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服装款式灰黑蓝,40年后,千人千款迷人眼。40年前,28自行车满街跑,40年后,SUV疾驰而过,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阿克奥依村的村民何永龙来说,有道不完的话语。如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何永龙眼中,自己所站立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闪烁着不一样的美。

冰上割苇到守望苇湖的情愫

十年前的寒冬,早晨五点钟,何永龙就赶着牛车出门了,离阿克奥依新村不远处有一片苇湖,何永龙和妻子靠打苇子、编苇席过日子。天寒地冻,牛车要在路上走两个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天刚蒙蒙亮,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已经干了的芦苇便扎在坚冰封冻的冰面上。成片的芦苇在苍茫的夜色里矗立着,一簇簇,一排排,巍峨壮观。

打苇子是个力气活,在天边清冷的月光下,何永龙挥舞着大镰,瞬间一片又一片的苇子倒在地上。打苇子的人,对冰和水都有一份畏惧,何永龙也不例外,他一边割苇子,一边留心冰面,一旦走到冰比较薄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冰窟窿里。直到割的苇子够装车了,何永龙把苇子捆好,和妻子一起搬上车,往家赶。

来时容易回时难,走在回家的路上,人困马乏。走不多远就要歇一会儿。好不容易到了家,何永龙和妻子一起把苇子卸下来,剩下的就交给妻子了,妻子心灵手巧,用一根根芦苇编成苇席。

冬天有时闲来无事,何永龙便做起芦苇画来,芦苇画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的美誉,工精出匠心,何永龙用小小芦苇做成动物,活灵活现;做成山水,如临其境,他还做过《库尔班大叔见毛主席》《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芦苇画,各个古朴典雅、惟妙惟肖。

当时光蔓延到年,去苇湖的路也修好了,骑摩托车20分钟就能到,对何永龙来说,上冰打苇已不再是养家糊口的生计,但却成了村子里守着苇湖长大的村民们难以割舍的情愫。

渠水到井水再到自来水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喝水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候村里人都吃渠水,每天清晨,何永龙就赶在天明之前起床,和妻子一起去渠里挑水,大清早的渠水最干净,临到中午了,人畜共饮,水就不能喝了。

有了井水后,每天一早一晚,是井旁最热闹的时光。那些黎明即起、洒扫庭涂或者荷锄归来、准备做饭的乡亲们,都拿起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向村里唯一的井口走去。何永龙家里备了存放水的水缸,挑了水回来,一缸水一家人能用几天。但是逢上雨水多的时候,井里抽上来的水水质发黄,有时还含有泥沙,泥土味冲鼻子,细心的妻子将水沉淀上一天才敢烧开饮用。

时过境迁,村子里的一切都在变,喝过渠水,挑过井水的何永龙,年,迎来了覆盖整个村落的自来水,从此家里喝水再也不用挑,挑来的水不用沉淀,也解放了何永龙的双肩,只是每每看到厨房里倚着墙根的那只大缸,它就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曾经滋养过全家人的生命,也默默凝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新农村建设入画来

十月的阿克奥依新村,有一张让人迷醉的脸。蓝天纯净的仿若婴儿的眼,远方,青黛色的山脚下,牧羊人正赶着羊群缓缓归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好政策惠风和畅,安居房如火如荼,太阳能路灯、柏油路……何永龙在变化的新农村中感受到诗和远方。堆满落叶的旧居拆除了,透溢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鸡舍也不见了,这些熟悉的景象,被另一种风景所取代。靠奋斗让生活蒸蒸日上的何永龙买了车,伴着路边葱绿的田野,行驶在美丽的乡村公路上,就像行驶在绿色的飘带间。

村民们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争做最美庭院户,走进院墙内,家家户户种花种果种蔬菜,百花争艳入画来。小小的庭院里,推门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碧蓝色的天空下,这一方庭院,可看四季流转,芳华依旧。走到院墙外,门口几乎都有小花园,洁白的木质栅栏将花园默默地围起来。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农村里,何永龙看到了中国乡村文化的缩影。说起乡村文化,手艺多的何永龙有了新想法。

“如今这新农村,不缺吃,不缺穿,但是还缺文化气息。”何永龙决定让村民们从一幅幅墙画中,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后的新风貌、新生活。

他的想法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从小就擅长绘画的何永龙开始了装点农家人的生活之路,一画一风景,一墙一文化。这不,村委会院墙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何永龙的点滴成果。对何永龙来说,农村墙画不但可以装点农家人的生活,而且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知识、文明与自信。在何永龙心里,不仅仅是优美的田野风光,鼓舞人心的中国梦、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也是他脑海中的墙画主题。

虽是平凡小人物,但是故事惹人怜。改革开放四十年,宏大的故事拆开来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拼搏奋斗的叠加。平凡如何永龙,也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的影子,正在建设中的新农村,迸发出改革开放的力量!

作者:孙珍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委宣传部

大家都在看

看完《远去的牧歌》,再看喀拉苏镇克西萨尔阔布村工作队如何守护牧民转场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兰杆村的乡亲们笑了

临别丈夫赠对联,我却帮人写春联——“访惠聚”工作队队员的心路历程

铁索桥晃晃悠悠,上面有父爱在荡漾

现正式向广大读者征稿

征稿方向:参照本平台以往发布稿件类型;

征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直播等。按稿取酬。

投稿邮箱:xj_shuohu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ls/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