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口腔黏膜疾病,具有周
擅长白癜风诊治 http://m.39.net/disease/a_5567161.html 导语: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各部位,如唇、舌、颊、龈、腭等角化差的部位,反复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发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病因较为复杂 1、病名 复发性口腔溃疡一词在古代医书中并无直接记载,但根据其局限性溃疡、灼热疼痛等症状,本病应属“口疮”、“口破”、“口糜”等范畴。口疮病名在古代医书中多有记载,如《幼科折衷·口病》中记载,口疮的发病是由于小儿将养过温,心经积热,熏蒸口舌而成。清代《医宗金鉴》里将其命名为口破。 《医碥·杂症》记载:“口舌状如无皮,曰口疮;糜烂,曰口糜”。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正式将复发性口腔溃疡归为“口疮”范畴。近年来,小儿的饮食习惯及结构发生了改变,喜食肥甘厚味,嗜食甜腻,导致小儿患病率逐年增高,而且溃疡创面疼痛、烧灼感明显,小儿难以忍受,病情严重者可有流涎、拒食、哭闹不安等症状。 2、病因病机 小儿口疮的发病与自身体质、胎产因素、外感邪气、喂养不当、他病迁延等密切相关。《圣济总录·小儿门》:“小儿口疮者,由血气盛实,……,盖小儿纯阳,易生热疾,……,血脉壅盛,皆致此疾”,明确表明小儿特殊的纯阳体质,易化热生疾的特点。小儿生长发育尚未完全,胎热、胎寒等先天因素对小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秉均曰:“夫口疮,……,更外感风热所致”,小儿感受风热之邪,引动脾胃之热,上熏口舌而发病。小儿脏腑柔弱,脾气不足,若喂养失宜,伤及脾胃,成积化热,熏蒸口舌成疮。此外,古代医家认为口疮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或者并发症之一而出现,如麻疹余毒期、痘疹后期以及泄泻吐乳后均可出现口疮。 从病位角度看,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口疮的发生与机体多个脏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如心、脾、胃、肝、肾、肺、三焦,以心、脾二脏为主。宋代杨士瀛认为唇舌干燥,口破生疮,是因心脾受热所致,明确表明心脾积热与口疮的密切关系。《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中指出脾胃虚弱,虚火上犯也可引起溃疡。 服用寒凉药却不能痊愈者,是由于中焦脾胃虚寒不能抑制上炎之肾火所致。除心脾外,还有胃经“入上齿,环口唇”,且阳明经多气多血,血、热、瘀三者相互搏结,阴伤正虚,日久发为口疮。肝经“从目系下颊里,还唇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气滞,木乘脾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且脾胃失健是引起口疮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肾为先天之本,病久及肾,肾阴不足,肾火偏亢,上熏口舌而生疮。《证治汇补》记载口疮局部颜色有红、白两种之分,白色为肺热,红色为心热,红白相兼者为心肺俱热,强调了肺热与口疮发生的关系。此外,三焦阴阳虚实寒热的失衡也可以导致口疮的发生。 近年来对于口疮病机的探索中,湿、痰、瘀、毒等致病因素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因为这些致病因素不仅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更能影响其预后以及口疮的复发情况。湿邪是复发性口疮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主张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湿浊停滞,反复浸润侵蚀口唇,导致口疮的发生。 湿邪久恋,酿成湿浊,迁延难除,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痰热内蕴是口疮的核心病机,认为多数现代人健康状态较差,且饮食不规律,脾运失健,湿浊中生,郁久化生痰热。口疮病久,邪气深入,损伤络脉血分,络脉瘀阻发为口疮。气郁日久化火,或阴虚日久,或饮食不节,导致火热内生,蕴结化毒,火毒上攻,发为口疮。 二、了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病症,分型会存在差异 目前口疮临床最新版的分型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心脾积热证、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脾虚阴火证和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同时,近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的辨证分型有不同的想法。 在络病理论基础上,将口疮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来论治。发作期以实为主,分为心脾积热、湿热蕴结和阴虚火旺;间歇期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瘀毒阻络。将口疮病归纳总结成七大类型,即心脾积热型、心肝实热型、土虚火浮型、脾虚肝乘型、肝热乘脾型、肾虚心火型、肝经郁热型。 戴永生认为临床上以土虚火浮型最为常见。从治疗角度,将口疮分为祛实火的心脾积热型、脾胃实热型、肝胆湿热型以及补虚的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肾阳不足型、气血亏虚型。此外,还有医家认为本病与痰、瘀、毒等致病因素相关,分证论治痰热、热毒、气滞、血瘀等。 三、中医如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许多医家会建立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1、内治法 中医学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时代更替过程中,许多医家建立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留下了许多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发挥了良好的治疗作用。在口疮的治疗过程中,以下古代方剂疗效显著,被众多临床工作者所喜爱。①脾胃蕴热型:治宜清脾泻热,养阴和胃,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 ②心火上炎型:治宜清降心火,凉血利尿,选用“导赤散、泻心汤”等加减;③肝郁蕴热型:治宜清肝泻火,理气开郁,选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④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清热生津,选用“六味地黄汤、甘露饮”等加减;⑤脾虚湿困型:治宜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选用“健脾胜湿汤、平胃散”等加减。 ⑥气血两虚型:治宜气血双补,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加减。⑦寒热错杂型:治宜温阳益气,燥湿清热,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加减。⑧毒热炽盛型: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2、药物治疗 古代医家对外用药物有一定的研究,发明了冰硼散、青黛散治疗口疮。近代中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生发现了更多的外用治疗方法,如用五倍子、地骨皮制成漱口剂地倍漱口方,用于心脾积热型口疮,临床观察发现其有效率明显优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将五倍子提取物制成缓释膜剂,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五倍子组在用药后短时间内炎症减轻,用药6天后溃疡表面愈合,效果显著。 3、其他 运用针灸疗法,同时治疗肝脾胃,调节脏腑气机,对此病证分期治疗,不失其法,急性发作期,取行间、聚泉两穴,疏通舌络,清泻肝火,以治标;缓解期,取足三里、承浆、地仓等穴,健脾和中,调畅气机,分期治疗,拿捏得当,仅取6穴,即获显著疗效。 对确诊为口疮患儿采用“凉荥法”(凉泻法与五输穴之荥穴相配)针刺法治疗,具有清荥除热之功,总有效率达90%,3月后复发率为23.1%。按溃疡的部位将患者分为舌上组、牙龈组、口唇组,舌上组给予地仓穴向创面透刺;牙龈组中发于上牙龈者,地仓透刺水沟穴;发于下牙龈者,地仓透刺承浆穴。 口唇组针刺溃疡周围,或与其相对的外侧面,结果显示此法除镇痛外还能加快痊愈,并且减少复发次数,在3组患者中以口唇组疗效最优,治疗总有效率为%。推拿治疗适用于患儿年龄较小,或者溃疡疼痛进食中药困难者。湘西刘氏推拿对于脏腑里热证者,用清脾经、清心经等手法清脏腑之热,选取退六腑、推大椎等手法清里热。 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之一,主要是将中药制成糊状,贴在相应的穴位,透过皮肤吸收药效,从而治疗疾病,且无胃肠。目前临床一般用吴茱萸、丁香或者细辛适量研末,加醋调匀,临睡前敷涌泉穴,日1次贴敷治疗。点刺放血法可以将体内的毒邪随血排出体外,能够调理气血运行,具有清火泄热、活血祛瘀等作用。本法适用于体内积热或热毒瘀滞的患者。 结语: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有着深远的历史,属于中医“口疮”、“口破”、“口糜”的范畴。本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且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的变化有关。总结古今学者的思想,认为本病与气、血、阴、阳、湿、热、瘀等相关,并提出了内治法、外治法及针灸治疗等治疗方法,旨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并可以更好的有效地缓解患儿的痛苦,减少疾病的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8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把我所有知道的宝石与矿一一介绍一下,实用
- 下一篇文章: 验方经验神效配方首,实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