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御窑金砖被誉为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极品,备受明清两朝皇帝的青睐,是明清时期皇宫建筑的御用建筑材料。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在民间物色工匠与材料,工部尚书经过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知道了苏州陆慕的砖窑,于是下令其为皇家建造宫殿,史料记载:“始砖于苏州,责其易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苏州陆慕的砖窑由于质量拔尖,深得永乐皇帝朱棣的喜爱,被赐“御窑”,意为皇家御用砖窑。

“金砖”并不是黄金砖头,它指的是规格在一尺七到二尺二之间的大反转(一尺约32.7厘米)。在一部名为《金砖墁地》的古籍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陆慕御窑,坐落于现在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的御窑村西,御窑村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为御窑金砖而闻名全国,村子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是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带,土壤为黄色粘质性,这种土没有杂质不含沙,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建筑房屋的优质黏土,可用于制作质量上乘的金砖。在气候上,这里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水量约毫米,无霜期有多天,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非常适合金砖砖坯的成形,除此以外,优越的交通环境成为御窑运输金砖的有利条件。

如果从紫禁城修建开始算起,苏州相城御窑烧制金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将近六百余年,但我认为,苏州金砖的历史,应该要更长,如果单纯从苏州的砖瓦历史去考虑,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而御窑金砖是因为得到明代皇帝的赞赏,才得以闻名于世。明代除了苏州以外,北京和南京地区的金砖同样出名,苏州陆慕能从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紫禁城的修建,是由工部郎中张问之亲自督办的,陆慕御窑村由于抓住了这个契机,将金砖的名气,推向全国。明代的陆慕御窑村金砖的价格也因此而水涨船高,一块金砖的价格可以抵过一石大米。(年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拍卖专场就在杭州举办,89块明清御窑金砖拍出万元的不菲价格,得到了“一两黄金一块砖”的美誉)。明代的御用金砖在修建紫禁城后主要是专供皇家服务,而到了清朝,世家大族的房屋,苏州园林以及庙宇道观也开始用上了金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门(天安门)的地面铺设等地方用的就是这类御窑金砖。金砖除了其材质坚硬以外,还有很多优势,比如,金砖做的地面,冬暖夏凉,能自动平衡干湿度,梅雨天气不会过于潮湿,冬天也不会太过干燥。

苏州御窑生产的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颜色呈青黛色,古朴典雅,方正光滑,质量上乘。金砖的大小形制一般比较固定,尺寸有严格标准,按照现在的尺寸标准,明代的金砖大概长66厘米、宽66厘米、厚8厘米,而清代的规格要比明代的大,长约72厘米、宽约72厘米、厚约10厘米,所以也有人将明代金砖称为“小金砖”,将清代金砖称为“大金砖”,大概在乾隆时代,苏州御窑出现了一种长约55厘米、宽约55厘米、厚约8厘米的金砖。

金砖的制作技艺比较复杂,大小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流程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每一个流程都有很严格的指标要求。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标,就会前功尽弃,必须重新开始,能够熟练掌握金砖的制作过程的人才是少之又少,自从年御窑金砖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制作御窑金砖的工艺才开始得到了一个安全的保障。21世纪的金砖制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余工序均沿袭数百年传统工,金砖的制作技术可以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和城乡规划建设的需要,陆慕古御窑曾被纳入整改范围,面临被拆除的囧境。一方面,由于陆慕古御窑的周围没有可以支撑其继续制作金砖的原料,另一方面,金砖生产技术早就脱离了陆慕古御窑这个地方,已经走向规模化生产(也只有走出去才能长久发展)。但是,从保护文化遗址这个角度出发,又必须保护陆慕古御窑的遗址,这个地方是御窑金砖的发源地,只有保护好这个遗址,才能不忘历史。

为此,国家文化保护局从城市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两不误的角度出发,在相城区启动了陆慕的古御窑保护工程,首先出台了陆慕古御窑保护框架意见,御窑古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和建控范围,并落实保护单位和保护人,并由国家出资,对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保养。

与此同时,苏州市相城区立足于“御窑金砖生产基地从中心城区突围出去”的目标,在绕城高速以外地区广泛寻求符合要求的御窑金砖制砖泥源,并把泥质相近的北桥街道灵峰村西部地区选为新的御窑金砖生产基地。迁移到灵峰后,逐渐形成了“南研发展示、北生产烧制”的格局。据御窑金砖第六代传承人金瑾介绍,陆慕御窑砖瓦厂的灵峰生产基地建成后,她和厂里的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砖雕、金砖工艺品、金砖手写板等金砖延伸产品的开发上,奠定御窑金砖“二次创业”基础。

御窑金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承,它折射出来的,是苏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对御窑金砖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义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tx/1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