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卅九芙蓉
阿芙蓉是鸦片的雅名,脱胎于阿芙洛狄忒,水芙蓉说的是荷花,木芙蓉才是今天的主角。 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Linn.),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名地芙蓉(《图经》),木莲(《纲目》),或拒霜花。“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说的就是木芙蓉。 木芙蓉花叶根皆可用,性微辛平,无毒,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消肿排脓,主要用于治疗痈疽肿毒恶疮,缠身蛇丹,烫伤,目赤肿毒,跌打损伤等。可以看出,木芙蓉主要是一味外科用药。 其内服外用皆可,但以外用为多。《纲目》载芙蓉“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药奁启秘》有玉露散,单用芙蓉叶研末,银花露同蜜调,或以菜油调敷。治疗流火、丹毒、疮痈诸毒,紫赤腐烂,及一切热毒之症。《普济良方》又有芙蓉散,单用芙蓉叶,治一切痈疽疔疖。可以见得,单味木芙蓉治疗外科疮疡,已是具有足够的疗效。 “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疮疡以热毒、火毒为多,木芙蓉常配伍同类清热解毒之品,相须之用,以增清热解毒之效,如配伍大黄、黄柏、黄连、菊花等等。《洞天奥旨》有清凉膏,用芙蓉叶配以大黄,治疗痈肿疔疮。 痈者壅也,木芙蓉亦多佐以消肿散结之药,元代《瑞竹堂经验方》有首清露散: “白芨、白蔹、白薇、白芷、白藓皮、朴硝、青黛、黄柏、大黄、天花粉,青露散(即芙蓉叶),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调,围敷,如干时,再用姜汁润。” 方中用青黛、黄柏、白薇、白藓皮、大黄、芙蓉叶等泻火解毒,以治热毒内结;配以白蔹、白芷、花粉、朴硝、白芨等散结消肿排脓,以治壅结肿痛。后世《外科大成》二青散、《青囊立效秘方》清露散,皆是从此方而来。 对于消肿排脓之品,木芙蓉还常配伍赤小豆。《本草汇言》引《小品方》,以赤小豆、芙蓉叶各等分治疗痄腮热肿。考《本经》以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李时珍亦对其尤为推荐,其言木芙蓉治疗痈肿,“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内经》有言“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医宗金鉴》则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可见疮痈肿疖多由气血不利,故治疗多配伍活血化瘀或芳香通络药物,如乳香、没药、麝香等等,以流通气血,开通经络。《医学心悟》有芙蓉膏,方用赤小豆、芙蓉叶、香附、菊花叶、白芨,再加麝香,米醋调敷。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说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用方的配伍应用,与内治法大致类似。再观“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仙方活命饮之组方,则不难理解诸外治方的组方用法。 中药的外治法,内容丰富,分敷、围、涂、熏、浴、擦、熨、罨、蒸、浸、洗、扑等。木芙蓉外用主要是围法,古称“帖法”、“帖熁”、“围药”等。根据病情选药,研为细末,分别选用醋、酒、葱花汁、银花露或油类等调敷患处四周的方法,清代吴尚先称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曾言“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此法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有专篇论述。纵览木芙蓉诸方,其所用的赋形剂有水、浆水、井华水、米醋、酒、蜂蜜、银花露、鸡子清、香油、葱汁、童便等等,功效各自不尽相同。 疮疡内治,世皆分消托补三法,而外治则初期箍毒消肿,阳证用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锤膏;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阳和解凝膏;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中期脓成宜切开排脓;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木芙蓉治疗疮疡,李时珍以其“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普济良方》芙蓉散亦是“初起者即消,已成者易溃,已穿者易敛。”然木芙蓉终究为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药,纵览诸方,也是清利消散为多。《疡科心得集》于“日用应酬围药”后言“火盛者,用芙蓉叶汁;寒盛者,用葱头汁调敷。”故其主要还是用于阳证疮疡的初期和成脓期,阴证则需配伍使用,如《外科十三方考》之麻凉膏,配伍川乌、草乌。 木芙蓉内服方并不多见,《红楼梦》倒是记载了一方冷香丸,药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治的倒也是宝钗身上的热度,至于方子真假,各位也权且当小说看看罢了。 水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打赏:给作者众筹一点奶粉钱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tx/1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柿饼
- 下一篇文章: 彩墨中国精英之陆越子其人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