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五倍子第76天
五倍子/WǔBèiZǐ ChineseGall 中药速记 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遗精滑精。 (3)自汗盗汗,崩漏,便血痔血,外伤出血 (4)疮肿,湿疮。 性能特点: 本品酸涩收敛,寒可清降,既入肺、肾经,又入大肠经。善敛肺、涩肠、敛汗、固精、止血、敛疮,兼降火,适用于多种滑脱之证,兼热者尤宜。 性味: 酸;涩;寒。 ①《开宝本草》:味苦酸,平,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备要》:咸酸涩,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基本属性 别名: 盐麸叶上球子、文蛤、百虫仓、木附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 药材类别: 菌藻类 来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青麸杨RhuspotaniniiMaxim.或红麸杨RhuspunjabensisStew.var.sinica(Diels)Rehd.et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 入药部分: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和红麸杨等树上寄生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后形成的虫瘿。 产地和分布: 1.盐肤子:生于海拔-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分布于全国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2.青麸杨:生于海拔-m白山坡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3.红麸杨:生于海拔-m的石灰山灌丛或密林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性状鉴别: 肚倍 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 呈菱形,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饮片 为不规则形的小片,多向内卷曲或稍具凹凸,长1-2cm,厚0.1-0.3cm。外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外表面偶有残留柔毛,内表面较平滑。质坚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特异,味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1.5-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功效与作用 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④《本草图经》:生律液。 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 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附方 ①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纲目》) ②治脱肛不收:五倍子末三钱,入白矾一块,水一碗,煎汤洗之。(《三因力》) ③治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薰洗。(《妇人良方》) ④治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纲目》) ⑤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纲目》) ⑥治虚劳遗浊: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两,龙骨二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盐汤送下,日三服。(《局方》玉锁丹) ⑦治消渴饮水:五倍子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世医得效方》) ⑧治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一钱。(《全幼心鉴》) ⑨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⑩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纲目》) ⑾治牙缝出血不止: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卫生易简力》) ⑿治孕妇漏胎:五倍子末,酒服二钱。(《朱氏集验医方》) ⒀治金疮血不止:五倍子,生,为细散,干贴。(《圣济总录》五倍散) ⒁治一切肿毒:五倍子、大黄、黄柏各一两。剉,共捣罗为散,新汲水调如糊,日三、五度,涂敷患处。(《圣济总录》五倍子散) ⒂治软硬疖,诸热毒庖疮:五倍子,炒焦为末,油调,纸花贴。一方水调涂,仍入麻油数点。(《昔济方》独珍膏) ⒃治头疮热疮,风湿诸毒: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掺之,脓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⒄治咽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末、白僵蚕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捣和丸,弹子大,噙咽,其痈启破。(《朱氏集验医方》) ⒅治走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檗等分。为末,以盐汤漱净,掺之。(《痘疹便览》) ⒆治聘耳:五倍子,先以绵拈干,置末半字许入耳中。(《苦济方》) ⒇治风毒上攻,眼肿庠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肉瘀翳侵睛:五倍子一两,蔓荆子一两半。同杵末,每服二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及一盏,澄滓,热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博济方》神效驱风散) Note:以上关于中药材五倍子的介绍内容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五倍子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故事 五倍子在明代以前被错误认为是植物,直到明朝李时珍才给予了纠正:“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肌木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五倍子不是植物中草或木,而是蚜科昆虫角倍蚜或信蛋蚜在盐肌木、青麸杨树上形成的虫瘿。早春树发芽时,蚜虫便在芽上产生有性雄雌无翅蚜虫,性交后生出无翅雌虫,称于母,于母入侵芽内组织,逐渐形成多角的虫瘿,及时采收。其中由形状不同而分角倍或菱倍。倍蛋蚜的虫瘿称肚倍或独角倍,产量最大,肚倍质量最好。 五倍子含有五倍子鞣质,故在工业上用于鞣软皮革,制造塑料及蓝墨水的原料,还可做染料。清代黄官绣《本草求真》中说:“五倍子染发皂物最妙。”据日本国史资料载:在鸟羽天皇御字之际,盛行一种“湟齿风气”,湟即是染黑的意思,即用五倍子与铁浆将齿染黑。当时习尚男女并重玄服,自臣僚至妇人,不论贵贱,皆崇湟之仪式,各自染黑其齿。妇人论嫁,必湟齿以别之。自明治元年,始稍许通融,明治六年下令废止,此风遂革。 猜 中 药 猜一猜这味中药是什么? 请在留言处写下您的答案!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daia.com/qdry/1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院招聘企业和往届就业典型毕业生的宣传活
- 下一篇文章: 小分子肽的妙用