

20.请参照①的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6分)

A.甲:核电站有着微量放射性,因而核电站是肮脏的。

乙:①既然有微量放射性的都是肮脏的,那么有着微量放射性的大自然也是肮脏的了?

B.赫尔岑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让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甲:宗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怎么可能不是科学呢?

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宗教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

乙: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然流行的都是高尚的,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③既然对人类有用的都是科学,那么石头也是科学?

这是一道反驳的题目,注意先找反驳的观点,然后找到观点的同类的东西得出荒谬的结论即可。如②“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的意思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可以列举其它流行的东西如“感冒”,得出“流行感冒”高尚;第③句甲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对人类有用的都是科学”,然后列举“有用的”东西,比如“石头”,得出“石头是科学”的荒谬的结论。

21.下图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概括这幅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观察画面的结构形式,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各个部分的内容,在进一步看清各个部分的要素,找出其表现的对象或行为,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形式组织文字作答。本题要求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概括这幅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这里主题非常清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也非常明确,认真读图作答即可。首先我们发现圆形的结构图首先分了三个部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部分中间还有一个黑圈,意味着是核心内容:全面发展的人;三个部分各自又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所以按照合理的顺序准确表述即可,也就是由内及外,先说核心内容,再说三个方面,最后说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字以上。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本题所给的材料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审题时可采用“主旨领悟法”。年轻人种紫藤花给邻居带来阴凉,楼下邻居种葡萄送给年轻人作为回馈,邻里之间关系和谐。由此可得出材料的主旨,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懂得分享才能和谐相处。也可以采取“由果溯因法”来审题立意。为什么会有楼下邻居种了葡萄回馈年轻人的结果呢?追究原因就会知道,是因为年轻人种的紫藤给邻居带来了阴凉,他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邻居,邻居心存感恩也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年轻人,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学会分享、懂得感恩、邻里和谐相处等。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立意:(1)分享使快乐加倍;(2)受惠应懂得感恩;(3)邻里当和睦相处;(4)分享让相处更和谐。

九大学科-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备考卷(2套/科)下载获取方式:1.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tx/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