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湖之精创作者:李子

廛市因山成,南平势不平。

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

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

昔传双剑合,今见万家荣。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文豪郭沫若游历延平时写下的《咏南平》一诗。南平,就是今天的延平,她常住人口近50万,古代是福建最早立县的四县之一,今天是闽北繁荣的中心城市。诗人的笔下极写了延平的山水形胜、城市风貌和历史风云。现在,我们的游船从三江口启程,开始我们今天的文化夜景之旅——

01

亿万年前的地球更新世,中国东南发生了一场天翻地覆的“燕山造山运动”。当造山运动的硝烟散去天地沉寂后,形成了横亘东南地域的大武夷山脉和翻腾流淌的闽江。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大裂谷,摄影:greenslope

今天我们游历的,就是从武夷山脉奔涌而来的三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汇聚的三江口,地理坐标上叫做闽江头,当地人叫它做延平湖。现在我们脚下两舷撞起的浪花,就是闽江第一朵浪花。

矗立在延平湖的南平市标“双剑化龙”,摄影:浪激飞舟_lgl

造山之后经过千万年的演变,从无壳同宗,有羽共族,到草木繁荫,鸢飞兔走,人类的先祖来到这片神奇的山河,开启了他们神奇的故事。

首先,透过江上的夜色,一个类似于“水上吉普赛人”的神秘人群进入了我们眼帘。他们叫做“疍民”,疍字,是鸡蛋的蛋的上部,下部是元旦的旦字。我相信“疍民”这个名称,游客们可能是闻所未闻,大概是第一次听说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人群。

外国摄影家拍摄的福州老万寿桥(今为福州解放大桥)疍民

福建古代把疍民称呼叫“弯脚”,或者“曲蹄殃”。因为他们身形特异,上身壮实,双脚盘曲。这支水上居民,是闽江流域最古老的先民,他们以船为家,也叫做“连家船人”。传说他们天生就熟习水性,无论男女会不会游泳,入水后身体都不会下沉,而且冥冥中似乎有神指引,怎么也淹死不了。福建的海神“妈祖”林默娘,就是疍民的卓著代表。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你再也找不到疍民的身影。因为他们自古就倍受屈辱,不能阳光地生存。在漫长的古代,只要“疍民上了岸”,都可以“打死不见官”。

延平湖上船来船往,摄影:huang_yn

眼前我们见到的江面上这些划着独木舟或并体连舟溯江而来的人,就是疍民;那个骑着神鳌的老者,就是他们的族长“瓯也”。欧也率着疍民来到三江口,苦难让他们咬着牙根要辟开草莱,苦难让他们“洗脚上岸”要繁衍生息。

看到那个扎着猛子从江上兴高采烈地捕到一条鱼的女孩儿了吗?她活泼可爱,非常顽皮,那是族长瓯也的宝贝女儿“莫邪”。族长在岸边设炉冶铜,打造鱼叉,莫邪就依偎在父亲身边,香甜地烤着鱼吃。那鱼叫“白刀”,味儿非常鲜嫩,这是延平湖特有的鱼产,今天到过南平的人都要问一句“你吃过白刀了吗?”没吃过白刀鱼,就像是没来过南平一样。江岸边族人们正在就地砍伐山木,搭建简易的栖身之所。这种临水构建的木屋,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它就是郭沫若诗中说的“虚脚楼”,它好似悬空在江面,像燕子窝依附在悬崖上。闽江头的疍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燕子窝里,后来这种古民居几千年来代代传承,就成了闽江头独异一景虚脚楼群。

年南平四贤街江边段虚脚楼,图片来自网络

疍民在这里开始他们甜蜜的生活。现在,另一个人群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你看天上飞来一只巨大的彩凤,彩凤身上驮着一个老妪,这老妪叫做“阿姥”,阿姥飞在延平湖上空,而湖边山林中影影绰绰的,是她的族民,他们身披兽皮拿着木棍正围猎着一只山麂,受伤的山麂惨叫一声,匹然倒地;另一边树影里,一群女孩挎着草编的篮子,在树林草地上捡拾着遍布的各种禽蛋,她们敲开即食,互相打闹着对起山歌嬉戏调情。这就是自古居住在闽江头山湾里的另一群神奇的居民,他们名叫“畲族”,是古代闽江流域特有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的后裔,今天还聚居在延平湖边岭炳洋村里,每年二月二和三月三,他们都会盛装过上“金鸡节”和“乌饭节”的民族节日,节日里的他们,吃着特制的乌米饭,跳着竹竿舞,青年男女间山歌对唱,非常欢惬。

畲族民歌,摄影:沈永平

畲族也叫“山客”或“山哈”,凤凰是他们的图腾,狗是他们敬重的灵物。因为畲族人相信,狗忠诚、勇敢、机智,具有超人的神性。所以畲族人从来不杀狗吃狗,你要是在畲族人面前骂狗一句,那都是对神的冒犯,都是大不敬。族长阿姥是一个神仙级的人物,她被传说成闽江源头一带的人类始祖。此刻她一双眼睛,正慈详地看着身边一个青葱少年,这孩子看着非常聪慧喜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将来气宇非凡。这孩子名叫“干将”,他很崇拜江那边会铸铜的瓯也伯伯,他更喜欢那个吊脚楼里的莫邪妹妹。可是江水划出了天堑,他们只能隔江对望。延平湖汇聚了三江之水,包容了古闽先民的疍民和畲族,更见证了两个少年的朦胧心事。

02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此刻,我们的游船绕过九峰山脚,从西溪进入了三江汇合处。现在我们该让两个隔江对望的少年长成青年,该让他们喜结连理,甜蜜地走在一起了。

九峰山,摄影:

浩-印迹

这些年,瓯也伯伯把炉火烧得很旺,在他手上变魔术般地打造出了青铜锄、斧、镰、刀等生产农具,阿姥的畲族用这些农具,在江湾山坳的田地里种出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两族人民吃穿不愁,欢声笑语。但是科技无止境,瓯也还不满足,他要做天下第一等的事业,用自己绝世的技艺,打造于出天下最高的科技产品——宝剑!年青的干将为瓯也这样的宏愿激动,他热血沸腾地找到瓯也伯伯央求他收自己为徒。瓯也这些年看着干将长大,十分怜爱这个伶俐聪敏的青年。他含笑看了看虚脚楼窗前羞答答的莫邪,又看了看干将,乐呵呵地答应了干将的请求。其实瓯也早就想收他为徒,因为在他眼里,干将是理想的爱婿。于是从收干将为徒的第二天起,瓯也就带着爱徒和爱女,三人爬山涉水一路霜花,寻找矿山寻找铸剑宝地。他们先是顺江而下来到闽江下游的福州冶山,铸出了青铜宝剑;而后又掉头溯江而上,辗转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相继铸出了浦城剑、建瓯剑、建阳剑、政和剑,把个青铜剑越铸越出彩。终于有一天,师徒三人来到了“乾坤开胜地,紫气抱卢山”的松溪湛卢山。干将在山上拣到了一块乌黑发亮的“神铁”(殒铁),莫邪在山林深处发现了“圣水”(冷山泉),瓯也见此地“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大喜过望。于是他们欣然放下担子,在这里辟地设炉,开始铸剑。熬过三年多少不眠之夜,打破两手几多血泡,“叮叮当当”锤打着岁月,锤打着理想。风萧萧兮,山岳为之感怀呜咽;雨纷纷兮,天地为之动容垂泪。终于打造出了天下第一把惊天动地的铁剑——湛卢宝剑!

松溪湛卢山,摄影:偷闲老马

干将持剑劈向山石,天地砉然发出巨响,山石应声裂为两半,寒光四射!湛卢神剑铸成的那天,三人抱头喜极而泣,举酒酹天,面向延平湖,他们想念那里的亲人,他们要告慰那里的亲人:我们,成功了!也就在那天,上苍也来祝贺。星星和月亮争辉,百鸟齐鸣松涛欢歌。欧也决定把这大喜之日定为合卮之日,把庆功之酒改为大婚喜酒,为爱女莫邪和爱徒干将举行婚礼。在通红的炉火旁,以天当被,以地当床,以湛卢山洞为洞房,干将和莫邪向瓯也三跪九拜行大婚之礼,他们深情缱绻地拥抱在了一起。

03

收拾行装,他们准备启程返回延平湖。但是,他们回不去了。瓯也铸造的铁剑,开创了中国铁兵器的先河,一时瓯也成了铸剑明星,天下人都成了他的粉丝,大家不再直呼其名为瓯也,而是尊称他为“瓯冶子”也就是“瓯大师”。

欧冶子雕塑,网络配图

瓯冶子的宝剑最先传到了越国,越国君王允常喜不自胜,他和相剑大师薛烛持剑“观其文”“观其光”“观其断”“观其才”,全面审视宝剑,作出了“浑浑乎”“岩岩乎”“焕焕乎”的评价,视如珍宝。越国的旁边是吴国,近说越国得到了瓯冶剑,立即暗地下令,派兵用重金聘请瓯冶子去吴国铸剑。——名义是聘,实际上就是绑架。星夜,吴兵围困住湛卢洞。洞内,瓯冶子因为铸成了铁剑完成了宿愿,精力耗尽,立刻衰老了许多。他知道吴越连年仇杀,知道宝剑将带来的血腥。他不敢想像吴越两国挥剑杀戮的惨状,也不敢相像自己做成的高科技成了战场上的杀人凶器。两颗残泪含在眼角,烛光下他抚着爱婿爱女的手,沉痛地叮嘱:“我们铸剑,不是为了疯狂战争,而是为了保卫和平……”。年老的瓯冶子执意要回三江口,干将和莫邪携扶老父上了竹筏,目送松溪将瓯冶子顺水而下漂流返回闽江头,返回延平湖,返回美丽的家乡族人的身边。吴兵把干将和莫邪绑上战马疾驰而去。同时吴国君王下令:半年内铸出吴王宝剑!在吴地,干将天天在山中呼拉着风箱,莫邪天天端茶送水在身旁,呼哧呼哧半年将过,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铁精还是纹丝不动。干将知道,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而铸剑不成他就命将不保。干将当然知道铁水化剑的秘密,可他坚守着师傅“剑是为了保卫和平”的叮嘱。莫邪心知丈夫故意让铁水不化的原因,但是看到丈夫死期临近,她既心疼丈夫,又心系故乡,思念远在闽江头的亲人。一天晚上莫邪冷然一笑,笑出一个决定。她趁干将熟睡的时候,把丈夫的衣物整理好,帮丈夫把日常生活用具摆放好,然后轻轻吻了一下熟睡中的干将,擦干眼里的泪水,毅然起身朝炼剑场走去。干将迷迷糊糊睡了一个囫囵觉,醒来时发现枕边没有了莫邪,他飞身即起朝炼剑场直奔。熹微晨光中,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干将在呆愣中看到莫邪对着炉火飘然坠下,他也听到了莫邪对他喊: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精血化开铁精,于是铁水熔化。干将含泪把铁水铸成一雄一雌两把宝剑,分别以自己和爱妻的名字取名叫“干将”剑“莫邪”剑。

干将莫邪雕塑,网络配图

干将把干将剑献给了吴王,把莫邪剑珍藏了下来。但是吴王派出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要他交出莫邪剑。干将在束手就擒前绝望地打开剑匣问莫邪剑说: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地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突然消失无踪。干将以头抵柱,以身殉剑,撞死在吴王宫庭前。

04

六百年后,西晋的宰相张华看到斗牛之间有紫气冲霄而起,心知其异,他请好友雷焕共观天象,卜出紫气出于江西丰城,它其实是宝剑之精。张华于是就把雷焕分派到丰城当了县令,也就是派雷焕去丰城寻宝。雷焕到任以后,整修监狱时在监狱地基下掘出一对宝剑。雷焕把一支剑送给了张华,另外一支自己吃了回扣。张华收到剑后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干将剑,当即知道雷焕私吞了莫邪剑,于是致书雷焕二剑终当复合。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剑从此不知下落。而雷焕死后把莫邪剑当作传家宝,传给了儿子雷华。后来雷华到建安郡任官,随身配着莫邪剑路过延平,雷华来到三江口,突然腰间佩剑从鞘中跳出跃入湖内。雷华惊愕之际,但见水面浪涛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向雷华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下。雷华请人入水取剑,入水者不见宝剑,只见两龙盘绕水底。原来干将剑几经周折早已回到了故乡,而今莫邪剑也返回了故土,因此人们以为这是干将莫邪的精魂重聚,借双剑复合在此化龙。

延平湖,摄影:浪激飞舟_lgl

从此延平湖就有了“延津剑合”、“双剑化龙”的美好词语,而延平城也就有了“剑津”、“剑浦”、“南剑州”的美好称谓。双剑化龙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很富传奇的一页,它透射出延平湖无穷的文化魅力。瓯冶子和干将莫邪身上执着的文明追求,执着的科技创造意志,执着的爱和平爱家乡精神,凝聚成了“延平湖之精”,在闽江头代代相传。

05

江畔何年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船绕行过右岸边见证过双剑化龙的“化剑阁”,来到了三江口最大的支流北源建溪。隐隐约约地我们似乎看见双剑化龙凝结成的“延平湖之精”,像一轮明月从江心升起。这轮明月照射到了那边山顶上溢彩流光的“玉屏阁”,玉屏阁下的山那边是一个小峡谷,能把鸟语花香的春天藏起来,古人把它叫做“藏春峡”。藏春峡里有座“藏春书院”,宋代的学子杨时就在那里用功。

玉屏阁,摄影:

摄影师烨玮

杨时是个胸怀远志一心治学的青年。那天晚上他从藏春峡来到玉屏阁,望见江中这轮明月像团火球滚滚来到他面前。他邀上好友游酢拔腿就追。明月在前引路,两人从春到夏,从秋入冬,一路向北追到了洛阳,那轮明月消失在了大儒程颐程颢的府上。

程颐程颢是继承儒家道统的一代理学宗师。两人千辛万苦寻到大儒就要纳头便拜,只见大堂中程颐老先生正在闭目端坐。游酢杨时不忍惊动,就在门下静静地侍候。这时天飘飘悠悠地下起了大雪,两人在门外等啊等,直等到积雪一尺多厚,程颐方才醒来。程老师看到两位学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原,为着求学还冻成了冰雕,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从此把孔孟绝学悉心相教。这就是历史上“程门立雪”的典故,也是“延平四贤”第一代学人杨时尊师重教、志诚向学的美德。

程门立雪,网络配图

杨时从伊洛载道南归回到延平后,这轮明月又从杨时传到了罗从彦手上。罗从彦出生时就像是明月投胎,母亲尤氏“梦文星堕怀……喜而寤生”,这文曲星下凡不但难产,竟然还啼哭三天三夜不止,把个父母哭成了苦瓜脸。这时杨时扮成算命先生来到罗家,对罗从彦的爹说,抱孩子走,到哪不哭了就在哪安家。尤妈妈一听抱上孩子从儒岭窠就走,走到罗源村罗从彦不哭了,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21岁那年,青年罗从彦得知杨时在二程那里求得了天下绝学,就去登门向杨时拜师。才学三天,就学得“汗惊浃背”:原来人世间竟然有这等至圣境界的理学!所以他从此绝意仕进,苦读精思,得到杨时的“不传之秘”,终于成长为“道南第二人”。若干年后,罗源村邻近的樟岚村,一家姓李的士绅生了个孩儿,这孩子叫李侗。这孩子十里八村的人都认得,皮得不得了,驱马喝酒,放纵好动,常常白天驱驰几十里,在外喝得只扶墙不扶人,然后星月下把自己往马背上一放,任由识途老马死猪般拉着往家走。突然一天,那团明月穿窗入户照进他家,从此李侗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一头投入罗从彦的门下,科举也不考,官也不当,一意从师求道,罗老师严毅清苦,他也淡泊明志,罗老师好坐静思,他也“退入室中”,甚至“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一口气谢绝人间世故四十余年,体认默心,终于成了一代饱学硕儒,成为第三代道南传人。天下都敬称他为“延平先生”,学界都传呼他叫“李延平”。以至于宋嘉定二年,南剑州郡守陈宓在九峰山麓,仿白鹿洞规制创办了“福建第一所官办书院”,它就是为李延平建的,正殿供祀的是李延平像,因此直接就叫“延平书院”;这所“官办大学”在当时是全国“书院之首”,相当于今天的“北大”;而校牌“延平书院”四字更了不得,那是宋理宗所题赐,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有面子。当时天下学者,无不以能到延平书院学习进修为最高荣耀!

延平四贤雕塑,摄影:麻沙老农

延平四贤是上下师承的四个人,现在只差一人就齐了。谁是这轮明月的最后接盘手?时代在等着这个文化伟人的出现。这时候,武夷山下有一个新科进士,意气风发地从五夫镇买舟而下,要经过延平城到漳州同安出任他此生的第一任官职。这个幼时也在延平境内出生,脸上长着北斗七星痣的青年,向着延平湖逶迤而来,他就是将来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他字元晦,号晦翁,成名后被尊称为朱子、朱文公。朱熹双手从李侗手上接过这轮明月的那一年,是24岁。因为中了进士到同安赴任,途中特意来拜访父亲的同窗好友、名响天下的李侗。那时的朱熹因为把佛老出世之学学了一肚皮,“强志博见,凌高厉空”,夸夸而谈,自视才高,并没把李侗看在眼里,也没把李侗当老师,只觉得李侗谨嚅之言不堪入耳。李侗没有多话,只是劝戒朱熹:“多从日用工夫处去理会,多读些经典书吧。”朱熹在同安换上官袍,麻烦就来了。当官是要料理百姓的柴米油盐的,他原先沉迷的佛老出世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百无一用,总让他碰壁。而他琢磨李侗的“从日用工夫处理会”之说和李侗指教的孔孟入世之学,却越来越解决现实问题。朱熹终于猛然醒悟自己“异学之失”。于是同安官职一卸任后,二话没说,打马就回,专程去向李侗拜师!两星终于相切,李朱的历史会面,发出了中国文化史的万丈光芒。从此后朱熹一生赴延平拜会李侗不下十次,书信求问无数,在李侗的教导下,朱熹逃禅归儒,学术日进,鱼跃鸢飞,终于从朱熹成长为朱子,成了探究天地人之大学说的理学集大成者。朱子为此欣喜异常:“自从侗学,辞去复来,则所闻益超绝,其上达不已如此!”可以说,朱子是李侗一生最大的成果,李侗指引朱子成了中国文化伟人。

剑州大桥,图片来源:网络

闽江诞生了朱子,朱子光耀了中华。一轮明月照闽江,洒得清辉满人间。延平湖畔,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延平四贤,代代师承相传,创立了“后孔子主义”“新儒学”,滋益中国千秋万代,小小延平城,成了中国古代万众瞩目的“理学名邦”。

06

延平,这是个崇文尚武之城,延平湖,人们把它叫做“文武延平湖”。干将莫邪双剑化龙的故事千古传扬,千载激励着延平人民奋发进取;延平四贤合力铸造出的理学文化,成为中国近古七百年来的统治学说,并传播海隅四方。明末郑成功驻跸延平以双剑化龙的精神在延平湖打造水师,扬帆出海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延平郡王同时把四贤铸就的闽学文化传入台湾,从此朱子理学成为台湾人民的主流哲学。台湾和闽北,文化上同根一脉。

延寿楼,摄影:

维尼是只龙猫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它令延平这座小巧典雅的山水之城,集古今悲喜之传奇,蓄永续发展之动力,让今天的延平城通山理水,百合盛开,焕发新姿。

泛舟闽江头,山作青黛色,水流碧玉姿。在我们返回三江口结束今天的夜景之旅时,让我们吟咏郭沫若的另一首《咏南平》诗,一股清风在心头,小城迷人的湖光山色,令我们流连忘返——

咏南平

双江合流处,

二塔耸江头。

山川异今昔,

水火济刚柔。

造纸中心地,

住家虚脚楼。

车船无旦夕,

仿佛在渝州。

感谢创作者李子老师授权微友汇发布我为家乡代言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儿童白癜风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