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山水相望毕业季中国美术学院纤
暮春初夏之际,一年一度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如约而至。今年美院毕业创作展示周的主题为“山水相望”。展览分为两个阶段。5月29日至6月4日为全体毕业生毕业作品展,共展出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人的毕业作品,分布在南山、象山校区的美术馆、陈列馆、体育馆和其他公共空间,以及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设计学院和张江当代艺术馆内。第二阶段为6月8日至6月12日举行的优秀毕业作品展,将在余件作品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共计件,集中在南山校区展出。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毕业创作展示周免费开放,为杭州市民提供艺术的熏陶,成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博览会。 在形形色色的毕业作品中,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的毕业生们以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展现出纤维媒介在全媒体艺术时代的潜力和可能性。他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材料,包括传统的织物、日常生活中的软材料、衣物,以及工业材料,建构了兼具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的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他们广泛地探讨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议题——生态、人性、未来、记忆、民族文化,以及难忘的青春时代,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同时,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将从此走上当代纤维艺术之路。 —作品欣赏— 博士研究生毕业创作 作者: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Markarov(保加利亚) 作品名称:《动物系列3》 作品材质:树脂、铝 作品尺寸:xxcm 创作时间:年 作者: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Markarov(保加利亚) 作品名称:《动物系列38》 作品材质:草图,纸本铅笔。 作品尺寸:68x68cm 创作时间:年 作品阐述: 作品《动物系列》宛若春蚕吐丝,是作者自年开始专注的主题。 宁静而旷远的杭州西湖,远山青黛、碧水亭台,近处的草地上爬行着几只貌似北极熊的动物。从远处看去,他们有着白色的绒毛,浑圆笨拙,在近处看,他们没有脑袋,没有五官,没有尾巴,也没有明确的四肢,总之,只是几个大小不等的毛茸茸的圆形。他们平和、低调、与天地浑然一物,“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他们是什么,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却好像亘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于此。“他们没有脑袋,没有四肢,因为他们没有欲望。大自然本来就是没有欲望的。”正是因为欲望和贪念,才导致了万物的失控和世界的纷乱,通过这些面目不清、混混沌沌的形象,含蓄地传达了护生爱物的理念,赞美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天人合一。 作者:大为/DavidKurt(美国) 作品名称:《艺术能量半衰期模型》 作品材质:塑料管、碳纤维、电缆、太阳能电池、尼龙布料 作品尺寸:xxcm 创作年份: 作品阐述: 所有的艺术家都想要在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个印记,其实这个印记不一定需要是一个物质的作品。我相信艺术品有自己的能量,而且当它不存在的时候,仍然会留下这些能量。《艺术能量半衰期模型》是按照辐射元素的一个半衰期公式来决定其形式,它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东西,会吸收周围的艺术能量,但时间越长,它吸收的时间就越少。它的太阳能板和安装在其内部的电池可以帮它延长生命,但其释放出来的活力还是越来越少,或许这也可被视为一种熵。 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 作者:吴盛杰 作品名称:《杭州路弄号》 作品材质:线,布料 作品尺寸:xxcm 创作时间:年 作品阐述: 通过线性及其它纤维材料营造出上海老弄堂里的记忆景象。闪烁的老式电表、陈旧的保险丝盒、被淘汰的拉线开关、残破的灯座被染黑的纤维材料拼凑、拓补出拥挤弄堂里的昏暗与不安。城市化的进程并未淘汰老城区中的老式电扇、旧电视机…旧家电依然被使用着,这份留存之下除了一份情感的怀念之外,更多的是一份令人担忧的隐患。在电压不稳的昏暗灯泡、无序纠缠的破旧电线、沉重纷杂的环境中,作品释放出黑洞般的力量,令人思考看似平静之下的不安与惶恐。 作者:玛丽亚/MariaGaneva(保加利亚) 作品名称:《生态—人权—污染》 作品材质:布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90x90cm,80x80cm,x50cm(可变尺寸)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如今正是一个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我们每天使用的汽车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我们用电,并产生大量的废物,我们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同时利用它们“侵占”自然的“领地”。这一切都破坏了环境。我们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有利于我们的存在物,却罔顾后果。我认为,人类必须改变他们对生命的看法。人类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正在破坏生命之网。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保护它,而不是摧毁它。 作者:关凯夫 作品名称:《原动体》 作品材质:棉花、丝袜、气动机械 作品尺寸:可变 创作年份: 作品阐述: 微观世界中生命体的运动与状态是世界万物生存的缩影。分裂与异化、逃离与束缚是我创作想要传达出的效果。我希望通过一种形式表现出软材料的特性和魅力。膨胀与收缩的呼吸之态使人本能地联想到生命。我将这种运动状态融入到作品之中,利用机械,使作品可以按照各自的规律“呼吸”而这种“呼吸”之中的收、放状态,完美的展现了表面软材料肌理的弹性与软性特征。使表面在开核的过程中都有自然的变化而不会像硬质材料那样生硬刻板。无论是朴素寻常之状的个体还是色彩绚丽的异类,彼此都有着分裂、衍生、依附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呼吸的个体彼此独立存在而又互相有着联系。 作者:徐斌 作品名称:《变异1—4》 作品材质:海绵 作品尺寸:x50x(cm)、x40x(cm)、50x40x0(cm)、x40x(cm)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变异1—4》这4件作品运用海绵自身的材料效果和色彩特性,结合我运用电脑技术把太湖石瘦、皱、透、漏四个审美特点的夸张和凸显的方法,造成对四大名石形态的模糊与变形。在作品中我意欲在凸显其符号特点的同时,造成对本象形态变异,给公众造成有一个新的误象。作品也是对时代文化条件下公众看似实际而有价值的生活和文化行为其实在一定层面上是时代造成的误象,从而导致我们对自身文化和审美价值的模糊与缺失。 作者:徐斌 作品名称:《洗太湖》 作品材质:影像 作品时长:4分26秒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这件影像作品利用海绵材料的软质特性在我的太湖石中产生的质感视觉误读。作品中的洗衣机、太湖石、泡沫、轰鸣声、漩涡、自来水,构成了一次复杂的对话。作品中熟悉的轰鸣声在公众心中留下的质疑。是对影像的荒谬产生更多的思考。作品也隐含着这个时代中我们自己对中国自身文化误读后的清洗和主观遗弃,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是太湖石文化在工业信息时代的语境和生活中的价值失落。 作者:徐斌 作品名称:《山河水》 作品材质:影像 作品时长:4分14秒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这件影像作品与太湖石的自然性以及当下时代中的自然意义有直接的关系。我运用木浆海绵创作出来的太湖石是对其形质的自然身份的转化与模糊。我将自然身份模糊的太湖石放入钱塘江这个自然语境中,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当海绵太湖石由于他的吸水的特性会逐渐的消失在江面上后,我们同时也对今天的钱塘江的自然身份产生疑问。 作者:辛齐 作品名称:《女式窗帘》 作品材质:女式内裤、不锈钢 作品尺寸:xcm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男式窗帘》 作品材质:男士内裤、不锈钢 作品尺寸:xcm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里面》 作品材质:布料、不锈钢、摄像头、显示器 作品尺寸:80x70xcm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对面》 作品材质:防水布料、钢管 作品尺寸:1xcm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帘系列》的核心,是隐私。 《男式窗帘》、《女式窗帘》中,窗帘与内裤都是对隐私的主动保护,实则是同种观念的材料置换,当窗帘以内裤的形式呈现时,这别样的视效却会让人忘记她们同属一质。 《里面》探讨的是窥视与被窥视,更衣帘的表面出现了小洞,激发观者一探究竟的好奇,然而透过窥镜看到的,却是他人透过阴暗,猥琐的视角所看见的自己。 《对面》以高大宽阔的帘子,将整个场地一分为二,成为一堵柔软的墙。或是保护,或是分隔;人,只能透过墙上的眼,看那对面的世界。渴望被保护,却又惧怕封闭,我们时下的心情。 作者:曲艺 作品名称:《失棉》 作品材质:布料 作品尺寸:xx50cm 创作年份:年 作品阐述: 《失棉》作品灵感来自于自己在都市生活压力下失眠的感受。近半年的失眠体验让我饱受困扰,在身体与精神上都受到影响。失眠时会考虑诸多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困境。例如当下所面临的房贷压力。我收集了周围受房贷压力的人的房型,将它们制作出来,在黑色窗口的楼房中参杂着明亮的颜色,便是收集房型人的房间,在寂静的夜里仍然亮着灯火。作品中间便是我自己还贷的家,月供让生活变得越发紧张,而象征家的房子真的必不可少么?还是原本轻松地生活更好呢?“失棉”也代表失去了一种棉花一样的轻盈,在压力下总觉得被子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作者:曲艺 作品名称:《谁的青春不迷茫》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xxcm 创作年份:年 作品阐述: 《谁的青春不迷茫》意喻表现现代年轻人迷茫失途的状况。二三十岁是人生重要的选择期,这段时间允许你尝试不同的事物找寻自己,进而才能够有“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轨迹。迷茫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我也在迷失中找寻自己。或许这个年纪平行世界中的我已经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但忙碌不代表你真的找到了自己。所以我作品中的人物没有样貌,没有穿带有指向属性的衣服,而透明的网格背景也代表了一切东西悬在空中,一切都是悬而未决。而迷茫系列总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感受正像我们年轻人有着未知但相信一定会美好的未来。我们为自己勾画着属于我们的人生篇章。这个年纪平行世界的我或许还是个全职太太,或许也是个拜金主义女性等等,这些也代表现在正在这样生存的年轻人,不管在做什么,不管热爱什么,找到自己所想所爱,即可。青春就是这样,请不要忘记。 作者:周慧 作品名称:《浮城》 作品材质:布、线、铁丝、木板 作品尺寸:xx60cm 创作年份:年 作品阐述: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尽管城市发展迅速,建起许多现代化的大楼,其实内心深处对住宅的偏好依旧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庭院,就像心里的烙印一般。但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古代城市建筑更加怡人,但是现代化的设备却令生活更加便捷。这是一种文化与时代的对话。 本科毕业创作 作者:孙中岳 作品名称:《紧密相连》 作品材质:铜丝、铁丝、锡纸 作品尺寸:xxcm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这件作品的主要材料是铜丝和锡纸,以我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入手,将实物抽离成线的形式,褪去它们自身的功能,将物品与物品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就像当代社会虚拟网络将一切紧密相连。仿佛每个人在虚拟世界都有着自身的位置,他们之间的连接就像神经细胞一样相互牵动影响,骷髅作为人的代表,仿佛脱离了身体的束缚将精神抽离成丝线一般的神经,融入日常物品中。看似虚拟的场景实际是实体的存在,我希望呈现的是介于实物和观念之间的游离表达。 作者:赵盛吉 作品名称:《仲夏夜之梦》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x85x45cm 创作时间: 作品阐述: 青春年代,女孩的心里充满了很多单纯的渴望和梦想。她们梦想着粉红色的世界和憧憬着对爱情本身的完满。“我用头发遮住你的眼睛,我用花朵藏住我的半张脸”女孩大胆的梦想着,可在现实中总避免不了一时的纠结和害羞。所以,很多心事都沉积到了心底或者渐渐遗忘了。席慕容曾在她的一首诗中写道:我的渴望和我的爱,像花朵一样绽放过又消失了。时间总是行进着的,我们正在拥有,也正在失去。再美丽的玫瑰也会枯萎,女孩开始追求永恒的东西,开始梦想着雪白的婚纱和闪耀的珠宝。这是向物质世界迈进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从女孩到女人蜕变的开始。 以上内容由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提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 下一篇文章: 古代女人是怎么化妆的她们比你想象的还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