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经典的悼亡词,情真意切,读来无限伤
苏东坡是豁达之人,他是儒家士大夫,又兼有道家佛家的思想。他能很好的看开人生的沉浮荣辱,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他还是个重情之人,他无法忘记发妻,公元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在密州梦见已故的爱妻王弗,遂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李白曾在《三五七言》中写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但我想如若时光能够倒流,没有一个人会选择不与那个人相识。纵使再被无穷的思念所烦恼,纵使结果还是不会改变,也不会选择去与心中的她擦肩而过。男女之情,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奇妙的东西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说到悼亡,回顾中国文学史,自《诗经》以来,就已经出现过悼亡诗。用词来写悼亡,则是苏轼的首创。同时苏轼的这首词也和前人的表现方式不一样,苏轼的表现艺术独具特色。他以记梦的方式,去抒发自己对亡妻真挚的感情。 词的开篇三句,就直接把心情排空而下,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十年的阴阳两隔,苏轼对亡妻的情感,对她往昔的一幕幕,“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两句任何时候读来都令人倍感凄凉,苏轼把它写的极为沉痛,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不由得悲从中来。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为什么诗人会觉得妻子会不认识诗人呢,这只是苏轼不想面对失去的托词罢了,都说相思容易催人老,这种生离死别,就更为明显了。苏轼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通过对自己形象的描绘,增加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同时这份感情又是如此沉痛。词的意义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恰好在大洋彼岸的诗人叶芝,对此做出解释“多少人曾爱过和你美好时光的愉悦,”或真或假爱着你的容颜,但唯有一人爱你铅华洗尽,年老色衰的憔悴。 下片的头五句,是苏轼梦中的情景。仿佛他又回到了旧时和妻子两人相聚的地方,妻子的容颜和神态,依稀当年。梦中的妻子,更是在窗前梳妆打扮,美好的记忆一幅幅展现。只是梦中的王弗依然柳眉青黛,樱唇娇红,而梦外的东坡已然面带尘色,两鬓如霜。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高中语文课堂上初见,只觉得好,但体会不出其中蕴含的深切感情。现如今再读这首词,却明白了东坡心中思妻之情切切,亡人已去,留下的却是思念之人无尽的悲伤,不自觉地泪洒满襟。 多么希望能在见到你,却害怕见到你,我却年华老去如路人。我能想象到的一幕幕场景仍如昨日,你独坐弦窗梳妆,我在窗外却无法靠近你。 词的结尾,自梦境回到现实,使整首词更加意蕴,读起来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又让人觉得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也许有些人觉得,发妻早逝不久便继娶其妹为妻,以后更得爱妾朝云,还要题下这种词作,实在是有些惺惺作态。熊炖没想要去为苏轼辩驳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客观局限,更没提什么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可能我在意的往往只是作品本身带给我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能让我动情动心反复咀嚼,我便赞其情真。回到这首词,我所动容只在一个年且不惑的男人,别具一格地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份哀思,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甚至跨越了生死,后世之人无一不对他们的夫妻之情而感到哀惋和沉痛。十年梦回,不见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12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1种蛤蟆叶少有人知,却成为药草,挖回
- 下一篇文章: 五魁首八匹马是什么意思,为何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