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都认同的美是什么独家对话东方茶席
置顶我 为你烧水,给你煮茶 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的茶席? 最美茶席的主角,应该是谁? 11月3日,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在厦门落下帷幕。 来自海峡两岸的9位大咖级评委,从41位参赛选手中,评出了一致认同的最美茶席。 这是关于美的比赛。 也是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办、承办方不简单。 除了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组委会,还有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文化宣传部、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厦门代表处)、厦门文广会展有限公司等两岸机构。 经过了猛烈的“美”之角逐,最后大陆选手吴言的茶席《桃花流水》与台湾选手袁梅珠的茶席《红梅雪香》摘取了最后的金奖。 作为茶行业最爱美的原创新媒体,如此高颜值的赛事,自然要飞到现场进行独家报道。 来,先环游赛场,看这一波波美美的茶席。 美,是跨越历史的心灵传递 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大赛分为初赛海选、决赛入围、开幕、展演、评审等环节,最后由两岸权威评委共同制定了最后的评审规则。 评审计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茶席理念构想表达,茶席搭配视觉美感,茶席搭配文化创意,茶席搭配整体表现和茶席搭配现场解说。 其中,茶席搭配文化创意和茶席搭配整体表现分值最高。 蒋勋说,美不仅是一种技术,美是跨越漫长历史的心灵传递。 真正的美,可以让人陷入沉思。 看这9号茶席,名字就很美——“一缕茶烟透碧纱”。 这位席主叫赖玟妡,来自台湾。 她的茶席,是书法与茶席的圆舞曲。 素雅纱幔上,书写了一整篇宋人黄庭坚的《诸上座》。远看,似舞似画,狂风劲草。走近它,心却不觉渐渐安静下来。 纱幔后,客家纸伞似隐似现,更衬托出席间茶人的静美。席间,几枝淡雅的花,并未抢主泡器的风头,呈现伞面的花枝和后面的纸伞暗暗呼应。 如此苍劲的书法,出自台湾美女书法家潘珮君的手中。她说,为了在纱幔上写字,她趴在地上整整工作了10个多小时。 如此美好的茶席,主人必须也是“美人”。 台湾东方美人茶的香气,丝丝柔柔传来。尝之甘甜柔美,似东方女子的婉约,又似《诸上座》里“幡动还是心动”的超然。 9号茶席和旁边的7号茶席,同出自台湾的茶席设计师张香维。它们,最后都摘取了“茶艺创意奖”。 7号茶席,是“一榻茶烟结翠”。 此茶席的点睛之笔,是一段横出的松枝。 它,让小小的空间有了意境,体现了主人迎客松一般的情感。 席后的背景,是用珍藏30年的老宣纸,洇染出来的樱花“书法雨”。 十几道反复的洇染,一层一层,才有了天空下、樱花雨随风而落的美。 一杯高山蜜香乌龙的甘甜,搭配鸡心型茶杯。 正是春日里,花雨中,最极致的茶席最美好的体现。 忽然,又一方茶席,通透的、各种次第的蓝,跃入眼帘。 是怎样洪荒的生命,在用蓝色表达自己如江海般的喜悦? 茶席的设计者,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 他叫张荀,他的母亲也来一起参赛。 张荀的茶席设计,来源于一首诗: 澄江如练三千里,秋月茗香一壶种。 闲看游鱼自得乐,坐观青黛山几重? 这首诗,延伸出了江、山、秋月,鱼,还有茶。 他将诗里描绘的意境,用茶席一一呈现了出来。 一条白布,整个将地面罩住,是他的江面。 诗意的背景画,是他临摹古画,然后用电脑合成。还添上了一轮淡淡的月亮。 桌上的茶席,是一套草木染。淡淡的青色,呼应着身后的青山。 每个品茗杯的杯托上,都画有一条鱼。 他说,它摆在这里,像江里的鱼。在江边布一方茶席,观江,看鱼,品茶,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这位80后的小帅哥,摘取了本次茶席大赛的银奖。 在他的眼里,茶是很包容的。它可以和任何美的东西,融为一体。 他说,“一个好的作品,是浅显易懂的,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去解释,这样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还有更多的茶席作品,一波美图走起~ 美好的茶席,如同一幅长卷的中国山水画。 卷收。展放。 时间和空间静止到极致的美,就这样被一杯热气飘飘的茶汤收服。 文化符号在茶席的可视化 摘取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金奖桂冠的两位选手,都是文化符号的使用高手。 文化符号,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让旁观者产生同理心,从而进入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产生深度的、难忘的体验。 这个过程,在本次比赛中,就是文化符号在茶席的可视化。 我们先看台湾地区的获奖选手作品。 获奖者:袁梅珠(台湾) 获奖作品:《红梅雪香》 冷杉映白雪,红梅吐暗香。 她的席,只有三种颜色,黑、白、灰。 黑为山,白为雾。 远看,群山逶迤,近看,枯木成枝。 这是,一幅最美的山水泼墨画。 她说:“我泡的是大禹岭的茶。大禹岭是台湾海拔最高的山,山上有凛冽的山风,有温暖的阳光。我用国画里山水泼墨的远近距离概念,将黑、灰、白三种颜色的纱,做成了背景。远看,就像是大禹岭。” 纱上,点缀着一颗颗白色的颗粒,像朵朵雪花飘落于此。 带有独特雪香、甘甜的大禹岭茶,在这幅画中,一枝独秀。 茶席中,那枝俏丽的红梅,就是她自己。 身着灰色服饰的她,用一条红围巾给自己画了重点。 她的茶席,同样也是一幅山水泼墨画,和背景呼应,同处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 她说。这样的意境,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席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她一针一线穿引而成。 那寓意雪花的小颗粒,她穿了整整串,本想把它挂起来的,结果到了现场发现没有地方悬挂,只好铺洒在地上。 每一次的认真对待,都会有所收获。 采访时,她抱着刚获得的金奖证书。 展位上很多人,有拍照的、有聊天的,而她安然坐在那里,慢慢地给人泡茶,不急不躁,从容优雅。 有一种美淳朴到不惊不扰 “太意外了。” 这位第一次参赛就获得金奖的选手,采访中一直在表达着他的意外、兴奋和稍许的不安。 他,一如自己的名字。话不多,内敛而安静。 获奖者:吴言(大陆) 获奖作品:《桃花流水》 带着满满的好奇,小仙走近了吴言的茶席。 他是一位年轻的紫砂设计师,他用紫砂构建了一个桃花世界。 “我的茶席没有什么太深的哲理,就是想用我创作的紫砂作品表现一种美好的自然的样态。” “桃”与“花”,都在我的器里边,也是茶席上最核心的部分。 “壶”,是整个茶席的中心,它像是一颗结满硕果的桃树,桃树的枝条与果实以最舒展的姿态生长着。 “建水”,它本身就像个桃子,侧边点缀着刚刚结出的果实,枝干有力,枝叶摇曳,透着生生不息的从容。 “品茗杯“上,桃枝随意地搭在把上,轻轻舞动。 泡茶时,所有水的经过,就是行走在桃花间的流水。 “你认为是什么打动了那么多评委?” “单就茶席而言,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从器和整体而言,或许我对紫砂的理解和我一路走过的体悟,打动了评委吧。” 他谈起几位评委向自己抛出的一连串“为什么”。 “为什么紫砂不能太过创新?” “为什么用桃花呈现茶席的主题?” “为什么只用茶器来表达茶席的主题?” 吴言坦诚回答着这么多为什么。他谈了传统与创新中的失败与体悟;谈了自己对当下紫砂领域的判断与思考;还有对桃花细节工艺的孜孜以求;和自己未尽之处的检讨...... 颁奖典礼上,世界茶联合会会长吕礼臻先生致辞说:“有的茶席,形式非常简单,从美学角度,可能并不符合我的要求。但是透过它的表达和介绍,我觉得这个简单,是有灵魂的,让人非常感动的。” 现实中,我们太过相信眼见为实的美好,然而有种美,淳朴到不惊不扰。 两岸文化交流的花火很美 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有9位资深评委。 他们分别是(姓名首字母为序): 冯文炫中华茶联两岸事务部部长、厦门市代表处负责人; 郭丹英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员; 何健生第三届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总会长、中华茶艺奖比赛评委; 李荣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吕礼臻世界茶联合会会长(台湾),曾任三任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总会长; 齐清北京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王岳飞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博导、教授; 尹智君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富钦台湾中华茶联(辅导)总会长、中华茶艺奖比赛评委。 ?评委分为两组,进行评审打分 比赛结束后,茶传媒独家采访了部分主办方代表和评委老师。 主办方代表 吴晓力——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这次选手的茶席表达方式,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这里,我看到了两岸文化交流碰撞的花火。每一席席主的设计创意,都表现得不落俗套。” “我比较有印象的,一个是婚庆的那一席。她的传统元素跟现代生活很对接,画面感和色彩处理也很好。 “一个是31号(金奖选手),简约当中的审美层次感和意境的表达,是她很独特的角度。她的设计,超越了茶席固有的表达,很符合东方美学。” “参与这次比赛,对中国茶叶博物馆来说,是一下子跨入到了文创范畴的茶文化推广。它让我们对接到了更多的领域。” ?获奖茶席作品欣赏 主办方代表 肖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茶产业在这些年与国民经济一样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也更加强烈。“ “东方茶席大赛的举办,是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共同体现,更是两岸茶人对生活美学、东方美学的智慧展现。希望两岸茶人携手奋进、共创多赢,为中华茶产业的美好明天一起努力。” ?获奖茶席作品欣赏 对话评委 吕礼臻——世界茶联合会会长 “这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把自己不同的美感和修养都呈现到了茶席上。” “传统和创新结合,是要把更多的元素加进来,创造出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比如在自己的书房或客厅,利用一个小空间,布置一个很雅的茶席,让自己很轻松喝杯茶,提高生活的质量。” “喝茶,能让我们思考要去的方向。不应该是只有形式,只有表象。” “一方美的茶席,一定是让人舒服和放松的,让人看到就想坐下来喝杯茶。” “我们中国人的茶,是以客为主。再好的器具、再美的空间,都是为人服务的。要生活化,才能够让人接受。” ?获奖茶席作品欣赏 对话评委 尹智君——中茶协茶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老舍茶馆董事长 “东方茶席大赛,为中国的茶人打开了一扇美学的窗口。今年的茶席作品,比去年有很大提升。茶器的原创性、茶席的功能性和视觉美感的搭配,都有很大进步。” “台湾选手的创意和美学呈现,是非常值得我们大陆茶人学习的。” “好的茶席,既能体现设计者的生活品味和巧思,更能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下的传承。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美的茶席不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先有理念,再提取概念,然后设计主题,最后进行视觉呈现。” ?获奖茶席作品欣赏 对话评委 何健生——亚太乌龙茶论坛总召集人 “东方茶席大赛,是两岸茶文化的一种交流。这次比赛跟上两届相比,大陆选手的进步很大。” “台湾选手,是文化带动茶叶,他们比较侧重于文化创意。大陆选手,思维不一样,是用茶叶来带动文化。大陆20席,每一个参加茶席的选手,几乎背后都有产业在支撑。” ?获奖茶席作品欣赏 对话评委 冯文炫——中华茶联两岸事务部部长 “今年的比赛,和去年相比,有很大的改变。” “首先,去年的茶席比赛没有要求泡茶。今年,这是一项必须的要求。” “从参赛整体情况来看,茶席后面的布景今年也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和重视。” “大陆选手的进步很大。和去年相比,在器具的使用上更大胆了。 “得金奖的选手,台湾大禹岭那个茶席,给人呈现出了三种感觉:云雾的感觉、山上和山下的感觉。她选择的茶具,也没有脱离茶席的主题,是一体的。” ?获奖茶席作品欣赏 本次大赛,除了两位金奖得主,和6位银奖得主外,还设置了“最佳人气奖”、“茶道传承奖”、“茶艺创意奖”还有“茶具设计奖”。 每一个奖项,都是对参赛选手们的一种激励。 一方茶席,不再仅为了“泡一杯茶或喝一杯茶”而存在。 它是生活的,它也是美学的。 它是茶人精神,也是生活态度;它是艺术表达,更是文化传承。 备注: ?本文大部分图片由茶小仙现场拍摄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部分图片由选手提供,特此鸣谢。 温馨提示 茶传媒的朋友们: 如果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请一定要置顶或加星标哦。 操作步骤如下: 苹果:点文章标题下的蓝色“茶传媒”,进入主页面,再点击右上方的三点,然后点击“设为星标”。 安卓:点击文章标题下的蓝色“茶传媒”,进入主页面,再点击右上方的三点,进入“设置”,然后点击设置中的“置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ls/10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情岁月,多情阴山
- 下一篇文章: 港视潮生活盘点年成都必玩榜十大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