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高庄之逝川流光话西良
『沂阳寻踪』 逝川流光话西良文图‖耐松编辑‖沂水拖蓝 沂水西乡的高庄镇,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从自然地理来看,这里有层峰叠岫、望之不穷的狼坑子山脉和水明沙静、曲折迂回的梓河;从人文轶事来说,这里发生过五台山董纯擒杀叛将彭孝才的史实、流传着藏兵万薛刚反唐的故事。在这片山水灵秀、人文丰厚的土地上,有一个极富文化内涵的村落——西良。 ▲西良远眺及近景 村名探究 在沂水西乡,特别是老王庄区及其周边地域,村民大多称“西良”为“rǎngr”。享此殊荣的不只西良村,在今夏蔚镇东部,与崔家峪镇龙口村毗邻的东良庄,也被称作“rǎngr”。 年9月,尚未撤区建乡镇之前,西良与东良庄都属王庄区管辖。据说,年代,西良村民张翔彬任王庄区公所文书,负责辖区内各村的邮传往来等事务,经常因为两村重名而错投邮件。 ▲西良街景 两个“rǎngr”一个在王庄东,一个在王庄西,两村直线相距11公里,且山路崎岖难行,在那个出门基本靠步行的年代,往返一个来回是很费时费力的。假如遇到个紧急情况错投的话,那还得了。于是,张翔彬报请区领导同意,按照方位将两个“rǎngr”分别改为东良、西良,后来,西良因为村落较大,以河沟为界析为西良、东良两村。为避免重名,把今夏蔚镇的东良后面加一个“庄”字,成了东良庄。 据《沂水县地名志》记载,西良,因村处数道山梁的里面,取名梁里,后“梁”演变为“良”。东良庄,初以梁姓始居得名梁庄,后因处良山东侧,改称东良庄。两个村的词条里都提到“年建王庄区后改村名”一事,这与年代张翔彬提议改名的时间相近。 ▲西良街景 其实,两个村落的东西之分古已有之。在桃峪兴佛庵中清乾隆五十七年()“老母大殿碑”、清乾隆六十年()“三元圣庙碑”的善士题名里,将今之西良、东良庄分别记载为:西朗庄、东朗庄。碑文中开列的西朗庄张迪吉、张永睎等张姓善士在西良《张氏家谱》中都有确切记载;而东朗庄后的一众梁姓善士也与《沂水县地名志》中东良庄由梁姓建村的记载契合。另外,该村西大桥沟处清嘉庆十二年()《重修兴隆桥碑记》、宣统四年修西良《张氏家谱》中,又分别将西良村记载为“琅里庄”、“良里庄”。 ▲碑记和家谱有关记载 对比这几个村名所使用的地方,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个特点:在离开本村的正式场合或需要使用正规名称的,用西朗庄、东朗庄的名字,比如在兴佛庵捐资修庙、为官府缴纳钱粮;在本村内的一些事务处理或民间往来上,便用简称或俗称,比如在西良村西修石桥时的“琅里庄”、修家谱时的“良里庄”以及延续至今的习称“rǎngr”。 那么,村名用字为何有“朗、琅、良”的演变?我们先从字面意思解读:朗,因其村处山梁,三面环山,仅一面开阔,取其豁然开朗之意;琅与良,则寓意美好吉祥。三个字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好字,而在其标准发音和普及度上,人们似乎更倾向于选择“良”。至于为何人们习称其“rǎngr”呢?大家都应了解,沂水人对an、ang等韵母的字在发声时嫌其音哏,特别是人名末字中有这类韵母的,喜欢加儿化音进行软处理,比如“安”,就读作“anr”;而声母“l”到“r”的演变,也是因地域性发音变异后固化流传下来的。比较常见的例证是诸葛镇下古村的阮姓,当地人读“yuàn”,而不读“ruǎn”。当然,这些探究仅是我的一管之见罢了。 ▲废碾台 ▲石敢当 ▲语录牌 ▲摞踏台 兴隆桥稽考 清代《沂水县志》记载:“沂水西北隅,为群山之所聚,层峰叠岫,望之不穷……溪壑幽胜。森奇秀耸……”。 西良村处烙子崮(习称鏊子崮)以西,南望南天桥与朱家顶。这些山平均海拔五百多米,体貌阔大,特别是烙子崮向西延伸出多条山梁。每逢雨季,山上的雨水汇流在山梁之间的沟峪中,沿着山梁的走势浩荡而下,一支由西良村落东北方而来,一支自西良村落东南方而来,两支水流环绕西良在村落西南汇合,后西流入石井河。东北一支水势较猛,流经之地冲刷出近十米深的鸿沟,沟两侧岩石壁立,深险壮观。 ▲西良村东的狼坑子山脉 ▲大桥沟景象 自古有沟壑者必建桥以利涉。在西良村落正西的沟壑上,存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兴隆桥,为东西走向,全石结构单孔石桥,拱孔高7米,宽2.5米,桥面长9.5米,宽3米,桥两侧有石栏杆。自从有了这座石桥后,村人也把这道沟壑称作大桥沟。至今,这里仍是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兴隆桥英姿 在兴隆桥西北处,有一通立于清嘉庆十二年()仲冬(十一月)的“重修兴隆桥记”碑。该碑虽历经二百余年,保存却比较完整,碑身上覆碑帽,下面的碑座被土淤埋。碑体为单面,上首刻“重修兴隆桥记”;右侧记载修建此桥的经过;左上款为周边的良疃庄、荆家庄、王家庄、崖北头三个村部分村民及客伙蒲廷锡、尹猛的捐款明细;左下款为重修石桥的领袖、施石主、石匠等人名。重修工程告竣,西良村庠生张永纪撰书了碑文。 ▲重修兴隆桥碑 建桥碑文记有:“琅里庄西之有兴隆桥也,近百年矣。”由此可知,兴隆桥创建于年之后的清康、雍时期,距离清嘉庆十二年()尚不到百年。由于年代并不久远,重修时的石桥“规模依然,址基无坏”。重修的原因在于大桥沟太深了,且当时的石桥简易,桥身没有栏杆,人们往来于此时,容易生发出“临渊之惧”和“蹜足之忧”。于是,村内几个大姓的代表人物尹圣先、段振升、张永清、张永纪四人坐到一起,商量重修石桥事宜。商量时就先定了调子,“先辈贻谋岂得妄为更张哉!”,重修的主要工程仅是“增修?轩”,目的是“以壮往来之胆”。谱气出来后,四个人便分头向邻近村比较富裕的亲友们募集资金,同时发动村民有钱的出钱(买石头),有力的出力(运石头,或自家提供石头),并请石匠田士文凿刻石栏板、石栏杆,指挥村民运石加高桥身。 ▲重修景象 该次重修,由于工程量不大,用时较短,当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动工,十一月中旬即告完成。该桥创建时用绛紫色页岩,重修时用土黄色石灰岩,两色岩石共聚一桥,层次清晰,颜色分明,可视为重修之证。 年,该村村民集资紧邻古石桥南新建一桥,桥身自深壑中峻拔而起,蔚为壮观。新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诚为一大善举也。 历经三百年的兴隆桥日渐疏离了村人的步履,被落叶覆盖的它益发显得古拙苍老,总有一天它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但新、旧两座桥梁的比肩而立,却从另一个侧面彰显着一代代西良人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家园情怀,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新建桥碑及新老桥 六大院六小院浅说 追溯西良的建村历史,最早由段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又有尹、孙、阚、张、郑等十几姓相继迁来。历经数百年,已成为一千四百口人的大村落,这些人户分居在良里(即西良)、东良、南良三个相邻的山梁上。诸姓中,尹、孙二姓已无居人,其中尹姓迁往西良村北的窑峪村,今以张、段、阚姓为众。 ▲段家老宅 西良张氏始迁祖张计从,于清初由蒙邑迁来,至清末民初传至十世,滋生成数百人的大家族。其间,族中出过监生、庠生等有学问的读书人,也出过德隆乡族,荣为乡饮介宾的耆老,这些人物为西良张氏家族增添了无限荣光。如今,仍为人乐道的有“六大院”、“六小院”之说。 走过古老的兴隆桥,沿西良村东西老大街一路向东,几经迂曲,接近南北大街的西北处,有一所二亩余地的院落。砖石垒砌的门楼虽然残败,但从细錾的石料和青黛的砖瓦中,仍能感受到它的沉稳大气。墙壁两侧挑檐石的正面呈弧形,雕刻着精美的祥云、蝙蝠纹饰,再上是镶嵌的花草砖,东为“磐石”,西为“常安”。清咸、同年间,沂水正逢“毛子市”,各村多联合民众聚山修寨以求自保,“常安”,是当时百姓最渴盼的愿望。 ▲六大院宅门 由大门向北,是一条数十米的走道,走道北端是二道门;由二道门折向西是一片稍开阔的地场,北墙上嵌着一块栓牲石,地场西北为三道门。三道门冲南是一个院落,早年北屋已拆除,新建南屋居住。进三道门后,是一处独立的四方院落,有北屋,东屋数间;在北屋西墙及东屋南墙,都能寻觅到古建特有的构件,屋前还有数块雕有锯齿纹的长条石,据说是早年主家摆花盆用的。这前后两所宅院统称“六大院”。“六小院”在“六大院”东邻,有一亩多地,已被后人新盖了前后两位宅子,看不出半点旧时的影子了。 ▲三道门及栓牲石 ▲六大院之后院 所谓的“六大院”与“六小院”之称从何而来?带着满腹的好奇,我们在村北张传东家见到了修于清宣统四年()的《张氏家谱》手抄本,据张传东介绍和查阅家谱,“六大院”与“六小院”的形成脉络渐渐明晰。 张计从迁居西良后,传至第四世上,有一位张义,字迪吉,是邑庠生,他有子三,其中,三子张永清为监生。张永清只有一个儿子张重考,生子张澴(字漩亭,生于道光元年,终于光绪三十二年,享年八十六岁,为乡饮介宾)、张浚。兄弟两人有后代六人,自纯(太学生)、自兴、自隆、自奉、自纲、自纪,号称六大院。 ▲六大院家谱名讳 而“六小院”与第四世张义也有直接的关系,张义的次子张永时,也只有一子张重学,张重学有六个孙子:凤阁、凤廷、凤殿、凤陛、凤阶、凤埅,号称六小院。 ▲六小院家谱名讳 综观“六大院”、“六小院”的称号,可能有两所院落面积、经济实力不同的缘故,但主要是因为“自”字辈是第八世,“凤”字辈是第九世,辈分高者为尊,于是就有了大、小的区分。到新中国成立前,“六大院”与“六小院”在人口、土地、财力等方面已基本相当。显而易见的是,这两个称号都是对西良张氏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褒扬。当然,“六大院”、“六小院”的后人们也不负厚望,承袭着先辈的德泽,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了一番建树。 ▲六大院后院景象 六大院中年龄最小者张自纪的长子张凤桂,字林一,生于光绪四年()。宣统四年三月(宣统皇帝已下诏退位,荒野之地难以快速得知讯息,还沿用宣统年号,完全可以理解),由他主持纂修了《张氏家谱》,使我们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能清晰掌握西良张氏的支系派别。 ▲西良张氏家谱 六小院中的后人张翔彬,积极加入到“南下干部”的洪流中,先后任职于浙江富阳、建德等地,以金华地区重工业局局长的职务离休,年11月逝世。张翔彬的儿子张征东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一直活跃于新闻界。 ▲六大院房屋存留的构件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在西良,让我们且把目光投向两百年前,去做一次大胆的揣测。 重修兴隆桥即将工竣,村人公推庠生张永纪撰书文字,立碑以志。先生在寒彻入骨的冬夜,端坐于书桌前,手握毫管,凝神静思,一豆灯火如水泼洒在铺开的宣纸和研发的松墨上。时光如此静谧,却不见有丝毫落笔之相——先生可是饱学之士啊。突然,灯火“叭”的炸开,把先生从遥远的思绪中拉了回来。“山东边桃峪书院的士子们此时早梦周公了吧”,先生顾自喃喃了一句。务于稼穑,复勤习诗书,愈知重礼节,方砥树家风,济世绵长呐!先生不由得冷冷斜睨了一眼堆放在桌角的几册线装书,耳边恍似传起不远处桃峪书院琅琅的晨读声,随之狠狠嘟哝了一句:村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它的。语毕,先生提笔饱蘸浓墨,将那个被惯称已久的“rǎngr”,满含期待、郑重其事地写为“琅里”。 ▲西良印象 附 重修兴隆桥碑记 尝谓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凡事皆然,况桥梁乎?即如琅里庄西之有兴隆桥也。近百年矣!规模依然,址基无坏,先辈贻谋岂得妄为更张哉。特以年远日久,水淤土积,往者有临渊之惧,来者多蹜足之忧。此诚涉履之艰也。尹圣先等念及于此,意欲增修?轩以壮往来之胆。因而募化邻近亲友,约同庄中尊卑共成善事,或捐财以鸠工,或出力以运材,兴工于仲冬之初,即告成于仲冬之中,于是隘者益广,故者益新。谓之兴隆,不复兴隆乎。前人创修后人继之,庶几美盛并传永垂不朽也夫。 张永纪撰书 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仲冬吉日立 施财姓名 良疃庄:监生王梜、董立、张纯、张绪、张纹、张大运、江禄占、庠生江重文、公元正、王同、张同旺。荆家庄:伊锦、伊秀、伊相远、于文、荆文礼、荆文义、荆运、张明山、张永欣、闫准。王家庄:朱恺、朱奉伦、伊显元、伊显来、刘奉学、田立先、刘士魁、张永升。崖北头:李养廉、王辰然、公建魁、公廷苔、公廷英、李淑如、牛希和、牛希芝、牛希江、周河领、周河旺、许纯、许志、公锦、于焕、刘伦、孙振、朱德、李开、马进山、孙上训。蒲廷锡、尹猛。施石主:李文茂、王有智。余力合庄同施 石匠:田士文 领袖:庠生张永纪、尹圣先、段振升、监生张永清 『沂水地名文化雌三醇软膏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那个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z.com/qdzz/1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钻进胡同里喝一杯解除焦虑的下午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